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头条:阳气一升, 病退千里! 蒲辅周的医案故事, 教你补阳治感冒, 请学习

点击加载图片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内科临床治疗学》、《蒲辅周医案》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今天这篇文字,我跟你聊聊感冒。

有道是,阳气一升,病退千里。经常感冒,或者说感冒不爱好,有可能就是你体内的阳气,升不起来了。

这么说,不是哗众取宠,而是有真凭实据的。

我给你讲个医案故事吧。

故事的主人公,是当代著名中医学家蒲辅周先生。关于蒲师,我曾经用“国医圣手”四个字来形容他。今天为了节省时间,就不多介绍了。总之,您记住,他是我国近当代中医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

点击加载图片

有一次,蒲师遇上一个患者。

这个人啊,医案记载,姓宋,当时是55岁。

这个人平时就身子弱,容易感冒。大概在一个月以前,他又感冒了。而且,这一次得病,竟然迁延一个多月,未能康复。当时的主要表现就是,头痛,畏风,爱出汗,身体疲倦无力,四肢关节酸楚。

刻诊,见脉象沉迟无力,舌淡无苔。

当时,患者的心态十分脆弱。他说,自己已经年过五旬,这一次得病,恐怕是再也好不起来了(就诊时间为1960年,按照当时人的平均寿命,年过五旬确实会有垂暮之感)。愁苦之间,他竟然和家里人安排起了后事。

蒲师见状,笑而不语,不过是开了四味药的小方子,但见——

黄芪15克,防风9克,白术9克,熟附子9克。

蒲师嘱咐,熟附子要先煎30分钟,然后加入其它药材,一起煎煮,取药汁,分2次温服。

结果,用药以后,患者很快感觉到畏风的现象不见了,恶寒之感减轻,头痛之感缓解,但是依然爱出汗。看舌脉,见沉迟而弱,舌苔白腻。

这个时候,蒲师就说了:风寒已解,内湿露出来了。于是,他老人家果断换了方子——

黄芪12克,白术9克,熟附子6克,薏苡仁15克,山茵陈9克,桑枝30克。

点击加载图片

这回,药喝下去以后,患者顿觉浑身畅快,诸证大减,几乎没有不适感了。只不过,微微感觉到有些恶寒,身体不热乎。

这个时候,蒲师将上方里的桑枝去掉了,加上了高良姜6克。

这一次,患者诸证悉平。蒲师嘱咐,今后可用中成药丸剂善后调养,早用附子理中丸6克,晚上用补中益气丸6克。这样,可以有效预防今后感冒的发作。

医案,非常简单,就这么多。接下来,我帮你把它掰开了、揉碎了,一点一点讲给你听。

咱们看,这个患者,最初就是感冒了,不爱好。头痛、畏风、畏寒、身体倦怠、关节不利、爱出汗。这个现象,生活中不少人是有过的。尤其是一些年龄大的人,或者素来体质不好的人,容易这样。

怎么理解呢?还是先从脉象来看。患者的脉,是沉迟脉。沉,说明病势在里。迟,说明有虚寒。阳气不足,寒邪凝滞,影响了血液的运行速度,所以就有迟脉。

从这个角度看,患者毫无疑问,有阳虚的问题。阳气虚,阳卫之气不足(卫气可以看成是阳气的“化身”),所以怕冷,畏寒。阳卫之气没法固摄肌表毛孔,所以爱出汗。阳气没办法养护和温煦四肢关节、肌肉,所以患者就是四肢关节不利、没劲儿。

这时候怎么办?当然要补阳气,固卫气,同时再把郁滞在外的寒邪驱散掉。

点击加载图片

所以,蒲师用黄芪15克,防风9克,白术9克,熟附子9克。

这里头,黄芪和白术,补益脾肺,令卫气的生化和输布有源。熟附子,大补阳气,改善阳虚的问题。防风,祛风解表散寒,驱散邪气。这个其实就是玉屏风散加上附子,很简单。

接下来,患者服用以后,感受大好,但是依然爱出汗,而且舌苔见白腻。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依然爱出汗,说明阳卫之气宣发输布还不到火候,不能彻底解决问题,必须继续用药。同时,舌苔白腻,说明里头有湿了。这就是阳气不足,无法运化水湿所致。

请注意,这个时候的舌象,和最初不一样了。最初的时候,舌淡无苔。现在呢,舌苔白腻。这个变化之所以产生,原因就在于寒邪在得到驱散,正气在得到扶助之后,体内深层次的问题开始显露出来了。以往,它是被掩盖住了。你想啊,当初患者阳气不足,又有外邪,主要矛盾都解决不了,身体哪有力量,把更深层的问题表现出来呢? 面对这情况,蒲师用方:黄芪12克,白术9克,熟附子6克,薏苡仁15克,山茵陈9克,桑枝30克。

这里头,还是得用熟附子来温肾阳。这是根本,不能丢。还是要用黄芪和白术来固表。所有这些都在解决患者阳气不足,依然爱出汗的问题。在这个基础上,用薏苡仁和茵陈来利湿除湿。桑枝用了30克,干啥啊?桑枝作为枝条,入我们人体的四肢,可以打开四肢百骸的经络气机。这样,能够引领阳气走遍全身,有利于温阳,更有利于温化湿气。

接下来,患者用药之后,大大好转,几乎没有不适,浑身舒畅,只是偶尔觉得身寒畏冷。这说明阳气还是升发不够啊。

点击加载图片

这时候,把原方中通利气机的桑枝去掉了,它已经很好地完成了任务,同时加入了高良姜。高良姜,温中焦而散寒。它和附子配合,同时温固先天之本和后天之本,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提升阳气。

到这儿,患者的问题彻底解决了。到后来,为了善后巩固,蒲师嘱咐用补中益气丸和附子理中丸。前者,补益脾肺,固表实卫,防止自汗、外感。后者,温补脾肾,大补阳气,以扶助正气。它的思路,和之前的用方,基本一致。

你看,这一切,不是很简单吗?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什么?就是扶助阳气,贯穿治疗的始终。患者易感也好,畏寒也好,怕风也好,容易出汗也好,这里的根儿,都是阳气亏虚。阳气虚,正气就虚,卫气就不足,邪气就容易欺负你,而且赖在你身体里不走。这是问题的关键啊。

所以说,这个病例,本质上讲,就是阳虚感冒。

由此可见,一个人,如果免疫力特别差,特别爱感冒,我劝你认真考虑是不是阳气不足。这样的人,脉象沉迟或沉弱,舌淡,苔少或白腻,平时自觉畏寒怕冷。一旦感冒,半个月、一个月都不爱好。怎么办?补阳气。阳气一升,病退千里,就没人敢欺负你。这是中老年朋友,以及部分女性朋友,必须注意的问题。

文中的配伍和用药,固然精彩,但是不足以适用任何人。所以,非专业读者,如果想借鉴,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进行。尤其是其中的用量,应根据不同的人,来做调整。就自我调养而言,我建议大家好好利用艾灸的方法。艾灸命门、肾俞、关元、足三里等穴位,长期坚持,是对阳气的有力提升,会在不知不觉间改善体质。这是现成的大药,安全可靠,不用就白瞎了。

好了,关于这个事儿,我就说这么多吧。文老师感谢你的阅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