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的老大为什么热衷于搬家?

众所周知,对于一个国家来说,首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首都是整个是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重大事件的核心,更是各类国家级机关集中驻扎地。

今天我们国家的首都是北京,在未来可以预料的几百年时间内,除非发生特别奇奇怪怪的事情(比如外星人炸地球这种),首都是不会挪位置的。

在中国封建时代,也是这样,我们比较熟悉的长安(西安)、金陵(南京)在很长的时间会作为某一个封建王朝的首都。

来北京旅游必看升国旗

令人奇怪的是,夏商周三个王朝的老大,屡屡搬迁自己的首都。我们普通人搬一次家都累个半死,更何况对于青铜时代的老祖宗们,那么,他们为什么要经常换首都

夏首都:大夏、阳城、斟鄩、商丘、纶城、平阳、鉏、穷石、夏邑、帝丘、原、老丘、西河等

商首都:商、砥石、亳、嚣、相、耿、奄、殷

周首都:周原、程、丰、镐、郑、洛邑

目前考古学和历史资料中三代的部分都城

猜测一:躲避水患

通过观察商代的都城(其他两代的都城也都差不多,这里也只是以商代为例)的分布位置,我们会发现,所有的都城都是紧靠河流。

人类的生存繁衍离不开水,不论是生活取水还是维持城市运营,大都市必须靠近河流。磅礴的河流大大降低了运输成本,一方面有利于国家的迅速扩张,另外一方面也降低了多次搬家的成本。

商代都城分布(图片来自于知乎)

最核心的河流便是黄河。她携带着黄土高原的肥沃泥土顺流东下,先在豫西的黄河谷地中形成一级宽广的台地,这些台地土壤肥沃,靠近水源,为中原地区早期的先民们提供了理想的生活场所。黄河水流分选精良的细粒黏土,构成了烧制陶器的理想材料。因此,黄河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黄河美景(图片来自于网络)

然而做母亲的,不光是温柔,也有比较严厉的一面。历史上的黄河曾多次泛滥。但是很遗憾的是,目前在三代的文献及卜词等记录当中,并未找到黄河泛滥以导致迁都的记录(注意,是有黄河泛滥的记录,但是没有黄河泛滥导致迁都的记录)。同时,根据环境考古学家的实验结果发现,在夏商周时期,出于一个比较干旱的阶段,黄河泛滥的可能性更小。

猜测二:游牧与耕作

不论是游牧还是游农,其实都是对于土地资源的消耗。当一个地方的土地资源消耗完毕后,自然要去另外一个地方。

不论夏商还是周,对于土地可以说是几乎没有深耕细作的。他们一般先采用焚烧的方式,烧毁一大片野草,然后在灰烬中播撒种子,继而用笨拙的农具来耕作。

游牧与游农都会逐水草而居

然而这个猜测也被学界推翻。首先一个前提就是三道农业发展并没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毕竟那个时候还没有袁隆平爷爷。换句话说,夏代的粮食产量和周代的粮食产量大致相同。

这就得出一个结论:如果城市大小不变,那么迁都的频率也应当一致。五年时间这个地方的土地使用完毕,那么下一次也应当是五年左右。

袁隆平爷爷(图片来源于网络)

从事实上来看,商代有的城市定居时间长达数百年,有的则在一百几十年之内迁移多城,这显然是不合理。另外游牧也好,游农也好,规模必须得小,今天在原始森林里的游农部落最大不超过300人,而当时的都城的人数,必然大大超越了这个数字。

猜测三:寻找青铜

都城的选择,还有一个要素——军事。新中国成立之后,再次将封建王朝的都城作为自己的都城,其实是遭受到很多反对意见的。但是北京地处华北平原腹地,又紧挨大后方东北,距离当时的友好国家苏联也非常近,因此在众多城市中脱颖而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