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的宣发和肃降是什么意思
宣发是肺气的外宣展发,肃降是肺气的内收和下降。“肃”和“缩”,音近义通,肃降就是缩降。有人说,“肃”是肃清的意思,是指肺有排出吸入的灰尘、异物等功能。在现代汉语中,“肃”字确实有肃清、清除的意思,但是在古代相关秋季气的运动,用到“肃”字的时候,都不是这个意思。《诗经·七月》有“九月肃霜”,东汉郑玄注:“肃,缩也,霜降而收缩万物”。唐孔颖达进一步补充说,“九月之时,收缩万物者,是露为霜也。”《礼记·月令》“孟秋之月,天地始肃”,这个肃字,也是萎缩、收缩的意思。肺气的宣发和肃降是对仗的两个词,讲的都是气的运动趋向。
肺主宣发,是肺可以把体内的浊气通过呼气排出体外,还可以通过气的宣发运动,把津液向体表输布,来润泽肌肤和体表,又把通过代谢之后的津液化成水液,这些水液携带有代谢废物,一部分以出汗的方式从汗孔排出体外,一部分以呼气的方式从口鼻排出体外。
肺主肃降,就是缩降,是气的内收和下降运动。就是把大自然的氧气收入体内,还把一部分津液或者水液向下输布到肾,通过肾的气化作用,一部分变成尿排出体外,一部分变成津液再利用。正因为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对水的代谢有重要作用,所以又说“肺为水之上源”。
肺在五行和金相配,金气是内收的,肺为什么既可以肃降,又可以宣发?五行原本讲的一年四季阳气的运动变化规律,这就是春季阳气展放,夏季阳气上升,秋季阳气内收,冬季阳气潜降,长夏阳气的升降出入相对平衡,于是使植物有了生长化收藏的生命节律,动物有了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过程。但五行和阴阳一样,也是无限可分的,五行中又有五行,当它化育了生命之后,生命却是极其复杂的,任何局部器官都受五行的影响,因此人体每一个脏器的气的运动,都会有升降出入的变化,每个脏器都有五行。只不过肺在升降出入之余,尤其显示了把自然界的清气收入体内的重要作用,所以就和主收的金气划为一类了。
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对水液代谢的影响,既可以从理论上推导出来,也可以从临床治疗上观察出来,从理论上来说,气属阳,水液津液属阴,水液津液的生成和运行必须依靠气的推动,气行水津才行,气滞水津必停,所以肺气在宣发肃降的过程中,必然会推动水液和津液的运行。从临床观察来看,比如人体感受了外来的寒邪,寒邪最容易伤损人体的阳气,体表阳气被伤,于是就出现了怕冷。寒邪是主收引的,使体表的毛窍收缩闭塞,于是表现了皮肤干燥无汗,说明津液不能布达到体表,毛窍闭塞,体内阳气不能得到宣发,阳气是含有热量的细微物质,阳气郁积到一定程度就出现了发热。怕冷、发热、无汗,皮肤干热,是表气被寒邪所闭,必然就会影响肺的宣发功能,肺气不能宣发,也就不能肃降,于是肺气上逆,就会引发喘或咳。这一切都是临床观察到的现象。治疗的方法是用辛温的药物发汗散寒,汗出了,津液得到布达了,肺气也就宣发了,能宣发,就能肃降,于是咳喘也就平息了。
此外对于尿少水肿的病人,或者是癃闭,也就是尿潴留的病人,如果单纯的用利尿药物效果不好,这个病人还有肺气不能宣降的咳喘、胸闷的话,这时候加用宣肺降肺的药物,效果就会好。这种方法也叫“提壶揭盖”法。
肺在五脏中,位置是最高的,像不像一个盖子,盖在五脏的最上面,《黄帝内经》把肺叫“华盖”。肺气壅滞了,宣发肃降的功能失调了,就像水壶盖子上的气孔被堵塞住了一样,气机闭塞,下面的水也就流不出来了,就可以出现尿少、水肿,癃闭。这个时候用宣肺降肺的方法,气机通畅了,三焦水道也就畅利了,小便也就通利了,把这种治法比喻为提壶揭盖法,很是形象。
清代名医张志聪治疗一个水肿伴有小便不利,尿少的病人。原来已经找过不少医生看过,用的都是利小便的方药,比如八正散、五苓散一类,越治小便越少,水肿也越重。张志聪用防风、苏叶、杏仁各等分,这三个药都有宣肺发散的作用,水煮后温服,病人服药后出了汗,随后小便就通利了,水肿就消退了。
正因为肺气的宣发肃降,具有调节和控制水液代谢的作用,所以《黄帝内经》说,肺有“通调水道”的功能,把肺说成是“水之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