清热解毒药——大血藤
性味归经
苦,平。 归大肠、肝经。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活血,祛风止痛。用于肠痈腹痛,热毒疮疡,经闭,痛经,跌扑肿痛,风湿痹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研末或浸酒。
外用:捣敷。
来源
本品为木通科植物大血藤Sargentodoxa cuneata (Oliv.) Rehd. et Wils.的干燥藤茎。秋、冬二季采收,除去侧枝,截段,干燥。
生于林下、溪边。分布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陕西等地。
性状
本品呈圆柱形,略弯曲,长30~60cm,直径1~ 3cm。表面灰棕色,粗糙,外皮常呈鳞片状剥落,剥落处显暗红棕色,有的可见膨大的节和略凹陷的枝痕或叶痕。质硬,断面皮部红棕色,有数处向内嵌入木部,木部黄白色,有多数细孔状导管,射线呈放射状排列。气微,味微涩。
炮制
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饮片性状
本品为类椭圆形的厚片。外表皮灰棕色,粗糙。切面皮部红棕色,有数处向内嵌入木部,木部黄白色,有多数导管孔,射线呈放射状排列。气微,味微涩。
复方
①治肠痈,生于小肚角,微肿而小腹隐痛不止者是,若毒气不散,渐大,内攻而溃,则成大患:红藤一两许,以好酒二碗,煎一碗,午前一服,醉,卧之。午后用紫花地丁一两许,亦如前煎服,服后痛必渐止为效。然后以当归五钱,蝉退、僵蚕各二钱,天龙、大黄各一钱,石礍蚆五钱(此草药),老蜘蛛二个(捉放新瓦上,以酒钟盖定,外用火煅干存性),共为末,每空心用酒调送一钱许,日逐渐服自消。(《景岳全书》)
②治急、慢性阑尾炎,阑尾脓肿:红藤二两,紫花地丁一两。水煎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③治风湿筋骨疼痛,经闭腰痛:大血藤六钱至一两。水煎服。(《湖南农村常用中草药手册》)
④治风湿腰腿痛:虹藤、牛膝各三钱,青皮、长春七、朱砂七各二钱,水煎服。(《陕西中草药》)
⑤治肠胃炎腹痛:大血藤三至五钱,水煎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⑥治钩虫病:大血藤、钩藤、喇叭花、凤叉蕨各三钱,水煎服。(《湖南农村常用中草药手册》)
⑦治小儿疳积,蛔虫或蛲虫症:红藤五钱,或配红石耳五钱,共研细末,拌白糖食。(《陕西中草药》)
⑧治小儿蛔虫腹痛:红藤根研粉,每次吞服一钱半。(《浙江中医杂志》6:1959)
⑨治跌打损伤:大血藤,骨碎补各适量共捣烂,敷伤处。(《湖南农村常用中草药手册》)
⑩治血虚经闭:大血藤五钱,益母草三钱,叶下红四钱,香附二钱。水煎,配红砂糖适量调服。(《闽东本草》)
⑾治血崩:红藤、仙鹤草、茅根各五钱。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现代临床
单纯性阑尾炎:红藤15克,金银花15克,牡丹皮10克,连翘10克,大黄6克,水煎服。
慢性胃炎:红藤30克,蒲公英30克,朱砂莲20克,厚朴20克,白蔻仁20克,研为细末,装入胶囊。每次3克,每日2~3次,饭前服。
溃疡性结肠炎:红藤15克,槐米10克,炒苦参10克,地榆炭10克,徐长卿10克,水煎服。
月经不调:红藤15克,益母草15克,丹参12克,当归12克,香附10克,水煎服。亦用于经闭、痛经。
急性乳腺炎:红藤15克,蒲公英15克,地丁草15克,瓜蒌10克,浙贝母10克,水煎服。
风湿痹痛:红藤30克,威灵仙20克,五加皮20克,木瓜20克,浸泡于白酒500毫升中7日。每次20毫升,每日服两次。
缺铁性贫血:红藤30克,鸡血藤30克,黄芪30克,当归30克,山楂20克,研为细末,炼蜜为丸。每次9克,每日2~3次。
跌打损伤:红藤30克,骨碎补20克,川续断20克,木瓜20克,三七10克,水煎两次,滤汁250毫升,加白酒250毫升,每次15毫升,每日服3次。
文献摘录
1.《本草图经》:攻血,治血块。
2.《简易草药》:治筋骨疼痛,追风,健腰膝,壮阳事。
3.《中药志》:祛风通经络,利尿杀虫。治肠痈,风湿痹痛,麻风,淋病,蛔虫腹痛。
4.《湖南药物志》:通经补血,强筋壮骨,驱虫。治跌打损伤,风湿疼痛,血晕,血淋,筋骨疼痛,疮疖,血丝虫病。
5.《闽东本草》:治心腹绞痛,赤白痢疾。
6.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治肢节酸痛,麻木拘挛,水肿,血虚头昏。
7.《陕西中草药》:抗菌消炎,消肿散结,理气活血,祛风杀虫。治阑尾炎,月经不调,崩漏,小儿疳积,蛔虫、蛲虫症。
8.《植物名实图考》:大血藤,今江西庐山多有之。蔓生,紫茎,一枝三叶,宛如一叶擘分,或半边圆,或有角而方,无定形,光滑厚韧。根长数尺,外紫内白。有菊花心,掘出曝之,紫液津润。浸酒一宿,艳红如血。
9.《中药学》:【临床应用】用于肠痈腹痛及乳痈肿痛等症。
红藤善于清热解毒散结,为治肠痈的要药,常与大黄、厚朴、蒲公英或金银花、连翘、丹皮、苡仁等同用;治乳痈肿痛,可与蒲公英、天花粉、贝母、银花、连翘、夏枯草等同用。
此外,本品尚有祛风活血作用,可用于筋骨酸痛,跌扑伤痛等症。
摘录《中国药典》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