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伯克希尔大学1986年——盖可保险公司的护城河

盖可保险公司是巴菲特投资生涯中的一个经典案例,也是巴菲特提到的永不卖出公司清单中,唯一一个没有食言的公司。

~1~

在1986年致股东的信中,巴菲特讲到:

“盖可之所以能够成功的重要因素,在于该公司从头到脚的精简营运成本,使得它把其他所有车险公司远远抛在脑后,该公司去年的费用损失占保费收入的比例只有23.5%,许多大公司的比例甚至比盖可还要多出15%,即使是想Allstate与State Farm 等车险直销从业者成本也比盖可高出许多。”

如果了解盖可保险公司的历史,就知道这种低成本的运营方式是自公司成立以来的就一直坚持的宗旨。

盖可保险公司的全称是政府雇员保险公司,英文名为Government Employees Insurance Company, 缩写为GEICO,“盖可”英文缩写的音译,主要向政府雇员销售车险。

盖可保险公司创办于1936年,创始人利奥-古德温是一名保险公司的会计,因此对保险公司的成本和费用有深刻的了解。

首先,盖可保险通过寄信的方式直接销售汽车保险,减少了约10%-25%的中介费用;

其次,盖可保险借鉴了USAA(美国汽车协会)只销售车险给军队官员的做法,只向政府雇员销售汽车保险,一是因为政府雇员习惯于遵纪守法,可以降低理赔成本,二是政府雇员人数比较多,可以做大规模;

第三,创始人古德温坚持997的工作习惯,拿很低的薪水,并想尽办法压缩成本。

由于成本低,所以盖可保险可以将保单以低价卖给客户,还能保持较高的利润水平。

因此,巴菲特在信中接着讲到:

“如果说盖可是一座价值不菲且众所仰望的商业城堡,那么其与同业间的成本与费用的差异是就是它的护城河,没有人比Bill,也就是盖可的主席,更懂得如何去保护这座城堡,靠着持续降低成本开支,他不断的将这个护城河加大,使得这城堡更加稳固……”

所以,在巴菲特看来,盖可保险公司的护城河就是来自“与同业间的成本与费用的差异”的成本优势。

~ 2 ~

因为盖可保险有巨大的成本优势,即使通过低价销售,公司也保持着很高的承保利润率,并且一直领先于同行。

巴菲特在1951年12月6日的在《商业和金融年鉴》杂志上发表了关于盖可保险的文章《我最喜欢的股票》,里面列举了盖可保险的一些经营数据。

1949年盖可保险的承保利润与保费之比为27.5%,同期国内全部135家同行仅有6.7%;

1950年,行业承保利润率下降到3%,而同期盖可保险利润率18%;

1951年上半年,所有保险商都出现了严重亏损,主要的保险商的亏损比例为8%-16%,而盖可保险还保持着9%的承保利润率。

巴菲特在1986年致股东的信中也提到,在1986年盖可保险的表现也相当突出,综合比率只有96.9%。

由此可见,盖可保险的低成本优势,是非常突出的。因此,很多的书中都在学着巴菲特讲,盖可的护城河是成本优势,而且很多人就心安理得的接受了这个观点。

但是,他们都忽略了一个问题。盖可保险经营着一个低成本高利润的生意,而公司降低成本的方法非常清晰,而且看上去并没有什么门槛,为什么没有竞争对手采用同样的方法打败盖可保险呢?

~ 3 ~

在著名的《巴菲特的护城河》一书中,对于成本优势的来源做了详细的说明。

一般来讲,成本优势的门槛主要在以下四种情况下产生:

第一、因为流程改进产生的低成本。

比如戴尔电脑的订单式生产,这种流程的改进主要围绕订单展开,需要从产品设计、工厂建设、IT技术、供应链响应等进行优化,要求供应商提供小批次高速度的响应。

我看到关于戴尔厦门工厂的介绍,主要供应商仓库就在工厂周边,形成产业集群,从戴尔收到订单,到供应商的配件送到戴尔的生产车间,一般会控制在10分钟以内。

戴尔通过流程改进,自己不用承担电子配件的跌价损失和仓储成本,订单式生产不会产生存货,从而降低了成本。但这种流程的再造,是从思维到行动、从软件到硬件的彻底改变,因此竞争对手很难学会和做到,因而具备门槛。

第二、优越的地理位置带来的成本优势。

比如农夫山泉和东方雨虹。农夫山泉的饮料和东方雨虹的防水产品,都有大概500公里的运输半径的限制,长距离运输成本太高。所以农夫山泉在全国布局水源基地,并建立工厂,而东方雨虹全部布局生产工厂。

相比后来的竞争者,这种优越的地理位置就可以带来成本的降低。

第三、与众不同的资源带来的成本优势。

比如露天的煤矿的开采成本天然就会比地下煤矿的开采成本低,这是地理资源禀赋的成本优势。

第四、较大的市场规模。

这个很容易理解,就是规模优势带来的成本优势。

如果进行对照的话,盖可保险公司通过降低费用和成本的方法所建立的成本优势的护城河,看上去的确是沟也不深,水也不多的样子,这样的护城河似乎无法抵挡竞争对手的进攻。

~ 4 ~

实际上,盖可保险的护城河极其坚固。

从刚成立时,市场份额不足全国市场份额1%,迅速成长。即使在1970年遭遇危机,濒临倒闭,仍能够从危机中快速恢复。

巴菲特在1980年的致股东的信中,对于盖可保险的从危机中恢复的原因做过简要的分析:“GEICO的问题与1964年美国运通的色拉油丑闻事件类似。两家公司都只是暂时的困难,一时的财政打击并未毁掉企业原有的经济特质。两家公司的产业地位、强大的市场特许权以及完全可以被切割的肿瘤(当然,它需要一个技术高超的外科医生),与那些需要创造管理奇迹才能有所‘转机’的公司完全不同的。”

基于上述判断,巴菲特在盖可保险公司遭遇危机时悄悄出手,低价购买了大量的股票,并和盖可保险公司的新总裁一起帮助公司度过危机。到1979年,公司税前利润达到6000万美元,至1989年盖可保险的净利润突破2亿美元。

到1995年时,巴菲特再也无法抵抗盖可保险公司的诱惑,以每股70美元的价格,共计支付23亿美元收购了盖可保险的剩余股份,盖可保险成为伯克希尔的全资子公司。

在伯克希尔2018年财报中,巴菲特讲到,在全资收购以来,盖可保险一共实现155亿美元的经营利润,承保收入比1995年增长1200%,成为全美第二大汽车保险公司。

所以,即使在明牌的情况下,盖可保险公司仍然拥有极其强大的竞争优势。不仅没有竞争对手通过学习和模仿打败他,而且还不断的超越竞争对手,变的越来越强。

关于其中的原因,我翻了至少10本关于巴菲特的书,也没有找到答案。

于是,我请教了写了《巴芒演义》的唐朝老师,我觉得他是我能联系上的对巴菲特研究最深入的人了。老唐给出的答案比较简单,只有四个“路径依赖”

看到老唐给出的答案,我觉得基本上解决了我的这个疑问。

在1995年致股东信中,巴菲特这样写到:“由于其他保险同行已习惯于通过保险经纪人进行分销,而且不会轻易放弃这种早已根深蒂固的经营模式,从而使得GEICO的经营成本相对要低很多。”这句话说的大概就是其他保险公司的路径依赖了。

看来,这个问题的答案已经不仅再是投资范畴的问题了,而是更偏向于企业管理的方向。

~ 5 ~

路径依赖,是指人类社会中的技术演进或制度变迁均有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即一旦进入某一路径(无论是“好”还是“坏”)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

如果放到企业经营层面上,因为“路径依赖”,那些习惯于高成本运营的保险公司,很难转换到低成本运营的模式中,即使转换,也无法与盖可保险公司深入骨髓的成本意识竞争,所以盖可保险公司的护城河确实存在。

盖可保险公司的低成本运营的意识,自创始人利奥-古德温开始流淌在企业的血液中,随着企业运营在不断的强化,因为“路径依赖”,想要改变也会很难。

同样,在1995年的致股东的信中,巴菲特这样讲到:“公司成功的关键还是要保有一个很低的营运成本,最好能够低至让所有竞争对手都难以超越的水平上。”

前天,在读李翔的《详谈:左晖》,看到了左晖评价海底捞的一段话,突然觉得眼前一亮:

“你看海底捞内部的会议就会觉得,专业级的公司真的是以客户为基准的。中国的服务性企业里能做到的不是特别多。还是我刚才说的,其实很多东西是非常简单的,我就做这么一件事,但是你就做不到。我就是告诉你,你也做不到。我觉得这个还是很了不起的。”

盖可保险的低成本运营的确不是什么秘密,但是你同样做不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