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学专家叶嘉莹:24岁遭家暴,42岁丧女,95岁为国裸捐3568万

叶嘉莹,提起这个名字,很多人肯定是陌生的。她是继杨绛之后,中国最后一位穿裙子的"士大夫"。在这之前我也是不认识她的,偶然一次机会,我看到一期百家讲坛,里面就有她。

她主讲的是中国古典诗词之美。引经据典,旁证博引,各种诗词典故信手拈来。那种气质,谈吐,让我觉得古代文人讲话,念诗也是如此吧。

后来再看到她是在董卿主持的《朗读者》中,董卿如此评价叶嘉莹先生:"她是白发的先生,她是诗词的女儿,她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承者、传播者,也是很多人通往诗词国度的路灯和灯塔。她的一生命运多舛却才情纵横,颠沛流离却度人无数。"

出于好奇,我就去网上搜索了关于叶嘉莹的资料。叶嘉莹是南开大学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加拿大皇家学会中国古典文学院院士,她把一生都献给了中国的古典诗词与文化,是不可多得的古典文学专家、诗词教育家。

她的一生,确实像董卿说的那样命运多舛,颠沛流离。

平生几度有颜开,风雨逼人一世来

叶嘉莹出生于1924年,那是一个动荡的年代。她出生在北平一个诗礼传家的四合院,这是叶赫那拉氏后裔生活的地方。

她的外曾祖母是一位女诗人,父亲是北京大学外文系的高材生,母亲是女子学校的老师。从叶嘉莹咿呀学语时,父母便开始教她诵读古诗词。

六岁起,家庭教师就用《论语》为叶嘉莹启蒙。少年时期,叶嘉莹通读了四书,更是对中国古典文学深深地着迷。

年轻时期的叶嘉莹

"几度惊飞欲起难,晚风翻怯舞衣单。三秋一觉庄生梦,满地新霜月乍寒。"这首《秋蝶》就是叶嘉莹15岁时所写。

她的家庭本该幸福美满。

可是因为战争,她和她南下的父亲失去了联系。

因为这样叶嘉莹童年没有什么父爱,只能和母亲相依为命。但是她17岁那年,母亲又被确诊腹部肿瘤。她的母亲在天津做手术的过程中血液感染,强撑着要赶回家,但是在这趟回北平的火车上,她没撑过去。

叶嘉莹和她两个年幼的弟弟

17岁的叶嘉莹在那个炮火纷飞的动乱年代,带着两个弟弟,四处流离投靠亲戚。

叶嘉莹曾诵读过无数遍《孟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不论多难,叶嘉莹都尽量让生活过成最好的样子。

如来原是幻,何以度苍生

21岁的叶嘉莹大学毕业之后,就去做了一名教古典诗词的中学老师。经人介绍,认识了赵钟荪。

1948年3月,叶嘉莹和赵钟荪成婚,11月,随着在国民党海军任职的丈夫去了台湾。临行前,顾随先生殷殷介绍了在台湾大学任教的几位友人,备下几张介绍名片,嘱咐叶嘉莹抵台后去拜望他们。

叶嘉莹婚纱照

叶嘉莹和丈夫到台湾不久,白色恐怖就随之而来。丈夫被捕,顾随先生的推荐信也同时被搜没。不到半年,叶嘉莹也牵连被捕,就连尚未断奶的女儿也一同入狱。

虽然一段时间后,叶嘉莹和女儿被释放,但教室和宿舍都没有了。

白天,叶嘉莹为了解决生计,在一所中学教古诗词,女儿被安置在教室的最后一排。晚上,她和女儿睡在亲戚家的走廊上。每天天不亮,叶嘉莹就第一个起身,收拾好一切。

三年之后,赵钟荪终于被释放。但是他在监狱里被折磨的性情大变。叶嘉莹每天下课回来,都要在丈夫的咆哮之下做家务。脾气暴躁的丈夫甚至还会对他家暴。

那段时间,叶嘉莹在家里小心翼翼,生怕触碰到丈夫的爆点。就连晚上做梦,她都是在水中下沉,无法呼吸。

叶嘉莹和赵钟荪

夜晚,叶嘉莹翻开书。当她看到王安石的那句"众生造众恶,亦有一机抽",她释然了。如果抱怨为什么赵钟荪给自己带来这么多不幸,那赵钟荪的不幸又是谁带来的呢。赵钟荪也是受害者啊。

叶嘉莹再给孩子们讲课

从此,叶嘉莹一心扑在热爱的诗词上,不再受丈夫困扰。

因为她在古典诗词上的研究,学校安排她交换到美国去教授古典文学。她硬着头皮备课,查生字到深夜。次日,她用着Poor English、不完整的语法,给外国学生描述李白、杜甫的诗。结果,她的课大受好评。

1969年她移居加拿大,任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此时的叶嘉莹,已经成为了名誉海外的中国古典诗词大家。

远在国外的叶嘉莹,经常在一阶段的学术研究结束后,飞往多伦多和孩子们团聚。

事情好像已经开始往好的方向发展了,但是生活却好像死死揪住了她的脖子,告诉她"还没完呢"

迟暮天公仍罚我,不令欢笑但余哀

这一天,飞机上的叶嘉莹望着窗外。期盼着这次与女儿的见面。

飞机落地后,她第一时间接到了小女儿的电话,身子一晃,险些没有站住:结婚不到三年的大女儿言言和女婿永廷刚刚发生车祸,双双殒命。年过半百的叶嘉莹,再也坚持不住了。人世间可悲的一面,叶嘉莹太熟悉不过。她谢绝了一切亲友的安慰,把自己关在家中。几天里,她想过哪种自杀方式痛苦最小。

叶嘉莹强忍悲痛为爱女料理完后事,作了10首《哭女诗》纪念爱女,悲痛之情溢于言表:"平生几度有颜开,风雨逼人一世来。迟暮天公仍罚我,不令欢笑但余哀。"

十天之后,叶嘉莹再次出现在课堂。她一手握着书,一手撑在讲台。当讲到杜甫的"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她停顿了一下,不觉流下泪来。

人生两面悲与喜,有多少人认识到了可悲的一面,仍然还能看到欢喜美好的一面。叶嘉莹决定回国,继续教授热爱的古诗词。这是余生最重要的事。

70年代末,叶嘉莹向祖国提出回国教书的申请。她的每节课都是座无虚席,为了一睹她讲学的风采,无数的诗歌爱好者和学生挤满了过道。

叶嘉莹一生不光致力于中国古典诗词的传播、传承,还为祖国裸捐。

2019年,95岁的中国古典文化专家叶嘉莹再次向南开大学的基金会捐赠了1711万元,加上2018年她变卖祖上两套房产捐赠的1857万元,共累计捐赠3568万元。

这笔钱将用于支持中国传统文化研究。

裸捐之后,叶嘉莹每天过着中午晚上一碗面,早上三明治的质朴生活。

她不光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和教育做出了贡献,也给孩子们和诗歌爱好者留了礼物。

就是这本《给孩子的古诗词》

本书有叶嘉莹亲自逐首吟诵以及讲解的218首古典诗词。让孩子在吟诵声里寻古意,讲解句中的得新知。书中附赠精美插图,更容易引起孩子的阅读兴趣。

不仅适合孩子,也很适合所有爱好古诗词的朋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