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专长】中医外冶拔罐考前必读

拔罐法全面解读

“拔罐法”又称吸筒疗法,清代赵学敏称之为火罐气,民间俗呼“拔火罐”。这种方法,初起可能施于外科,在痈疽排脓时应用,当时以牛角磨成筒形吸之,故又名为“角法”。首见于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他收集晋以前的民间单方,撰著该书,可见本法也必然来自民间。其后唐代的《外台秘要》及历代各家文献中,时有记载。由此可以推知这种方法在我国古代流传广泛,是中医学中一种有悠久历史的医疗方法。

一、火罐的种类和形状

所以称“罐”者,顾名思义,当然是一种四周密封,一端开口的圆柱体,其外形随质料的不同,而各有所异,目前出售的有下面几种(图4-1)。

1.竹质火罐用细毛竹截成竹筒,一端留节为底,外面刨去竹青,用砂皮磨光,口圈必须平正光滑,以免使用时吸伤皮肤。分制大、中、小三种口径,大号直径约6厘米,中号4.5厘米左右,小号3厘米左右。这种罐子的特点是轻巧而价廉,且不易跌破,但是缺点是容易燥而漏气。

2.陶质火罐也有多种,口径的大小不一,由陶土烧制而成,特点是吸力大,但是质量较重,一旦落地即易破碎。

3.玻璃火罐系用玻璃制成,也有大中小三号,这种火罐的特点是质地透明,拔后内部皮肤的红赤反应,可以在罐外看见,便于掌握时间,但是也易跌碎。

4.铁质火罐系用马口铁制成,形状犹如竹罐,这种火罐的优点是不易破碎而且轻便,但缺点是传热太快,容易烫伤患者的皮肤。

二、火罐的选择

选择火罐第一要注意有否漏气,检查漏气与否最简单的方法,可以将火罐浮置在水面上,用口吹之,若有漏气,就会有小气泡浮上。不过这种方法使用于较小的火罐尚可,如火罐口径大者就不甚适宜。倘是陶质或竹质的火罐,可检查有否碎痕、裂痕和砂孔,就可以知道是否会有漏气的可能。火罐漏气以后,如漏孔小者可用火漆加以封固,大者就不能应用了。各种质料的火罐,应选择质轻灵便,而且坚固者为佳,目前在临床上常用的还是玻璃制火罐最多。

三、拔罐的方法

1.闪火法以镊子挟住蘸有酒精(乙醇)的棉球,燃着后在罐内闪耀一下,约1秒钟,趁棉球将要把罐内的氧气燃尽时,迅速抽出,把罐子立刻罩置在应拔的部位上,这时因为罐内气体稀薄,压力减小,受外界大气压力的作用,可以紧紧地吸在皮肤上,不会跌下。

2.投火法用酒精棉球或纸条,燃着后投入火罐内,乘火最旺时,迅速将火罐罩在穴位上,即可吸住。这种方法的缺点是火球落下很容易烫伤皮肤,但是却能吸拔得比较紧牢。若要弥补这种缺点,可以先在施穴部,比罐口略大,放置一个面饼,然后将火罐吸拔在饼上,就不致会烫伤了。

这种垫置面饼的方法还有一个优点,就是吸住后不易漏气,在皮肤表面不平坦的部位,也可吸得很紧。

3.贴棉法用棉花一小方,蘸浸乙醇,压平贴在火罐内壁的中上段,然后用火柴或纸拈点燃,罩于选定部位,待火自灭,就能紧紧吸住。施行这种方法时,不要蘸浸乙醇过多,否则乙醇燃着滴下,也可烫伤皮肤。

4.滴酒法在火罐内滴入乙醇一二点,翻倒之使其匀布于整个罐壁,然后点火燃着,罩在腧穴上。此法的缺点,若滴入乙醇过少,则不易燃着,过多则燃着以后必将淌下而灼伤皮肤。另外还须注意的是翻倒罐子时,不能让乙醇匀附处离罐口太近,否则也有烧伤皮肤的危险。

5.蒸气法将竹质火罐倒置在沸水内,煮沸1~2分钟,另在拟拔腧穴部摊置面饼一块,必须较罐口稍大,然后用竹筷挟住罐底,颠倒提出水面,迅速一甩,甩去沸水,即刻将其罩在饼上。

四、拔罐时应注意的事项

(1)应根据部位选择适当大小的火罐,不要太大或太小,一般肌肉丰厚之处应用较大的火罐,皮肤浅薄处火罐应小。此外火罐的大小还应该根据患者的体质而定,老弱妇孺及久病者宜较小;青壮男子或新病者可以稍大。

(2)拔罐的速度一定要不快不慢,过快则氧气未燃尽,太慢则火熄后空气漏入,会使火罐不易拔紧,因而影响治疗的效果。而且罩上时也必须准确,否则孔穴不准,当然效果也同时会有影响。所以在施术以前,必先从事练习,待能迅速罩准腧穴后,方可实际操作。

(3)拔罐时间,一般以5~10分钟为宜,当然,体弱者及皮薄处也应将时间缩短。必须拔至局部发红,才能有效。但是在数次拔吸以后,患处邪气减少,往往虽经10分钟,也不能吸起红晕,在这种情况之下,则亦不宜留置过久,以免耗伤正气。

(4)起下火罐,千万不可一拔而去,以免皮肤受伤,必须先用右手拇指,轻轻在罐口处按压一下,放入空气,火罐就会自然落下。

(5)拔罐时,患者最好也采取卧位,以防发生晕罐的事故,若患者感觉难以忍受时,必须立刻起下,不可久留。

五、火罐的作用

由于火罐内部气体稀薄,压力较低的缘故,所以能起下面三种作用。

(1)吸引经络中的风寒之邪,从理外出。

(2)吸出经络中的郁血,可使气血因而畅通。

(3)借火罐的吸力,引出脓毒,帮助排脓。

六、拔罐的适应证和禁忌

1.适应证风寒湿痹、胃痛腹痛、风寒头痛、伤风感冒、跌仆伤筋、瘀血气滞、痈脓疮毒、中风偏枯等证皆可应用。

2.禁忌凡局部皮肉枯瘦,抽搐痉挛,血管浅表以及有毛发处均不相宜。

此外,口、眼、耳、鼻、脐、乳头等部也不宜过度拔吸,孕妇在腹部及腰部禁拔火罐,体弱者亦不可造次。


〔附]拔药罐法:这种方法有药物疗法和火罐疗法相兼的特点,古时仅应用在外科方面,近来也有人试用于治疗风湿痹痛等证,同样有很好的效果。其法如下。

取薪艾、羌活、独活、防风、防己、穿山甲片、当归尾、秦艽、花椒、木瓜、乳香、没药、苍术、千年健、伸筋草、刘寄奴各6克。

以上诸药,装入纱布袋内,加入清水,煮沸1~2小时,再将竹管浸入,继续煮沸数分钟,然后仿照前面蒸气法,将竹管取出,用毛巾折叠数层,紧扪管口,不要使药气外出,空气入内,然后甩去药液,趁热扣罩患部,即可吸住。

拔罐需辨别体质,不是哪里痛就拔哪里!

拔罐是一种非常传统的中医疗法,它是通过中医按摩穴位和经络的手法所演变而来的一种新型的治疗疾病的方法,而且其效果非常有效。那么大家知道如何通过拔罐辨体质吗?

1
皮肤呈白色:体内温气重  

表现:通常这种表现只会出现在皮肤颜色的改变上,如果出现了类似白色的小水珠,那么说明患者体内的湿气太重。这是因为有的人体内的湿气太多,导致毛孔一时无法将其完全排出体外,所以拔罐后皮肤表面会出现白色的小水泡。

方法:体内湿气重,单靠拔罐可能无法全祛除湿气。最好的方法便是让阳光照射。人体内的阳光便是阳气,补充阳气才能让湿气消散。女性可以用艾灸灸关元穴、子宫穴,利用一个灸盒便能将两个穴位同时艾灸。

2
出现黄色物质:体内有病邪  

表现:出现黄色的物质,可能说明体内存在其他病邪;黄色的物质又散发着一股恶臭味,通常是皮肤病,如痤疮。

方法:可以使用莲花针拔罐逐淤法,在皮肤的表面用莲花针轻轻的敲刺后再进行拔罐,这个时候会容易将身体内的淤血一起排出体外。

3
皮肤呈黑红色:感冒引起  

表现:拔罐后皮肤呈黑红色,无分泌物,颜色偏红多为“痧”,通常为感冒。

方法:拔罐可排出毒素,另外,还可通过按摩穴位,来缓解感冒症状。

4
皮肤呈偏黑色:劳累劳损所致

表现:颜色偏黑色为淤血阻滞,通常的症状为劳累、劳损。

方法:有劳损的部位除了使用拔罐的方法,也可以通过中医按摩的手法搭配中药的烫疗来缓解,例如推拿就具有非常明显的效果,利用热疗活血来通络,从而达到治疗劳损的现象。

拔罐注意事项

中医专家表示,拔罐确实是一种很好的疗疾方法,但需注意的是,拔罐并不是哪里痛就拔哪。

拔罐疗法可加速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改善人体局部微环境,从而起到医疗和保健作用,尤其是对一些慢性病,拔火罐治疗效果更好。传统中医疗法里的拔火罐,是用杯罐吸附在人体穴位或某个疼痛的局部,达到治疗目的。

拔火罐,首先要讲究部位是否正确,拔火罐不只是哪里痛在哪里拔,中医讲究辨证施治,除了疼痛部位的穴位要拔火罐外,还要在疼痛的相关穴位拔火罐,才能达到效果。如有的患者腰疼,可能还需要在其他部位的穴位拔火罐。

除了要了解人体穴位分布情况外,还要了解患者适不适合拔罐。比如皮肤破损者、血液病患者、有肺部基础病如慢阻肺、肺结核、肺脓肿、支气管扩张等患者,以及体质太虚弱的病人和儿童、孕妇等,都不宜拔火罐。对于过度疲劳、饥饿、大渴、醉酒的人不宜马上拔火罐,应休息恢复后再进行。

除了以上注意事项外,拔罐时间千万不要太长,建议夏季留罐时间控制在十分钟,冬季留罐时间控制在15-20分钟。

不同的拔罐手法有不同的适应症

全净通常用的基础手法有五种:留罐、闪罐、走罐、转罐、旋罐,这五种手法因为操作方式不同,也具有不同的效果,适用的病症以及范围自然也就不一样了,和大家分享一下这几种手法的异同点。

留罐

留罐是五大基础手法里面最常见的一种,也是最操作最简单的一种,同样,适用范围也是最广泛的,除了一些不适合拔罐的部位,如神阙,除此之外,只要可以拔罐的,就都可以进行留罐操作。

留罐的功效就是拔罐的基础功效,可以行气活血,疏通经络。用留罐法对气血瘀滞、痹证、肢体麻木、消化不良、神经衰弱、高血压等病证,都会有较好的调理效果。

(图为内关穴留罐)

走罐

走罐法的特点是,将罐具扣拔住皮肤后,根据一定规则反复推拉、移动罐具,以扩大吸拔面积。这种手法也是最为常用的罐疗手法之ー。其特点在于:一是对气血的驱动作用力度较大、面积较广。二是具有特殊的按摩功能和刮痧功能,可以成为一种“负压按摩”和“负压刮痧”。它将按摩的功能、刮痧的功能与拔罐负压的功能结合为一,效用是相当独特的。本手法最适合于面积宽大、肌肉丰厚的部位,如胸背、腰腹、四肢等部位。凡外感积聚、沉寒痼冷、气血瘀滞、筋脉失养、脏腑功能失调、经络不通等病态都可以采用这种手法。适应症有高血压、胃肠功能紊乱、心悸、失眠、寒湿久痢、肩背疼痛、肌肉萎缩等。

(图为背部膀胱经走罐留下的罐印)

闪罐

闪罐法是先使罐具扣紧皮肤,而后立即提拉罐具,使之脱离皮肤,同时罐具会自然发出响声。如此反复、次数不限,直至局部皮肤潮红发热为止。这种手法有很强的兴奋作用。肌肤麻木、疼痛、病点病区游走不定、肌肉痿弱、皮肤麻木或机能减退的虚弱病症、中风后遗症等,均可以选用这种手法。

旋罐、转罐

旋罐和转罐,这两者是都是针对局部的穴位、病区进行操作的,不同点是转罐是针对深层次的病邪,而旋罐则是针对病邪在表的。所以对于一些陈年痼疾用转罐,而一些轻症、表证则用旋罐的手法。

清楚的了解各个手法的适用范围,才能在进行拔罐调理时选择出适合的手法,这样才能起到更好的调理效果。

确保拔罐安全的四大步骤

看似简单,也是大有讲究的,拔罐必须由受过专业培训的医务人员操作,否则便很容易“引火烧身”了。如何确保拔罐安全?专家提示要做足以下4个步骤:

一看

首先,拔罐前要先行评估,看患者是否符合拔罐要求。专家介绍了以下评估的内容:
①患者病情、既往史、意识、活动能力、有无感觉迟钝/障碍;
②患者体质及实施拔罐处的皮肤情况;
③患者的心理状况及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④如出现以下状况不宜拔罐: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者;皮肤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处;
⑤孕妇腹部、腰骶部也不宜拔罐。

二查

其次,拔罐前要检查周围的环境,应无易燃物品、温度适宜;根据拔罐部位情况选用大小适宜的火罐,检查罐口周围是否光滑,有无缺损裂缝;检查95%酒精棉球干湿度是否适宜,棉球过干火力不足,过湿时点燃后的酒精滴则变成火星火球,易发生意外。

三选穴

再次,不同的疾病所实施拔罐的位置也不同:
①腰痛患者
宜选择在肾俞、大肠俞、秩边、环跳、承山、委中等穴位拔罐;
②颈椎病患者
宜选择在风池、颈百劳、大椎、肩井等穴位拔罐;
③膝关节痛患者
宜选择在血海、梁丘、阴陵泉、阳陵泉、足三里等穴位拔罐。

四手法

至于拔罐的手法也有讲究。拔罐时动作应做到稳、准、快,即“放罐要稳;定穴要准;动作要快”,因为拔罐时火焰绝不可越过患者和太靠近患者,不然火焰不慎掉落时会烫伤患者,动作不快的话负压会减少,起不了治疗作用。拔罐中操作者要不断询问患者的感受,随时检查罐口吸附情况,局部皮肤以紫红色为度。当患者感觉疼痛、过紧时,应及时起罐。起罐时要缓,切勿强拉,一手夹持罐体,另一手拇指按压罐口皮肤,待空气进入罐内,即可顺利起罐。使用过的火罐均应消毒备用,一人一套,杜绝交叉感染。

察印观色巧辨体质

拔罐后局部可出现与罐口相当大小的紫色瘀斑,数日后可自行消失。临床上医生还能根据拔罐后的罐印来判断患者的体质情况并指导调养。若罐印肤色为灰白色,则表示患者体质较虚;若拔罐后皮肤鲜红色,则表示患者体内有内热;若拔罐后皮肤紫黑而黯,则表示患者体有血瘀;若拔罐后皮肤紫暗带斑块,则表示患者受到风寒入侵;若拔罐后罐内壁出现水汽,则表示所拔部位体内有湿气;若拔罐后皮肤没有明显变化,起罐后没有罐迹,或者虽有罐迹但立即消失皮肤恢复如常,则表示身体基本正常或病邪较轻。
总的来说,拔罐是一种常见的中医外治疗法,皮肤就算出现一些颜色和形态变化也不要过于担心。

拔罐出现不适,应对方法

很多人身体不适会选择拔罐,但上罐后,一些人会出现不适。如果病人感到局部非常紧张,疼痛灼辣难忍,数分钟即起水泡(也可能患湿气证),或于施术局部的远端感觉发凉、发麻、疼痛等,均属异常反应。下面我们就来看拔罐会出现的常见反应和处理方法:

1、正常反应

无论用何种方法将罐吸于体表,由于罐子的负压吸引作用,局部软组织可隆起于罐口平面以上,病人觉得局部有牵拉发胀感,或发热、温暖、凉气外出、舒适感等,有的病证立即或渐渐减轻,甚至完全消除。

当然,上述感觉并非全部出现,依个体反应的不同,出现的多寡显隐有别。留罐到一定时间(数分钟至十多分钟),或闪罐、走罐多次后,局部的软组织呈现潮红、紫红色(瘀斑色),或出现丹痧(小点状,紫红色疹子),起罐后皮肤的这些变化可能维持一至数天。这些,都属于拔罐疗法的治疗效应。

中医和西医可根据局部的反应情况来诊断和辅助诊断疾病。

中医认为,拔罐区出现水泡、水肿、水气过多者,揭示患湿气证。出现深红、紫黑或丹痧,或触之微痛,兼见身体发热者,提示患热毒证;身体不发热者,提示患瘀血证;皮色不变,触之不温者,提示患虚寒证;微痒,或出现皮纹,提示患风证。有关刺络拔罐吸出的液体,可表现不同的病情。

一般认为:鲜血显示病情较轻,黑血或瘀块显示瘀阻较重,黄水显示湿热证,清水显示寒湿,血水往往出现在治疗的开始阶段或疾病即将痊愈阶段。至于出血量多少,亦可提示病情的轻重及转归。

有些患者开始治疗时,出血量少甚至不出血,这是瘀血阻塞严重或风气盛的表现,随着治疗次数的增加,瘀血逐渐被吸出,出血量才渐渐增多,但随着病情的好转,出血量又会渐渐减少,直至吸不出血。

西医认为,拔罐区若出现微细出血,可作为诊断发疹性疾病(如麻疹、风疹、猩红热、斑疹伤寒等)的依据之一,因为这些疾病的发疹前期都发生毛细血管的损害。若出现印痕黑晕,其中有出血之紫斑,而且相互重叠,则为斑疹伤寒的阳性反应,这种反应较变形菌微生物凝集反应或立克次体凝集反应平均可提早2天出现,且阳性率高;出现很多大水泡,提示有水液潴留,肢体有不明显的肉眼难以观察出现的水肿症;呈现粉红色或无色斑,提示患有神经痛或高血压症;呈现深紫色斑,并且在紫红色的印痕中间常出现黑褐色斑纹者,提示患有肌肉风湿症和类风湿性关节炎。若治疗过程中这些印痕或斑纹逐渐减少,则提示病情减轻、好转或痊愈。

2、异常反应

上罐后,如果病人感到局部非常紧张,疼痛灼辣难忍,数分钟即起水泡(也可能患湿气证),或于施术局部的远端感觉发凉、发麻、疼痛等,均属异常反应。引起异常反应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几方面。

(1)病人心理反应过度。

(2)罐子吸力过大。

(3)施术时失误、灼伤皮肤,或皮肤本来就有伤口。

(4)所涂药物的刺激过强。

(5)罐口边缘过薄(指代用罐),或不平滑,有砂粒状样凸起或凹缝、凸痕,或病人皮肤干枯松弛(如老年人),加上医者上罐时可能旋转了手腕(旋罐),使皮肤出现皱褶。

(6)吸罐时间过长,局部瘀血形成过多,隆起明显。

(7)拔罐的局部有浅在的较大动脉分布(如腹肌沟动脉、足背动脉搏动处),由于吸力的作用,局部软组织紧张,动脉受压而使血运受到影响,于是远端的组织出现缺血,故出现发麻、发冷、疼痛等反应,甚至还会出现组织坏死。

晕罐,是指在拔罐的过程中,病人出现头晕、心慌、恶心、呕吐、冒冷汗甚至晕厥等症状。引起晕罐的原因为虚弱、饥饿、疲劳、精神紧张,或置罐于禁忌部位等。一般而言,单纯拔罐引起晕罐者极为罕见,只有在施行针罐法和刺罐法时偶有发生。

3、异常反应的预防及处理

(1)要仔细检查罐子,不符合要求的弃之不用;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2)虽然拔罐的刺激不像针刺那样强烈,但毕竟是穴位刺激。由于存在着个体差异,各人对刺激的反应程度强弱不一,故对于饥饿、疲劳、精神紧张、酒后的患者最好不要施术,尤其不要在反应强烈的穴位,如合谷、太冲等穴施术。环境气温不要太低,尽量不让患者有寒冷感出现。

(3)上罐后要多询问患者的感觉,多观察罐内的皮肤变化情况。如果病人诉说吸拔太紧,有疼痛或烧灼感觉(涂药罐、敷药罐出现轻度灼痛感属正常现象),可一手持罐,另一手的食指或拇指指尖轻轻压一下罐口缘的软组织,使软组织与罐口边缘间形成一个极小的缝隙,若是用气嘴罐者,可稍旋松气栓螺帽,让少许空气进入,以减小罐内负压。

如果是施行密排罐者,应检查是否罐距太近,是否需调整。如果经上述处理后仍有不适,应脱罐检查。假若局部皮肤起泡,也应起罐。起罐后,涂以甲紫药水,并加以包扎,以预防感染。

(4)在施行针罐法时,如针口过于胀痛,或酸胀痛感向他处传感,难以忍受,应起罐调整针的深度或刺向,待反应减轻后再进行拔罐。

(5)在施术过程中,如果出现晕罐现象,切勿惊慌失措,应把病人的衣服纽扣解开,给热开水喝(可加些糖),注意保暖。经上述处理后,仍未能缓解症状时,应立即起罐,让病人去枕平卧。如果反应仍加重者(如昏厥、低血压),应把枕头垫于脚下,使成头低脚高位,同时以指甲缘切按患者人中穴或十宣穴,或用指尖揉按合谷、内关、足三里等穴。对出冷汗多或冷汗不止者,可用艾条温灸涌泉穴或百会穴。经上述办法处理后倘若昏厥、低血压仍不能纠正者,可考虑应用中枢神经兴奋剂或输液。

本公号,部分文章转自网络,侵,必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