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通译18
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论语 卫灵公)
孔子说:“我对于别人,诋毁过谁?赞美过谁?如有所赞美的,必须是曾经考验过他的。夏商周三代的人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三代能直道而行。”
用今天的白话翻译就是——孔子说:“我对于别人,批评过谁?称赞过谁呢?假若有我所称赞的人,那一定是其人有所称赞之处,已经被考验、证实过了的,这些人呀,正是历代以来一向直道而行的人呀。”
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论语 卫灵公)
孔子说:“我还能够看到史书存疑的地方,有马的人(自己不会调教,)先给别人使用,这种精神,今天没有了罢。”
这句的意思是说——孔子之前,写史书的记录者,遇有有疑惑或不知道的史实,就空缺着不记录,以免误记误导后人。自己的马不驯服,借能人来服习自己的马,也算不耻下问,孔子感叹世风日下,这样谨笃服善的人,现在没有了。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 卫灵公)
孔子说:“花言巧语就败坏人的德行,小事情不忍耐,就会败坏大事情。”
(小不忍则乱大谋)
语言的智慧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 卫灵公)
记得第一次看见这句话的时候,很是惊叹于圣人总结的精到。
言与不言之间,真是有大智慧!
纵观五千年历史,以忠言直谏而殒命的臣子不少,而巧言乱德留下千古骂名的则更多。忠言逆耳,很多时候,人们更喜欢巧言。就连有“古今第一完人”之称的曾国藩也中过巧言的蛊:一次曾国藩与几位幕僚闲谈,说:“彭玉麟、李鸿章都是大才,为我所不及。我可自许者,只是生平不好谀耳。”一个幕僚说:“各有所长,彭公威猛,人不敢欺;李公精明,人不能欺。”曾国藩问:“你们以为我怎么样?”一个管抄写的后生说:“曾帅仁德,人不忍欺。”后生告退之后,曾氏说:“此人有大才,不可埋没。”不久,曾国藩升任两江总督,派这位后生去扬州任盐运使。
有另外的版本说,这个“不忍欺”的人后来卷巨款逃了……真正的践行了“巧言乱德”这句话。
一个自诩为平生不好谀的人尚且如此,何况其他人呢!
当然,巧言也有善意的,无害于人的。忠言不逆耳,巧言不乱德,才真正称得上是大智慧!
记得一个故事,一次,乾隆问纪晓岚什么叫“忠孝”。纪晓岚说:“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为忠;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为孝。”乾隆想为难他,便说:“现在我命你去死!”“臣领旨!”纪晓岚毫不犹豫地说要去投河。但是出去一会儿就回来了。说屈原拦住了他,让他问皇上一个问题,当年楚襄王是个昏君,屈原才不得不死。如今皇上是不是昏君?如果他说是,再死也不迟。
乾隆听了大笑,说:“得啦,我算服了你啦!”
真可谓巧舌如簧!但与人无害。
如何辨别乱德的巧言,也需要大智慧。“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是为君子!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