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伦会盟:康熙手段果然高明,采取会盟的方式,解决蒙古难题
前因
漠北喀尔喀蒙古南迁:1688年,准噶尔入侵漠北,喀尔喀三部战败,南迁至漠南蒙古,请求归降清政府。
详细经过:
1691年,康熙帝亲临漠南多伦诺尔(今内蒙古多伦县),召集漠南(今内蒙古地区)和漠北蒙古贵族进行会盟。此次会盟的核心目的,是调节漠北喀尔喀各部之间的矛盾,并用盟旗制度对漠北诸部进行改组。
此次会盟的原因,是漠北喀尔喀各部受准噶尔袭击,溃败后迁至漠南,请求归顺清朝。
▲多伦县示意图
漠北喀尔喀蒙古由三部构成:东部车臣汗部,中部土谢图汗部,西部札萨克图汗部。
1662年,西部札萨克图汗部因争夺牧地和牲畜发生内乱,头领被部族杀害,属民为避战祸,逃到中部土谢图汗部。新即位的札萨克图汗要求土谢图汗归还属民,被后者拒绝,由此引发两部长期不和。
准噶尔汗国(今新疆地区)首领噶尔丹,早想吞并漠北。漠北诸部因为跟沙俄有领土纷争,时常爆发战争。沙俄为削弱蒙古,愿意为噶尔丹提供武器。
▲噶尔丹
噶尔丹先利用漠北两部的矛盾,挑拨双方关系。他一边谴责土谢图汗对藏传佛教不够尊重,一边拉拢札萨克图汗进行会盟。后来,他陈兵漠北边界,召札萨克图汗部贵族相见,做出双方要联合袭击土谢图汗部的假象。
土谢图汗部信以为真,捕杀札萨克图汗部几名贵族,双方关系恶化。葛尔丹趁机发兵土谢图汗部,后者势单力薄,溃败后逃至漠南。葛尔丹趁势袭击札萨克图汗和车臣汗两部,二者不敌,也逃到漠南。葛尔丹向南追击喀尔喀三部,三部为换取清朝庇护,自请放弃独立地位。
漠北蒙古一直是抵御沙俄的屏障,蒙古各部也拥有大批优秀的骑兵,所以将漠北收归麾下,并加强管理,对清朝是有利的。所以康熙先以调解为名,将噶尔丹骗至乌兰布通,发五路大军将其击溃。随后他亲临漠南多伦诺尔,召集喀尔喀贵族会盟,着手对喀尔喀蒙古进行整顿。
▲土谢图汗部
整顿第一步:
解决土谢图汗部和札萨克图汗部的矛盾。因为土谢图汗曾拒绝归还札萨克图汗属民,还杀害后者几名贵族,康熙就让他们写认罪书。但土谢图汗的认罪书很敷衍,全是为自己辩解的话。札萨克图汗部不服,请求废黜土谢图汗的汗位。
但康熙不愿意,因为土谢图汗的弟弟,是哲布尊丹巴(藏传佛教格鲁派四大活佛之一),即蒙古地区最高的藏教首领。康熙尊崇藏传佛教,不忍对土谢图汗部严惩。所以他亲自下谕,说土谢图汗已经认罪,我都不忍重罚,别人还要深究吗?札萨克图汗部见此情景,只好表示原谅,双方和解。
▲康熙帝
整顿第二步:
用盟旗制度改组喀尔喀蒙古。喀尔喀全部人口,被划分为3盟36旗。这里的旗,与女真的八旗类似,是军政合一的组织。他们设札萨克(执政官,旗长)管理各旗政务,札萨克由清政府的理藩院任命。
这样的盟旗制度,打乱了喀尔喀原有的部落制,使他们不能结成统一的力量,对清朝形成威胁。这是对蒙古原有制度的颠覆,康熙开始担心他们反对,没有骤然提出。
▲多伦会盟碑
他命令漠南蒙古的贵族也来参会,而漠南的贵族们,正是以旗为单位(漠南在此之前以被划为49旗),与漠北贵族分坐会场两侧。这让喀尔喀贵族明白,接纳盟旗制度,才是清政府最满意的方式,所以自请改组。康熙帝当即同意,仅用三天就完成了改组工作。
整顿第三步,改用清朝爵位和法律制度。除了三部大汗仍按蒙古旧制称汗外,其他贵族,按清朝的爵位制度,根据血统和军攻,最高可授予亲王之位,往下称郡王、贝勒等,后续也可凭军功升迁或贬斥。
后果:
喀尔喀蒙古施行盟旗制度:1691年,康熙下令用盟旗制度管理喀尔喀蒙古,此举标志着漠北(今蒙古国)喀尔喀蒙古正式并入清朝。
结论:经过多伦会盟后,喀尔喀各部停止相互攻伐的状态,在盟旗制度下趋于稳定。军队集中训练,实力逐渐增强。后来,清朝彻底消灭噶尔丹的昭莫多之战,喀尔喀骑兵发挥了重要作用。此战之后,准噶尔势力被赶出漠北,喀尔喀各部才回归故土。整个漠北草原,也正式成为清朝的领土。
【参考文献】:《康熙大帝·多伦会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