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家汇路为什么不通徐家汇?
徐汇区的名称源于区内有一处名叫“徐家汇”。地名上,“汇”是指两条或几条河流相汇合之处,徐家汇曾经是沪西的蒲汇塘、肇嘉浜和李漎泾(即法华浜)相汇的地方,同时,此处又曾是明末东阁大学士徐光启的祖产和墓地,故称“徐家汇”。如今,上海有一条叫做“徐家汇路”的马路,但是它不通徐家汇,也不在徐家汇,而在黄浦区(原卢湾区),这是怎么回事?
1860年,太平军从南京突围后一路东进,逼近上海,外国人决定放弃原来“武装中立”的对策,协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军,租界当局在清政府的默认下,在租界之外修筑马路,“以利军行”,租界当局也乘机扩张租界的地盘。租界当局在租界以外的地方修筑的马路称之为“越界筑路”。
当时修筑的 “徐家汇路” 有两条:一条是英租界修筑的从静安寺到徐家汇的“徐家汇路”,另一条由法租界修筑的从“宁波神庙”(即四明公所,在今淮海东路与人民路转角处)沿肇嘉浜到徐家汇的“徐家汇路”。为了区分,这两条路分别称之为“英界徐家汇路”和“法界徐家汇路”。“英界徐家汇路”在1921年时改名“海格路”,就是现在的华山路,于是只剩下“法界徐家汇路”,就称为“徐家汇路”。
徐家汇路原是沿肇家浜北岸的一条马路,1912年,南市工巡局为配合城内建设和改造,把肇家浜的打浦桥以东的河填平筑路。因肇家浜在西门处与“周泾”(连接肇家浜和洋泾浜的河流,1912年填平为路,改称“敏体尼荫路”,即今西藏南路)相接,取名为“肇周路”,而制造局路以西一段仍称徐家汇路。肇家浜下游水道被切断,改经日晖港进入黄浦江,于是肇嘉浜水流日细,河水淤塞、污染严重,成了有名的“臭水浜”。
解放后,填肇家浜筑路,沿肇嘉浜北岸的徐家汇路和南岸的斜徐路(斜桥-徐家汇)与肇嘉浜合并为“肇家浜路”。从此,徐家汇路就不通到徐家汇,而只通到现在的瑞金南路。
薛理勇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