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情偶寄】请把我埋在书堆里

房山长阳公园一角。

本来说好,上周日下午到家门口的长阳公园走一走,锻炼一下身体。因为实在对不住人了,一称体重,长胖了好几斤,真叫人焦虑。

俗话说:脑袋大脖子粗,不是将军就是伙夫。长胖了自然会难看,这倒是其次,反正我也不是靠脸吃饭的。如果哪天靠脸吃饭,那我就只有要饭吃的份了。

原来当大学老师,上讲台也要拼一下形象,总不能太邋遢了吧,否则全体学生每一学期网上评分不会高呀。而今,“姿色”对我根本不重要了,健康倒是头等大事,那可是要决定生活质量和要人命的。

但是,碍于老婆的愤怒,她背着包出门打羽毛球前,撂下一句狠话:好好收拾一下你的书房吧,看快乱成什么样了……

部分阅读过的戏剧史书籍。

哦,这是真的。书房快成书库了,乱七八糟的,连我写作和读书的场所,也被迫转移到客厅和卧室了。踏进书房,眼前的乱,心里的乱,的确很影响心情。

家里四处散落着我的书和笔,用个不雅的比喻吧,像一只出门的狗狗,沿途总要留下它的便溺,证明它来过,还要循着气味找回家去……

书多成灾,破坏了生活环境。我遭到家人的抱怨,但并不上心,不以为然。相反,我还申辩道,就是靠他们的无私帮助,我才有今天。而且,还继续指望着他们,我才能写出更多的东西来。正如农人种地,工人做工,离开了劳动工具,我赤手空拳能做什么呢……

不过,2016年我买书真是太没有节制,像发情的老母猪下崽,一窝一窝的,源源不断。隔一两周时间,我就搬回一堆书,而且学科门类五花八门,一看就是大学者的风范:哲学的、文学的、新闻的、历史的、文化的、民俗的、戏剧的、考古的、经济的、政治的……

浠水籍名人的部分著作。

自从北京有了自己的房子,买书终于有地方可存放了。2015年以前,全家租住在海淀区紫竹院南路一间60平方的小房子,底层的阴暗和潮湿,三口人挤着,真是难受。

光从传媒大学毕业随身带的近千册图书,就是搬家最头疼的事情,所以强忍着多年不敢买书,也懒得换住地,就那么窝窝囊囊的过日子,混日子……

曾经想一狠心,图书全部捐赠给高校。但是,我又担心,万一再回高校教书,没有任何学术家底,那可就麻烦了。

命运无常,未雨绸缪总要好些,手中有牌才好出。凡事多一手准备,总比没有点准备好。这么多年来,我从不缺忧患意识,从来不太担心折腾或者被折腾。人生,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

清朝浠水籍状元陈沆和后人陈曾寿先生的著作。

再有一点,今年我意外发现了京城多家“正版图书十元店”:阜成门有,白塔寺有,小西天有,据说,人大和清华附近也有。

这些书是多家出版社清仓的货物,一律十元大甩卖。如果几天下来还卖不了,那就只好当作废品送造纸厂了,真是可惜了。

你只要翻看一下书的品质和出版社,有的连塑封都没有打开,你就知道不可能是街头推车叫卖的盗版图书:人民出版社、东方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华文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海豚出版社……

想一下,北京房价最低三四万元一个平方,十元一本书,真是价廉物美吧。我每次进店“狼吞虎咽”,欢欢喜喜买下不少宝贝。比如:《元曲选校注》全套八册、沈从文系列、老舍系列、孙犁系列、周作人系列……

全套《元曲选校注》。

每次少说买个一两本,多则买个十来本,用双肩包背回来,或者用塑料绳提回来。好家伙,我实实在在成了出版社“去产能”的“下一家”。所以,几家常去的书店老板都混熟了,见我来了,眉开眼笑地,迎来送往,像是老朋友一样。

北师大附近的那家店主老谢,人面善,也挺热情的。要是我隔久了没去,下次见面了,他准会搭讪:最近忙了吧?有一阵儿没见来了。书店每天都有新货,有空常来看看吧,两三天一大换,书都挺不错的,挺合算……

实话实说,我买书挺挑剔,决不是捡到篮子都是菜的那种简单人。我挑书至少要符合“三有”原则:有学术价值的、有名气的出版社的、有影响力作者的书。

散文和小说名家系列著作。

读书人赚钱几不容易,又算是阅读方面的行家里手, 怎么可能胡乱去买书呢?每次先粗略挑上一堆本,最终精挑细选,顶多选上一半,甚至更少,坚决不买无益的书。

其实,天长日久,随意看看周围翻书人的动作和购买的品种,你就可以大致判断出对方的兴趣爱好和层次高低。比如,我翻书的几个基本要领:看书名,看编著者,看出版社,看版次,看印数,看定价,看门类,看品相……

此外,一年一度的北京书市,我先后逛过地坛公园书市、朝阳公园书市,每年总会有所收获。午餐肯定不吃,饿着肚子,在书摊前面转来转去。辛辛苦苦逛上半天一天,也不觉得累,心里还挺有满足感的,仿佛转一圈就有新的知识装进脑子里……

闻一多先生系列研究资料。

上个周日下午,我就这样爬高上低,倒腾书房。直到喘着粗气,还是不好安顿这些“书们”。急中生智,将上大学儿子的书柜也“征用”了,这就格局大变,豁然开朗了。

其实,按照我现在买书和读书的节奏,要不了一两年,家中的空间还是会再度紧张起来,那就只好另辟蹊径了,且行且珍惜吧……

因为在外买回太多的书,又因为在家到处随手放,我挨了家人无数次批评。但是,我是属于“认罪”态度极好,却屡教不改的“惯犯”!

哎,就这书呆子的爱好,如果也被迫改了,那生而何欢呢?在这个手机和网络大行其道的时代,还是要保留这样傻傻的“读书种子”吧,否则文明何以传播?

每次听到电视中,那两个农民兄弟模样打扮的歌手声嘶力竭地吼着那首成名歌曲《春天里》,我就想改编一下歌词:

如果有一天,我悄然离去,请把我埋在,在这书堆里……

 

本图来自财经作家陈润的微信。

(0)

相关推荐

  • 第1333期:书市,到底怎么了?【田新法】

    近日闲来无事,想找个书店看看有什么心仪的书没有,问了半天,附近还是只有省政府所在地的水果湖那家书店.早饭后出门,九点到达,但人家书店不知何故十点才开门.那就等吧,在步行街乱走一个小时,终于等到书店开门 ...

  • 讲述 | 我的贩书史前史

    编者按 书店主并不是生来就贩书,在正式经营书店之前,书店主自己的读书人生是如何的?在孔网经营了两家书店"银羽书筑城"和"银羽的纸墨铺"(点击名称直达店铺)的宋银 ...

  • 琅玕阁|林希:买书

    书市,本来是古已有之的一种售书方式,但旧日的书市绝非今日的书市,今日的书市越办越大,大到占地数千亩,云集全国出版社数百家,各类出版物数万种,引来天南海北购买人以十万.百万计,这在世界上实属罕见. 逛书 ...

  • 职称评定图书著作专著教材挂名快速出书出版

    职称评定图书著作专著教材挂名快速出书出版 出书跟评职称的关系,我想很多人不太明白这个问题,会有许多人这样问小编,小编明确的告诉各位读者,出书与评职称有着很大关系:也许您的行业没有涉及到这一条款,但是必 ...

  • 李渔《闲情偶寄》:女子的眉眼与性格

    李渔的<闲情偶寄.声容部>是专门研究女性之仪容之美的著作,他把品评女子仪容之美的经验总结为"选姿第一"."修容第二"."治服第三" ...

  • 《闲情偶寄》声容部

    清代人李渔所撰写的<闲情偶寄>,是养生学的经典著作.它共包括<词曲部>.<演习部>.<声容部>.<居室部>.<器玩部>.< ...

  • “一卷代山,一勺代水”:《闲情偶寄》中的园林山石之美

    李渔出身于富商家庭,少时家境优裕,青年时由于父亲去世而家道中落,他虽然自幼聪明好学却科举不中,为了支撑起家庭近五十口人的生活开支,他曾靠卖诗文为生,后来又自组家庭戏班,携带姬妾家眷跋山涉水到各地游历演 ...

  • 《闲情偶寄》翻译,《闲情偶寄》译文

    <闲情偶寄>是清代李渔的名著,位列"中国名士八大奇著"之首.全书8部,前3部是戏曲理论,后5部写丝竹歌舞.房舍园林.家具古玩.饮馔调治等生活情趣,被誉为古代生活艺术大全 ...

  • 清代作家李渔的《闲情偶寄》都讲些什么?看完这篇你就明白

    为了更好的认识此书,了解李渔的生活观点,哲学诗画特意精选了此书中的一些精华名句,一起来品读,感悟. 一.<闲情偶寄>中的10大思想美句,简短深刻,拍案叫绝. 1,善传者以之成事,不善传者以 ...

  • 《闲情偶寄》中的四季行乐之法

    一,春季行乐之法 "春之为令,即天地交欢之候.阴阳肆乐之时也."李渔认为,春天是一个天地冷暖交互,大自然阴阳会合的季节.此时万物复苏,暖风和煦,人们都感到十分舒适:"人心 ...

  • 《闲情偶寄》里的植物段子

    <闲情偶寄>一书,很有些让人看后绝倒的内容. 比如卷五种植部"木本第一"里,作者李渔写了牡丹.梅.桃.杏.梨等许多植物. 写到"杏",是这么介绍的: ...

  • 独抒性灵 更赋闲情——《闲情偶寄》品读

    晚明个性解放思潮和市民意识的增强,是小品文兴盛的重要原因.明亡后,随着清王朝专制统治的加强和正统文学思潮的冲击,小品文的创作也趋于衰微.但部分作家仍然秉承了晚明文学的传统,创出了既有晚明精神,又具有时 ...

  • 『古文典籍』闲情偶寄原文及白话文阅读

    闲情偶寄 朝代:清朝|作者:李渔| <闲情偶寄>,清代人李渔所撰写,是养生学的经典著作.它共包括<词曲部>.<演习部>.<声容部>.<居室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