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简识篆(76)
识义
识形
识用
彩绳拂花去 轻球度阁来 出自 韦应物 《寒食》
先秦文字
虢季鬲,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高12.7厘米。1990年河南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折沿,腹饰象鼻纹,三足上有扉棱,以扉棱为鼻,两侧象鼻纹又组合成兽面纹。口沿内侧有一周十二字铭文:“虢季作宝鬲,其万年永宝用享。
编外链接 诸子百家
杂家
代表人物:吕不韦
杂家,战国末至汉初的哲学学派。以博采各家之说见长。以“兼儒墨,合名法”为特点,“于百家之道无不贯通”。《汉书·艺文志》将其列为“九流”之一。杂家的出现是统一的封建国家建立过程中思想文化融合的结果。
杂家著作以战国《尸子》、秦代《吕氏春秋》、西汉《淮南子》为代表,分别为战国时期商鞅门客尸佼秦相吕不韦和汉淮南王刘安招集门客所集,对诸子百家兼收并蓄,但略嫌庞杂。又因杂家著作皆以道家思想为主兼采贯通百家而为王治服务,故又称新道家学派。“杂家”并不是一门有意识、有传承的学派,所以他也并不自命为“杂家”的流派。纪昀在《杂家类叙》中则认为「杂之广义,无所不包」。胡适先生在其《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中指出:“杂家是道家的前身,道家是杂家的新名。汉以前的道家可叫做杂家,秦以后的杂家应叫做道家。研究先秦汉之间的思想史的人,不可不认清这一件重要事实。杂家在历史上并未如何显赫,虽然号称“兼儒墨、合名法”,“于百家之道无不贯综”,实际上流传下来的思想不多。“杂家”这称号,在历史上一般指全才。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