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原来叫作“河坪”,是中国地图上连个标注的机会都没有的小地方……

     流风余韵话和平(上)

和平,在中国地图上是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乡村地名,甚至连个被标注的机会都没有。但是在我心中,它曾经像黄州、武汉、北京这些城市中心一样重要。因为和平是我曾经生活的那一片几万人的乡村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和平,隶属于湖北省浠水县巴河镇。和平,只要你不走出那片天空,你就不会觉得它有多小。而等你真正走远了,回过头来,你才会懂得它的与众不同,像是地域文化的“活化石”,散发着独特的人文气息。

再说巴河镇,是个依偎在长江边的千年古镇。巴河的得名,源于古老而神秘的巴文化。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潳山(今湖北长阳县内)蛮雷迁等人反叛,被朝廷镇压后,七千余人被迫迁徙,易地安置在江夏郡内的“五水”流域。“五水”即今鄂东的五条自北向南流的河流:巴水、浠水、蕲水、举水、倒水。于是,他们在历史上又有个新的名字“五水蛮”。

巴河,或叫巴水,也叫巴人河,原本是在鄂西境内的河流,是巴人部落世代相依为命的母亲河。巴人被驱赶到鄂东以后,那些日夜思念故乡的巴人,于是将黄州和浠水之间的界河命名为巴河。

千百年来,巴水长流,不舍昼夜。在鄂州燕子矶对面的巴河口,一泓清清的河水与浊浪排空的江水交汇,还与上游同名的巴水在此紧紧相拥,然后一路向东,奔腾入海。

突兀地提到巴河,也没有多少外人能引起注意。不过,我要告诉你,上巴河有个陈策楼村,出了中共一大代表陈潭秋同志;下巴河有个闻家铺村,出了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斗士闻一多先生。一般而言,巴河主要指的是下巴河。而闻一多先生的故里,自古以来,群星璀璨,有明朝阁老(宰相)、清朝状元、国家两院院士、知名教授、学者、新闻记者……

在千年古镇巴河境内,有个小地方就叫和平。今天的和平很小,只不过是一个村级单位。但是,人们口头上的和平,还是过去的乡级管理区建制,下辖和平老街为中心的周边十几个村。那一方天的人们,有个普遍的毛病,那就是爱热闹出了名。哪怕是放在整个浠水县来比一下,也能脱颖而出。用当地老百姓的话来说,那可叫尖尖出头的。

和平,本来叫作“河坪”,意思是河边的一块开阔地。依山傍水,那是村居生活中难得的好风水。于是,很久以前,这里就有人聚众结庐,耕种五谷,放养六畜,在河坪一带有了人间烟火。

据说,河坪的历史上最辉煌的一页,是作为轪(念代)县的县城。据《浠水县志》记载,西晋末年,少数民族相继入主中原,北方人民被迫南迁。流徙至本县最多的是轪县(今河南光山县、息县一代)人。东晋咸和四年(公元329年),设置侨置轪县于巴口下(今本县巴河镇东南滨江地区),以收容、安抚北方流民。

所谓侨置,就是原有的州郡沦陷于敌人之手,暂借外地来安置流离失所的移民,仍采用旧地名,以彰显朝廷恢复失地的决心,称为“侨置”。有人考证,轪县的县城巴口下,应该就是指河坪。

直到清朝末年,浠水县有6大集镇,27个小集镇,河坪是小集镇之一,邻近的还有茅江港和巴水驿。1992年出版的《浠水县志》上,还是写作“河坪村”。但是,从地名雅化来看,新中国成立以后,“河坪”很早就被同音的“和平”来代替了。

那么,和平的独特人文风景有哪些呢?且听下回分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