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叔微藏史】|西藏远古畜牧业以及牦牛
看文字眼睛累,那就来听音频吧~
曲贡遗址
1984年,一支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的文物普查队,在拉萨主城区以北约5公里的曲贡村,发现了一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拉萨“曲贡遗址”。
要说地标,离著名的色拉寺很近。
根据测定,曲贡遗址年代在距今3500年-3750年之间,说明曲贡遗址早期人类生产生活的延续时间在250年左右。
我们着重来关注一下曲贡遗址的畜牧业出土证物。
之前讲过,在昌都卡若遗址出土有家畜遗骸,而且仅限家猪一种,并没有发现牧业相关的动物骨骼。
有朋友问我,怎么没有牦牛啊?
是呀,对于藏民族来讲这么重要的牲口怎么就没有呢?
昌都卡若遗址,确实没有能证明有牧业的家畜遗骸,尤其没有牦牛。
然而,在拉萨曲贡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证明了这里不但有家畜饲养,而且兼有牧业。
经鉴定,其中就有牦牛和绵羊,并且都属于本地驯养物种,也应该是西藏高原早期牧业的产物。
这个发现的重大意义在于,至少在考古学意义上来讲:曲贡遗址出土的牦牛标本将家养牦牛的驯养历史推倒了至少距今3700年以前,表明当时拉萨河谷的原始居民已经驯养了牦牛。
这,也是迄今为止有关家养牦牛时代最早的考古实物材料。
同时,曲贡遗址出土的动物遗骸,也是西藏高原史前牧业起源比较确切的证据。
赛牦牛|绘画 才吉大人
驯养千年并走向世界的牦牛和牦牛文化
文明和文化的交往、交流和交融,永远都是互动的:有进有出,有来有去。
我们经常提的,大多数都是外来文化和文明传入西藏、影响西藏,进而多元一体。
然而,由西藏原生,并从西藏走出去影响它域甚至世界的,少有涉及,并有不少盲区。
其实,这种走出去的传播和影响,古来有之,而且丰富多彩。
其中,牦牛和牦牛文化就是远古西藏贡献给世界的礼物。
家养牦牛来自对野牦牛的驯养,野牦牛是从上新世晚期和更新世时期就来到青藏高原的牛类进化而来。
上新世和更新世,是地质纪年,通俗讲上新世是距今530万年前至258.8万年前止,而更新世是距今258.8万年前至11700年前止。
我们在“青藏高原不是瞬间隆起的”那一期里提到过青藏高原的的形成,牛类以独特的适应方式在来到青藏高原后,随着青藏高原的隆起逐渐一同演化而成为野牦牛,以它魁梧健壮的体格和顽强的生命力征服了青藏高原,成为了这里独有的物种。
虽然在考古学上,迄今为止最早的家养牦牛考古实物材料出自拉萨“曲贡遗址”。
但是,科学家们结合早期人类驯养动物的大概年表,以及青藏高原的古岩画对牦牛的表现和表达,认为藏族的先民应该是在距今五六千年前就开始了对野牦牛的驯养。
至少在距今3700年前家养牦牛已经成了西藏高原藏族先民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上千年的时间里,逐渐融入藏民族的日常生活和文化,成为了藏民族衣、食、住、行的重要源泉,形成了独特的牦牛文化,也成为各类藏族艺术和文学所表达的主角。
春耕活动中犁地的牦牛|绘画 才吉大人
衣:从头到脚,牦牛皮毛无处不在,帽、袄、裤、鞋,铺盖所用的氆氇等等,绚丽多姿。
食:鲜美的牦牛肉、甘醇的牦牛奶以及酥油、酸奶和奶渣。还有农业用牦牛耕犁,才有青稞的丰收和糌粑。没有牦牛粪用作燃料,必然无法烹煮美味佳肴。
住:牦牛毛编织的黑帐篷,使藏民族在千年中温暖良宵常伴左右,为大部分的游牧生活提供了巨大的帮助且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行:牦牛有“高原之舟”的美誉,就是因为在高原的任何高山险滩和风霜雨雪中都有它的身影,可驮物,可骑乘,高原之于牦牛,有如沙漠之于骆驼。藏民族在这过程中常常使用的牛皮褡裢、牛毛毡、牛毛绳、牛皮口袋无不凝结着他们利用牦牛而发生的智慧。
牦牛,作为西藏特有的物种,在漫长的狩猎、驯养、饲养过程中与藏民族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和关系。
因为牦牛对高寒草原的适应性和优势,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牦牛和牦牛文化走出了青藏高原,引种和落户在了俄罗斯、蒙古、阿富汗、巴基斯坦东北部、印度北部、以及尼泊尔、不丹和锡金等国和地区。
在这些以生产生活为目的饲养牦牛的地区,其民族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在相关历史中无不与西藏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至今,在国外无论哪一个国家和地区,牦牛都以藏语发音命名,被称为“雅克”(Yak)|གཡག。
而野牦牛,至今尚存且仅存于青藏高原。
——小话·𝘛𝘪𝘣𝘦𝘵 |达叔微藏史
参考资料:
《曲贡遗址之性质及相关问题讨论》|霍巍 王煜
《曲贡遗址发掘记》|王仁湘
《野牦牛的驯养及利用》|李加太
《世界牦牛业》|蒋英
文字/制图/音频 |达叔
动漫绘制|才吉大人
合作微信号:
lanyue-dawa
小话|不失敬畏和尊重
欢迎您关注【小话 TIBET】
尊重原创和知识产权
转载以及相关商业请谨慎
联系方式:17708919564。
点击文顶“小话TIBET”,订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