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简史》(9) “阴阳”与“八卦”的来历
阴阳家出于方士,周朝的头几百年,封建制全盛时期,每个贵族都有懂得术数的世袭专家,很多人流落民间后,被称为“方土”。《汉书·艺文志》根据刘歆《七略·术数略》,把方士的术数分为六种: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其中蓍龟是中国古代占卜用的两种主要方法。而风水的基本思想就是:人是宇宙的产物,因此,人的住宅和葬地安排得与自然力即风水协调一致。
术数的本身是以迷信为基础的,但是也往往是科学的起源,它与科学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以积极的态度解释自然,通过征服自然使之为人类服务。因为术数里面的很多概念其实是科学的开端。阴阳家对中国思想的贡献就在于此。
对于宇宙的解释,中国古代有两条线。一条是阴阳家,主要著作是《洪范》和《月令》,另外一条是儒家的无名作者们写的《易传》。《易传》讲了很多阴阳却对五行只字未提。在后世的司马谈将其合为阴阳家。
五行一词最早出现在《书经》的一篇《洪范》中,传说起源于公元前20世纪夏朝,五行包括:金、木、水、火、土。而这些分别也象征这不同的自然现象:雨、阳光、热、寒、风。这五者如果按正常秩序来得很充足,则植物和庄家就会长的很茂盛。缺少任何一样,就会带来灾难。
而《书经》的另外一篇《月令》,最初现于公元前3世纪末的《吕氏春秋》,它概况地告诉君民,应该每个月做什么事情,以便与自然力保持协调。在其中,宇宙的结构是按阴阳家的理论描述的。这个结构是时空的,就是说,它既是空间结构,又是时间结构。由于位于北半球,古代中国人十分自然地以为南方是热的方向,北方是冷的方向。于是阴阳家就把四季与四方配合起来。夏季配南方;冬季配北方;春季配东方,因为东方是日出的方向;秋季配西方,因为西方是日落的方向。阴阳家还认为,昼夜变化是四季变化的小型表现。从而,早晨是春季的小型表现,中午是夏季的小型表现,傍晚是秋季的小型表现,夜间是冬季的小型表现。
阴阳家试图用这样的宇宙论,既从时间又从空间上解释自然现象,还进一步认为这些现象与人类行为密切联系。
公元前3世纪,阴阳家的主要人物是邹衍,他是齐国人,在孟子之后不久,但是其著作都已经失传。《史记》的《孟子荀卿列传》中说,邹衍的方法是“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垠”。他的兴趣似乎集中在地理和历史方面。邹衍建立了新的历史哲学,以五德转移解释历史变化。
公元前221 年,秦始皇帝统一中国,建立秦朝。他“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其色尚黑,其事则水,将黄河改名“德水”,“以为水德之始。刚毅戾深,事皆决于法,刻削无仁恩和义,然后合五德之数”。
正由于刻削少恩,秦朝为时不久,为汉朝取代。汉朝皇帝也相信,皇帝是承五德转移之运而王,但是汉朝究竟以何德而王,颇有争论。有人说,汉朝取代秦朝,因此是以土德王。但是也有人说,秦朝太残暴,太短促,不能算是合法的朝代,所以汉朝实际上是替代周朝。双方都有祥瑞支持,这些祥瑞都可以加以不同的解释。最后,在公元前 104 年,汉武帝决定正式宣布汉以土德王。即使如此,后来仍有意见分歧。
汉朝以后,人们不大注意这个问题了。但是一直到辛亥革命取消帝制为止,皇帝的正式头衔仍然是“奉天承运皇帝”。所谓“承运”,就是承五德转移之运。
《易经》
阴阳学说解释了宇宙的起源问题,“阳”字本是指日光,“阴”字是指没有日光。到后来,阴、阳发展成为指两种宇宙势力或原理,也就是阴阳之道。阳代表阳性、主动、热、明、干、刚等等,阴代表阴性、被动、冷、暗、湿、柔等等。阴阳二道互相作用,产生宇宙一切现象。这种思想,在中国人的宇宙起源论里直至近代依然盛行。
《易经》的“经”,基本成分是所谓“八卦”,每卦由三条连线或断线组成,即 任取二卦组合起来,得六十四卦,即,等等。《易经》的原文只包括六十四卦的卦辞和爻辞。
照传统的说法,八卦是伏羲所画。伏羲是中国传说中的第一个天子,比黄帝还早。有些学者说,是伏羲本人组合出六十四卦;另一些学者说,是公元前12世纪的文王组合出六十四卦。有些学者说,卦辞和爻辞都是文王写的;另一些学者说,卦辞是文王写的,爻辞是文王的杰出的儿子周公写的。这些说法无论是真是假,都是表明中国人赋予八卦和六十四卦以极端重要性。
觉得内容不错,请搜索并关·注“小播读书”公·众·号,持续更新经典图书解读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