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通译18

 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论语  卫灵公)

  孔子说:“我对于别人,诋毁过谁?赞美过谁?如有所赞美的,必须是曾经考验过他的。夏商周三代的人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三代能直道而行。”

用今天的白话翻译就是——孔子说:“我对于别人,批评过谁?称赞过谁呢?假若有我所称赞的人,那一定是其人有所称赞之处,已经被考验、证实过了的,这些人呀,正是历代以来一向直道而行的人呀。”

  

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论语  卫灵公)

孔子说:“我还能够看到史书存疑的地方,有马的人(自己不会调教,)先给别人使用,这种精神,今天没有了罢。”

这句的意思是说——孔子之前,写史书的记录者,遇有有疑惑或不知道的史实,就空缺着不记录,以免误记误导后人。自己的马不驯服,借能人来服习自己的马,也算不耻下问,孔子感叹世风日下,这样谨笃服善的人,现在没有了。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  卫灵公)

孔子说:“花言巧语就败坏人的德行,小事情不忍耐,就会败坏大事情。”

(小不忍则乱大谋)

语言的智慧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   卫灵公)

记得第一次看见这句话的时候,很是惊叹于圣人总结的精到。

言与不言之间,真是有大智慧!

纵观五千年历史,以忠言直谏而殒命的臣子不少,而巧言乱德留下千古骂名的则更多。忠言逆耳,很多时候,人们更喜欢巧言。就连有“古今第一完人”之称的曾国藩也中过巧言的蛊:一次曾国藩与几位幕僚闲谈,说:“彭玉麟、李鸿章都是大才,为我所不及。我可自许者,只是生平不好谀耳。”一个幕僚说:“各有所长,彭公威猛,人不敢欺;李公精明,人不能欺。”曾国藩问:“你们以为我怎么样?”一个管抄写的后生说:“曾帅仁德,人不忍欺。”后生告退之后,曾氏说:“此人有大才,不可埋没。”不久,曾国藩升任两江总督,派这位后生去扬州任盐运使。

有另外的版本说,这个“不忍欺”的人后来卷巨款逃了……真正的践行了“巧言乱德”这句话。

一个自诩为平生不好谀的人尚且如此,何况其他人呢!

当然,巧言也有善意的,无害于人的。忠言不逆耳,巧言不乱德,才真正称得上是大智慧!

记得一个故事,一次,乾隆问纪晓岚什么叫“忠孝”。纪晓岚说:“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为忠;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为孝。”乾隆想为难他,便说:“现在我命你去死!”“臣领旨!”纪晓岚毫不犹豫地说要去投河。但是出去一会儿就回来了。说屈原拦住了他,让他问皇上一个问题,当年楚襄王是个昏君,屈原才不得不死。如今皇上是不是昏君?如果他说是,再死也不迟。

乾隆听了大笑,说:“得啦,我算服了你啦!”

真可谓巧舌如簧!但与人无害。

如何辨别乱德的巧言,也需要大智慧。“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是为君子!

—— end ——



(0)

相关推荐

  • 德不孤兮必有邻——《论语》悟读【88】

    才不寡兮必有识,德不孤兮必有邻. <论语>第四篇第二十五章: [原文]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译文]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会有思想一 ...

  • 《论语》卷15卫灵公篇诗解2义礼逊信但求诸己群而不党不欲勿施

    <论语>卷15卫灵公篇诗解2义礼逊信但求诸己群而不党不欲勿施 题文诗: 颜渊也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 ,服周之冕,乐则韶舞.禁放郑声,远侫之人. 郑声也淫,侫人也殆.孔子之曰:人 ...

  • 君子“四忧”写千秋——《论语》悟读【147】

    圣人"三畏"走天涯,君子"四忧"写千秋. <论语>第七篇第三章: [原文]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

  • 毁誉总在一念间——《论语》悟读【394】

    公道自有人心在, 毁誉总在一念间. <论语>第十五篇第二十五章: [原文] 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译 ...

  • 直道而行亦君子

    初读<论语>,源于上学时期的教科书.零零散散,窥一斑,亦受益,但终因未全读而"不见全豹".年过不惑,继而静心,愈读愈有味儿.掩卷沉思,最让人感慨的莫过于孔子光明磊落的品 ...

  • 论语日课226:好色,是最大的诚意

    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论语·子罕>9.18) 孔子这段话有其来历.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 居卫月余.灵公与夫人同车,宦者雍渠参乘出,使孔子 ...

  • 【第374期】音频学《论语·卫灵公篇第24章》孔子怎样评价人?

    音频学<论语·卫灵公篇第24章>孔子怎样评价人? 15·24  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试& ...

  • 篆书论语通译(二)

    论语通译之二 <论语>的体例比较特殊,属于早期的语录体散文,对事情的论述往往是随感而发,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完整性,让人感到凌乱无序. 但是,这种体例自有它的优点.一是口语化,明白易懂.如: ...

  • 论语通译(三)

    <论语>通译  (三) <论语>的内容 <论语>的内容涉及广泛,这里主要介绍三个方面:孔子的仁说.孔子的教育实践和文学成就. 孔子主张仁,是要推行仁政,希望经过实行 ...

  • 篆书 · 论语通译(五)

    <论语>通译 (五) (一)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论语   里仁>) 译文   孔子说:不仁的人不能长期处在 ...

  • 论语通译(尧曰)

     论语通译之尧曰篇 (一) 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知天命,无法成为君子:不懂礼节,无法立足于社会:不会 ...

  • 论语通译(六)

    (一)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论语 · 述而>) 译文   孔子说:"(许多人)品德不加以修养,不研讨学问,听到 ...

  • 论语通译10

    论语    微子 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注释  微子:殷纣王的同母兄长,见纣王无道,劝他不听,遂离开纣王.  箕子:箕,音jī.殷纣王的叔父 ...

  • 论语通译11

    论语   微子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 ...

  • 论语通译12

    论语  阳货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   ...

  • 论语通译13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孔子说:"礼呀礼呀,只是说的玉帛之类的礼器吗?乐呀乐呀,只是说的钟鼓之类的乐器吗?"  子曰:&qu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