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城: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 描绘乡村振兴新画卷

邹
城
美丽乡村
香城镇泉山沟村
行走在我市乡村,高标准公路四通八达,乡村小院悠静致雅,院落窗明几净,广场笑声连连,邻里友善和睦,历史文化村落保护留住了乡愁印记……“美丽”成为我市乡村最生动的注解,“美丽乡村”成为我市乡村振兴最响亮的品牌。
近年来,我市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统领农村改革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抓手,坚持城乡统筹、一体发展、集中投入、重点突破,突出示范片区、旅游景区、现代农业园区、退耕还林区“四区”融合,不断深化生产美、生态美、生活美、乡风美、家园美“五美同建”,高点起步、全域推进,绘就了一幅生态文明、和谐幸福的美丽新画卷。目前,全市已建成美丽乡村示范村、达标村共568个,美丽乡村覆盖率达到68%。

加强组织领导
抓好顶层设计

城前镇
我市坚持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改变农村面貌、推进强村富民、缩小城乡差距的有力举措,坚持以人为本、农民主体,规划引领、基础先行,重点突破、统筹推进。深化指挥部运作模式,整合美丽乡村及小城镇建设指挥部、现代农业发展指挥部,成立乡村振兴指挥部统筹推进。高标准设计《邹城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接轨《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国家标准,加快推进美丽乡村、乡村旅游、退耕还林“三规融合”。研究制定《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邹城市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行动计划(2017-2020年)》《关于加快邹东生态示范区建设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政策性文件,明确今年及未来3年的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为全市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工作拉出了时间表、划定了路线图。

加大资金投入
提升人居环境




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既要创建“美丽乡村”,更要呵护“美丽乡村”,在资金保障上,我市积极探索形成“农民筹资筹劳、政府财政奖补、部门投入整合、集体经济补充、社会捐赠赞助”的多元化投入格局。
我市财政每年列支专项资金,撬动和吸引社会资金广泛参与,举全市之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坚持“让农村和城市一样美丽”,大力实施村庄硬化、净化、绿化、美化、亮化、乡土文化“六化”提升工程,建设农村公路4380公里,农村公交站点实现全覆盖,成为全国“四好”农村公路示范县。栽植各类乔灌木600余万株,建成绿色通道430公里,安装路灯3.9万盏,改造村庄立面150万平方米、美化墙壁600万平方米,完成农户改厕13.2万户,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站30座,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全面提升了美丽乡村建设水平。

注重示范带动
着力彰显特色

我市坚持抓样板、可复制、可推广,不造“盆景”、不搞“高大上”,力争2020年,全市300个村达到示范村建设省级标准,努力实现“镇镇有示范、村村有亮点”。
在镇域建设上,坚持点上示范、重点突破。香城镇立足自然山水、农耕文化、建筑风貌、名人名居和特色产业等元素,引导群众围绕“北方乡土特色、生态田园村庄、宜居宜业宜游”的总体规划,对片区内进行民居改造建设,成功打造了“缤纷石鼓”“清凉泉山”“徐辟故里”“幸福北齐”等特色村落,实现了“一村一品、一路一景、一区一业”。以香城镇为代表,中心店镇、张庄镇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示范片区迅速突破,呈现全域化推进势头。在村级打造上,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打破“农村模仿城市”惯性思维,立足自然禀赋、生态条件和地形地貌,建设山水风光型、生态田园型、古村保护型、休闲旅游型等多形态、多特色的美丽乡村,努力“让农村更有农村味”,石墙镇上九古村、张庄镇上磨石岭村、香城镇石鼓墩村、看庄镇柳下邑村等美丽乡村被成功打造。目前,我市已成功争取国家级美丽宜居小镇1个、省级美丽宜居小镇4个,省级美丽宜居村庄9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2个,国家级传统村落2个,省级传统村落6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个,结合乡镇区位优势和特色产业,规划建设4条美丽乡村示范带,形成各镇互促并进、竞相发展的良性格局。

强化产业支撑
夯实打牢基础

看庄镇小微企业园

郭里镇小微企业创业园
经济发展是“美丽乡村”创建的基础。美丽乡村建设不仅让群众“看得见”美丽,更要使群众实实在在“摸得着”美丽。近年来,我市始终牢记这个目标,坚持把美丽乡村建设与产业开发、农民增收和民生改善紧密结合,一手抓产业、一手抓建设,积极培育壮大农村经济,为美丽乡村实现持续长久发展而努力。不断夯实产业基础,培育出绿鑫春、蓝陵桃花源等一批三产融合示范园区,启动食用菌全产业链升级计划,食用菌年产量36万吨、产值30亿元。加大培育新兴业态,8个山区镇全部规划建设小微产业园区,吸引入园企业128家,提供就业岗位1.8万余个,建设营业面积4.7万平米的鲁南电商产业园,大樱桃、核桃等农副产品销往20余个省市,打通“网货下乡”“农货进城”双向流通渠道。全力深化农旅融合,运用“文化+”“旅游+”手段,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建设3A级以上景区17处,创建省级旅游强乡镇、特色村47个,培育“好客人家”星级农家乐52家。今年1-6月份,接待游客407万人次,“邹东深呼吸”旅游品牌进一步打响,美丽乡村建设的“美丽成果”转化为“美丽经济”,鼓起了农民的“腰包”。

推动资源下乡
注重普惠共享


“美丽乡村,就是有房住,能吃好;能医病,能养老;有欢乐,风气好;山水美,污染少。”邹东百姓是这样描述他们心中的“美丽乡村”。
美丽乡村建设不仅要外在美,还要有内在美。我市坚持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整体建设,着力推动城市公共服务资源“下乡”,让农民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市民”待遇。实施13个镇的镇驻地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地产开发、产业培育、驻地景观“同步推进”,不断提升城镇吸纳承载人口能力。推行城乡学校联盟、集团化办学模式,投资7.88亿元,新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66处,新增学位3万余个。深化城乡医疗卫生统筹发展,积极组建医联体、医共体,15家镇卫生院达到标准化水平,每年新建标准化村级卫生室50处。在完善城乡路网、水网、电网的基础上,重点实施城乡公交、燃气一体化,打通美丽乡村建设“最后一公里”。深入挖掘乡村文化内涵,坚持把孟子文化、母教文化、乡土文化等融入美丽乡村建设,高标准建设144处“孟子学堂”,举办孟子公开课、孟子书场、“三新四美”培训等活动,每年开展“孟子乡音”惠民演出1000场次,标准化放映农村公益电影10000场次。实施乡村文明行动,深入开展移风易俗和“美丽庭院”“文明家庭”“好媳妇、好婆婆”创建评选,推动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在农村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