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惇:《篆刻艺术原理解析》序

《篆刻艺术原理解析》序

辛尘的新著即将出版,作为《篆刻艺术原理解析》的第一位读者,十数日里,我沉浸其中,渐入其境,时时为该著作中的范畴与概念、结构与阐释所吸引和触动,更为其中的神来之笔拍案叫绝。 

辛尘此著的目的,是要解决篆刻艺术的原理问题。用作者自己的话说,即是“从篆刻艺术史、篆刻技法与创作、篆刻批评等分支学科中,抽绎、爬剔出处于原理层面、具有普遍意义的一系列概念、范畴,反复推敲这些概念、范畴各自的本义、衍生义及其所能涵盖的原理内容,进而思考这些概念、范畴之间排序与关联的逻辑,再将这些原理性概念、范畴返回到各分支学科理论中,从各个角度综合验证其原理性。”(见此书《引言》第2页)因此可知,作者是从艺术原理的角度出发,以篆刻艺术为场域,设计出一套完整的关于篆刻艺术原理的概念与范畴。其中包括“印式”“篆刻家”“印中求印”“印从书出”“印外求印”“印出情境”“印品”“印化”八个方面。

这八个方面的范畴与概念首先是“印式”。因为没有“印式”作为基础,篆刻艺术便无从谈起。请注意,作者并不认为篆刻艺术的起点是“印章的起源”。何谓“印式”?即被后世篆刻艺术家在创作中自觉接受的古 印形式。如此,作者从一开始就清晰地将实用印章与篆刻艺术区分开来。我们知道接受印式的自觉时代当从元代始,而最早提出“印宗汉魏”的赵孟頫和讨论汉印“印式”美的吾衍,便成为“印式”概念的出发点。紧接着,此著提出的第二个原理概念是篆刻家,这是完全符合历史逻辑的选择。因为“印式”虽客观存在于文人篆刻家出现之前,但如果没有文人篆刻家的参与和努力,便不可能有选择地接受和开掘“印式”。然而,早期文人篆刻家参与印章的创作,并非以刀刻制,而是设计印稿。于是作者从文人设计印稿与工匠分而治印入手,讨论和阐释了“篆刻家”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充分肯定了文人篆刻家在篆刻艺术史上的主导地位。关于“印式”与“篆刻家”的关系,作者对二者做了辩证的思考,如同玉藏深山,没有人去璞雕琢,则不能成器。故而作者将“印式”与“篆刻家”共同视为篆刻艺术的起点,也因此厘清了印章史与篆刻艺术史之间的差异。

艺术原理常常是关联而互生的,“印式”与“篆刻家”概念的确定,必然导致篆刻艺术中其他概念与范畴都关联产生。例如“印中求印”范畴中的前一个“印”字,就是“印式”的概念,后一个“印”字则是篆刻艺术的概念。而何人“求”之,毫无疑问当然是“篆刻家”。由此可见,后世篆刻家的创作始终离不开“印式”的规定。脱离了“印式”,也就没有了这门艺术的规范,篆刻艺术中的字法、章法、笔法、刀法皆由“印式”决定。由此可见概念范畴的关联和互生,是辛尘思辨的主要方法。运用这样的方法,作者抓住了各范畴间的“基因”联系,成功地勾画出篆刻艺术原理的理论框架。

如果进一步发问:抓住怎样的原理,才能更好地理解艺术创作的各个方面呢?

“印从书出”“印外求印”本是晚清至近代才被篆刻家提炼出来的重要观点,前者出自赵之谦好友魏锡曾,后者出自总结赵之谦印学思想的叶铭。现在,辛尘将其上升到了原理的认知。“印从书出”中的“书”,本指书法,印章既是文字的载体,而文字之美又必以书法之美体现,所以自有印章出现以来,便一刻也未离开过对书法美的追求。晚明的朱简,首先注意到篆书风格可以形成独特的印风,而至清代,邓石如又以自家风格的篆书入印,由此诞生了可以用自家篆书风格形成个人印风的先例,这是对“印中求印”的突破。于是印外文字美的吸纳,便成为篆刻家在不违背“印式”规范的前提下,创造出新的篆刻美的焦点。受此影响,晚清赵之谦倡印外求印,又进一步将篆刻艺术的创造推向高潮,并使印风的多元化成为现实。

从原理角度讨论,“印外求印”对“印式”外延的拓展,激发出“印式”潜在的更多内涵。 

作者认为“印从书出”孕育出了“印外求印”范畴,而当这一新的范畴出现后,对于篆刻家的修养有了更高的要求,此修养已不再如“印中求印”者所具备的一般意义上的识篆、写篆和擅刻的能力,而“必须同时还是书法家、画家,甚至兼备诗人、学者的素质”。这一解析,不仅使读者联想到赵之谦、吴昌硕、黄士陵、齐白石,更使人们追忆至在篆刻史上有着卓著贡献的赵孟頫、文彭、程邃和丁敬。换言之,在“印外求印”的发展道路上,“篆刻家”作为原理的重要意义,被再次突现出来。

“印出情境”可被视为原理的新范畴,是辛尘的专利,辛尘认为它源于“印从书出”与“印外求印”。因为在突破“印中求印”的过程中,篆刻艺术创作“逐渐转入篆刻家内心寻找滋养”。也就是说“印出情境”这一印理概念,既是作者观照篆刻艺术的发展趋势而总结出来的,更表达了对现当代篆刻家的关怀。如回顾篆刻史,不难发现,“印出情境”也同样是历史的产物。我们知道,在实用印章中,由于其社会的“凭信”功能,印中文字内容除职官和姓名外,并没有文学内容。是早期文人篆刻家通过字号印、斋号印首先在印中植入了文学内容,进而在书画作品上的闲章中大显身手。由此印中才可能表现出“情境”,或为作者所用,或被观者所赏。早在明代周应愿《印说》中就曾提到:“祝(枝山)有'吴下阿明’朱文印,空远有韵”;“唐伯虎寅罢黜后,每作画辄印'南京解元’作记,意色悽惨”。这显然称得上是“印出情境”了。可见,作者虽将“印出情境”指向现当代,但作者这一理论归纳是完全符合历史逻辑的。

“印品”作为原理的范畴,即品印、赏印,古人多在其间阐发美学思想,然而作者特意指出其贴近篆刻艺术创作实践的特征,即将篆刻艺术的批评标准视为“篆刻家从事艺术创作的追求目标和指南”,并指出“印品”的这一特征是与篆刻艺术形式相伴相生的。其实“印中求印”“印从书出”“印外求印”“印出情境”这些概念、范畴,何尝不是品印中的重要内容。作者通过营构原理体系,将各范畴、概念置于相互制约、关联、支撑的阐释中,揭示出篆刻艺术原理并非空泛的理论,而直接关系到篆刻家创作和篆刻作品的产生。

作为此著的最后一个原理范畴“印化”的讨论,大概正反映了作者关于原理之“原”的深意。俗话说“草书出了格,神仙认不识”,这是说草书的底线是“草法”。同理,“印化”乃是篆刻艺术一整套原理的底线。君不见历史上有多种出了“格”的印章吗?赵孟頫批评南宋文人用印以新奇相矜,把印作成鼎、彝、壶、爵之制,就是出了印之格。至于以隶书、楷书、草书入印,历代有之。篆刻家偶一为之,换换口味,则不论了;然若以非篆书入印,在篆刻史上终不成气候,更不用说形成风格,原因也是出了“印格”。当代有印人将一首诗、词,刻成一印,使印式诸要素仅剩一个方框,味同嚼蜡。又见将人像照片黑白处理后刻入印面,成一小型版画,美其名曰肖像印,岂有印味?这些例子都是出了印格的反映。诚然,作者指出“印化”是变动不息的,但归根到底是“印化”成印,而非其他。换言之,前面从“印式”到“印从情境”的各个概念,都从原理上确认了“印化”的必然性。无论是“印从书出”“印外求印”,还是“印出情境”,都必须归入“印”中,印味不能失,印式最基本的形式趣味一旦失去,纵你有高超的刀法,纵你有天马行空的想象,一定是出了格的失败创造,这便是“从心所欲不逾矩”的道理。 

区别一个篆刻家是低能还是智慧,低俗还是高级,正在于此。所以“印化”作为篆刻艺术的基本原理,不可不论,不可不知。

在辛尘营构的这一篆刻艺术原理体系中,还应注意他内在的逻辑。即作者既然以“印式”(物)与“篆刻家”(人)作为篆刻艺术史的逻辑起点,也必然以这二者作为篆刻艺术原理的逻辑起点,由此明确了篆刻艺术原理的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研究方法。接下来,他以“印中求印”范畴作为篆刻家对印式的剖析,从中分解出“印法”、“心法”(创作前法)、“字法”、“章法”、“笔法”、“刀法”(创作中法)和“钤印法”(创作后法)等一系列篆刻艺术形式要素及其基本规定。他指出“印中求印”必然侧重于刀法研究,“印从刀出”是后世篆刻家对“印式”的初步转换;继而,“印从书出”则侧重于笔法研究及转换,“印外求印”则侧重于字法、章法乃至印法的研究及转换,“印出情境”更是侧重于对心法的研究及转换,将篆刻艺术从对“印式”的直接模仿逐渐引向篆刻家的自主性艺术创造。因此,作者指出:这一历史发展过程是篆刻艺术形式逐渐丰富、深化、自主化的过程,也是“印中求印”诸要素的不断成长和篆刻艺术原理诸范畴的逐层展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印品”范畴倾向于篆刻家的心法,是篆刻艺术形式能够不断更新发展的主观驱动力;而从印品中分化出来的“印化”范畴则倾 向于“印式”的印法,是篆刻艺术创造能够始终坚守底线的客观维护力。可以看到,辛尘在精心遴选的印理诸范畴之间,编织出了严密的逻辑线,既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篆刻艺术原理,也有利于通透地理解篆刻艺术的创作规律及学习规律。 

八个范畴,纵横交错,环环相扣;彼此照应,辩证思维;层层剥茧,揭示真谛。辛尘从古代印论中获取术语、概念,而将其转化和总结成现代的艺术理论;在哲学的思辨中获取智慧,而将篆刻艺术原理清晰地作了归纳和界定,且无不指向篆刻艺术创作。如此,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定位,自然也成为此著最重要的特色。因而,《篆刻艺术原理解析》的问世,是作者以新的方法、新的思维获得的以往没有的成果,也是当代篆刻艺术理论研究的重大突破,必将对篆刻艺术理论、篆刻艺术史、篆刻艺术创作的研究产生积极的影响。

以往的篆刻家关于篆刻艺术的认知,往往限于局部的或表面的思考。讨论印章的形式,不会像作者那样,提出“是先有印式,还是先有篆刻家”的问题;讨论“印从书出”,也不曾像作者那样剖析出三重含义。看似寻常的提问和解析,却是作者长期艰辛探索的结果。辛尘本科为哲学专业,博士阶段攻读的是艺术学,毕业后留校任教于南京艺术学院艺术学研究所,执教艺术理论与艺术史。作为书法家和篆刻家的辛尘,又长期参与当代篆刻艺术批评。不言而喻,这样的知识结构,成就了他对自己情有独钟的篆刻艺术可以有更深刻和广阔的理论研究。

一部优秀的艺术理论著作,一定不是远离艺术实践的。对于已经获得卓越成就的篆刻家,我信其读后必当会心首肯;对于那些尚在探索前进之路的篆刻爱好者,我信其读后会茅塞顿开。故我写下以上感受,推荐给篆刻界的朋友们。是为序。

2020年8月20日疫后于金陵风来堂


作者简介

作者黄惇,号风斋,1947年3月生于江苏太仓,祖籍扬州。南京艺术学院教授,艺术学、美术学博士生导师,南京艺术学院研究院副院长、艺术学研究所所长。《艺术学研究》学刊主编。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艺术委员会委员、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展评审委员、全国篆刻艺术展评委、江苏省美术馆艺术鉴定顾问。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理事、中国沧浪书社成员等。作品入选第一至第五届全国展、全国第一至第四届中青展,获全国篆刻征稿评比一等奖,后为历届中青展和篆刻展评委,作品被收入《现代印章选集》、《当代书法名家作品选等》,著有《历代书法名作赏析》、《中国古代印论史》等,著作曾获中国书法理论兰亭奖。

(0)

相关推荐

  • 明代梁袠篆刻《印隽》卷四

    梁袠,字千秋,江苏扬州人,居住南京.生卒年不详,活动于明代末年,为明末著名篆刻家.篆刻师法何震.万历三十八年(1610),辑刻印谱<印隽>四卷阅世.所录多为摹刻明代著名篆刻家何震印作,是考 ...

  • 朱培尔:《篆刻艺术原理解析》序

    <篆刻艺术原理解析>序 篆刻理论研究是当下篆刻最薄弱的环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学书法系科很少有篆刻专业,难以培养出从事篆刻理论研究的专门人才:一是在西泠印社等专业社团举办的篆刻理论 ...

  • 独家首推,篆刻必读!马士达《篆刻直解》 辛尘《篆刻艺术原理解析》

    各位印友,大家好! 今天是一个很特别的日子, 它是中国共产党100岁的生日, 祝福伟大的党!祝福伟大的祖国! 借这个好日子, 金石君要向您推荐一份诚意满满的书单, 这份书单其实只有两本书, 分别是马士 ...

  • 大家风骨,黄惇篆刻

    简介 南京艺术学院教授,艺术学.美术学博士生导师,艺术学研究所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艺术学)第5.6届评议组成员,曾任中国书协理事,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西泠印社理事. 作品赏 来 ...

  • 黄惇篆刻集~

    书法馆 高韵深情,坚质浩气,缺一不可以为书. 公众号 黄惇先生简介: 南京艺术学院教授,艺术学.美术学博士生导师,艺术学研究所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艺术学)第5.6届评议组成员,曾任中国书协理事 ...

  • 大美篆刻之黄牧甫篆刻印文解析,黄牧甫篆刻艺术赏析

    黄士陵字牧甫,作穆父,穆甫,晚年别署黟山人.黟山病叟.倦叟.倦游窠主.黄士陵在古文字学及碑刻.玺印学方面的修养在晚清印人中十分超群.其对邓石如.吴让之尤为心折,常常心摹手追.黄士陵在广雅书局以校书为契 ...

  • 書者——黄惇書法篆刻展

    04-26 22:09ZAKER ZAKER快传号 | 04-26 22:09关注 ▼ 前言简介 Frontier profile 开幕式时间 2021年5月1日15:00 开幕式地点 紫麓·雨花梦想 ...

  • 【看展】书者——74岁黄惇书法篆刻展(高清作品集)

    展览时间 2021年5月1日至5月14日 展览地点 雨花美术馆 (南京市雨花台区竹影路5号) 设计 南京沃克梅迪艺术设计有限公司 序 黄惇 各位同道,我将自己的展览定题为"书者". ...

  • 展訊 | 書者——黄惇書法篆刻展

    序 黄惇 各位同道,我将自己的展览定题为"书者".那么,什么是书者呢? 汉.许慎<说文解字序>云:"书者,如也." 汉.蔡邕<笔论>云: ...

  • 展讯:書者——黄惇書法篆刻展

    展览名称 書者--黄惇书法篆刻展 主办单位 南京市雨花台区人民政府 南京艺术学院 承办单位 雨花台区文化和旅游局 雨花美术馆 江苏聚贤堂艺术品有限公司 开幕式时间 2021年5月1日15:00 开幕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