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天才辛弃疾:提前60年预见蒙古崛起,空有破解之道无人理会

自绍兴议和起,南宋与金国的对峙局面基本形成,脆弱的和平再次出现。

南宋意在偏安,金国却志向远大,20年后皇帝完颜亮御驾亲征试图统一天下。

这次尝试以失败告终,部分原因是金国大军刚刚南下后方就叛乱四起,有个叫辛弃疾的年轻人甚至聚拢了几十万人马。

后人提起辛弃疾往往会想起那些流传千古的诗篇,但当时他却以战略眼光闻名天下。

一、身在曹营心在汉

辛弃疾出生时金国已在北方站稳脚跟,他的祖父甚至还在朝廷里当官。

不过辛氏家族的效忠对象显然是南宋,南归后他本人上疏宋高宗时还对此感概不已。

根据回忆,辛弃疾的祖父长期以宋朝忠臣自居,每天下班后的业余生活就是带着全家登高望远,顺便讨论北定中原的计划。

当然“理论要与实践结合”,除了口头谋划实干也相当重要。《美芹十论》提到:

“常令臣两随计吏抵燕山,谛观形式。”

可见辛弃疾稍稍长大些就被派去干情报侦察工作,而且辛家的志向相当远大,连幽云十六州都想收复。

燕山山脉上的居庸关,长城关键防御节点

小时候的耳闻目染能让人坚定意志,能力的培养也是完成目标的重要手段。

因为职务调动,辛弃疾跟随祖父调任多地任职,对金国虚实,地方生活乃至兵力部署了如指掌。

这是明确记载于文献的内容,除此之外辛氏家族肯定还做了很多工作。

乘金兵南下的短暂时间窗口起兵数十万,没有长期准备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

从结果看这次起兵确实给予南宋朝廷有力策应,可惜由于叛徒张安国出卖最终战败。

这是难以挽回的损失,辛家数十年谋划彻底付之东流!但意志坚定的人绝不会轻易放弃理想,辛弃疾投奔南宋。

对于北方义士南宋向来不完全信任,但待遇方面也算优厚有加。

凭着战场上的名声辛弃疾毫无悬念的步入仕途,从此衣食无忧,地位钱财唾手可得。

可对于背负着崇高理想的人,富贵可能真的如浮云

辛弃疾在多个官位上辗转时成绩斐然,发展经济,缉盗安民样样十分出色。可他志在北伐,不断搜集信息推演天下大势。

文武双全的辛弃疾

这一推算他的眼光跨越了宋金两国世仇,甚至跨越了时空!整个东亚未来的走势正变得越来越清晰。

终于在33岁那年,时任滁州知府的辛弃疾向朝廷上《论亡虏疏》,做出了惊人推断:

“仇虏(金国)六十年必亡,虏亡中国之忧方大。”

此时离蒙古统一大约还有30年,距金国灭亡还有62年,可惜此文已在战火中散失,否则定是惊世之作。

天才战略家的判断从来不是凭空捏造,辛弃疾也不会毫无根据说大话。

他的战略思想是有迹可寻的,我们或许可以从集其理论于大成的《美芹十论》中寻找结论的推断过程。

二、火药桶上的金国

辛弃疾对金国的理解十分深刻,现在他又有了在南宋辗转的经历。

由于《美芹十论》是站在北伐立场上撰写的理论,提到金国的有三条,多数反而在讲南宋的不足。

原文很长,篇幅有限,我们截取其中金国的部分来倒推“六十年必亡”论断依据。

外强中干

辛弃疾认为金国外强中干,无事则已,有事不堪一击。理由有三:

“盖虏政庞而官吏横,意外而有需,公实取一而吏七八之。”

金国看起来富裕,但组织体系杂乱庞大且腐朽,碰上意外情况肯定会陷入财政危机。

“若其为兵,名之曰多,又实难调而易溃。”

金国兵力虽多但杂,中原人、辽国旧部、女真本部、草原诸部等难以整合,调动困难且容易被击溃。

“惟其无事,兵劫形制,若可纠合,一有惊扰,则愤怒纷争,割据蜂起。”

金国治国之策是女真本部分散驻扎各地,契丹、中原等民间基础组织架构还在,只要前线不利就会割据解体。

综上所述辛弃疾给南宋描绘了非常美好的前景,金国外强中干根本没有持久作战能力。

只要能在一次战略决战中给予对方重创,金国会立刻土崩瓦解,残部也会遭遇财政危机无力回天。

火药桶上的金国

另外辛弃疾还提到女真内部的不团结:

“且骨肉间僭杀成风,此岂能终以无事者哉。”

在他看来金国即便是上层也已经没有了凝聚力,危机面前甚至还会进一步内斗瓦解。

那么真正的情况如何呢?我们来看数十年后的蒙古灭金。

成吉思汗首先在野狐岭之战中重创金兵,但对于体量庞大的中原王朝这点损失远达不到致命的程度。

例如明朝北伐虽然总体顺利,但这个级别的惨败至少遭遇了三次。

名将徐达15万大军进攻岭北惨败,永乐大帝时期丘福北伐10万大军覆灭,更不要提后来的土木堡之变。

但是明朝凭借着雄厚的家底,仍然维持着惊人的战斗力和动员能力。

可是金国呢?你发现辛弃疾简直太有先见之明了,野狐岭刚刚战败内部就动乱不已。

根据记载野狐岭战败是在公元1211年,第二年东北留守的契丹旧部就揭竿而起,以耶律留哥为首试图恢复辽国。

第三年锦州地区张鲸和他的弟弟干掉了节度使,聚众10万人建国,自称“汉兴皇帝”。

后院起火的金国非常惊惧,派遣女真将领蒲鲜万奴平乱,结果自己人也靠不住,直接叛乱建立大真国。

与此同时山东全境举事,红袄军攻城掠地还接受了南宋的招安。

顺带一提辛弃疾在《美芹十论》中特意提到过山东,他认为此地可以兵不血刃,传檄而定,继而成为重要战略支点。

所以大家大可不必把蒙古帝国神话了,其战斗力很强不假,但并非不可战胜。

例如蒙古灭金,大家传统的印象是蒙古军进攻,金国拼命迎击仍然挨打。

真实情况是战争刚刚爆发不到5年,金国全境大半已经形成割据。

金末复杂的局势

蒙古军,辽军,红袄军、汉兴军、大真军乃至于西夏军共同群殴只剩下黄河以南地区的金国。

更糟糕的是这种情况下金国还主动和南宋开战,重要原因是财政困难。《金史》记载:

“军兴以来,用度不赀,惟赖宝券。”

于是金宣宗以宋朝不交岁币为由南征,结果惨败加剧了灭亡速度。

金国灭亡的剧本几乎和辛弃疾的猜想一模一样,那么他又如何预测蒙古的崛起呢?

事实上早在成吉思汗统一各部落前蒙古高原就已经被宋、金双方注意到了。

你能想象成吉思汗和宋高宗是同一个时代的人吗?宋高宗病死于1187年,成吉思汗则生于1162年。

最早注意到蒙古问题的是南宋官员洪皓。

根据《续资治通鉴》记载,他在被金国扣押期间了解相关情况,后来上疏朝廷:

“彼(金国)方困于蒙兀(蒙古)。”

这一年岳飞刚刚26岁,正在飞速崛起。

所以辛弃疾注意到蒙古高原上蕴含的巨大危险并不是多奇怪的事。

在他的眼中金国已经腐朽,断然不可能在战略决战中打赢新兴的蒙古人,接下来呢?

金国必然瓦解,在整合了中原的人力物力后南宋又怎么是蒙古军的对手?

三、破解之道

既然已经知晓了未来,那么当务之急是着眼当下。《美芹十论》中70%的篇幅都在讲南宋的北伐方针。

辛弃疾设想中,以山东为战略支撑点的北伐推进线

在辛弃疾看来宋朝必须击溃金国,只有北定中原才能继续生存下去。

但南宋的问题同样严重,《美芹十论》的剖析也相当详细,篇幅有限就不贴出来了。

总之从军事、外交、内政、地形、经济乃至战争持久能力,辛弃疾语气虽然委婉,批评却相当尖刻。

他很清楚孱弱的宋军不可能在与金军的战略决战中获胜,所以必须从里到外整顿。

不过在南宋臃肿低效却坚不可摧的文官体系下这可能吗?

辛弃疾自己也知道不可能,所以他把文章取名为“美芹”。

典故出自《列子·杨朱》,有人觉得芹菜好吃就送给了同乡的富豪,结果富豪吃了以后嘴巴肿了。

他以此自嘲,自己或许觉得文章好,但是皇帝不会喜欢。

后来果然如此,文章引起很大反响,辛弃疾天下皆知和今天知名博主差不多,朝廷却进行了冷处理。

作为眼光高明的战略家,真正痛苦的事并非物质上的匮乏,而是自己的句句良言却没有人肯听从。

坐着冷板凳的辛弃疾在文官的位置上干得兢兢业业,他心系天下,却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战略时间窗口慢慢关闭。

有官位、有才华,知道办法,却不能阻止自己钟爱的大宋王朝滑向深渊。

这期间辛弃疾也不是没努力,1180年他创立飞虎军,这是一支不过分受制于文官集团的强悍队伍。

可惜南宋朝廷对此无法容忍,甚至还怀疑他的忠诚,最终罢官了事。

公元1200年左右蒙古统一在即,已经60岁的辛弃疾退休,看着满头白发不由感慨: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7年后朝廷再度启用他,辛弃疾却已卧病不起,临终前犹呼“杀贼!杀贼!”


参考资料:

《金史》

《美芹十论》

《论亡虏疏》

《列子·杨朱》

《续资治通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