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嘏堂上旌旗红

本帖最后由 千里邮缘 于 2019-4-15 16:03 编辑

          岿然磐石起蛟龙,水闽山展雄风。
          小靖江头举烽火,纯嘏堂上旌旗红。
     茶阳东北,小靖河畔。
     一棵奇异的古榕率先吸住眼球,令人惊诧不已。
     倔犟而执着的潜龙挣扎着从地底钻了出来,沿着巨型磐石盘旋攀升。当抵达石头顶端时,这六位龙生兄弟联手发力,搅得风起云涌、翻腾弥漫,随即化成一座遮天蔽日的穹庐。后来,这棵老树被尊奉为榕伯公。他已经450多岁,经历了这块土地的风雨沧桑。
     我激赏之余忽然若有所悟:石生蛟龙,龙恋石墩。可谓天作之合。恋墩,好生粗犷而缠绵的名字。不失为想象奇巧,创意甚妙!
    “石上盘龙”。大埔老县城“茶阳八景”之一。
     春分时节,宿雨初收。梅州市红色文化研究会一行五人,驱车前往大埔县茶阳镇恋墩村。追溯革命遗踪,搜寻红色故事。村子在茶阳东北方八公里处,毗连太宁村,旧时同属太宁乡。一条古驿道(小靖官道)东去恋墩辖属的塔坑村,通过石门坳进入福建永定,为旧时闽粤交通干线。上世纪九八十年代前,闽地百姓赶赴大埔茶阳时由此经过,人来车往好生热闹。
    明朝嘉靖五年(1526年),茶阳设为大埔县治。直至1961年县城迁往湖寮镇,迄今近500年了。茶阳镇位于汀江下游,地属大埔北部。乃粤闽两省三县十二镇交界处,自古为兵家必争的四战之地,而太宁和恋墩首当其冲。据史载,当年大清官军与洪天王的太平军残部在这里两度交手,杀得尸橫遍野、血流成河。上世纪民国初期,城头变幻大王旗。福建军阀李厚基窥觎茶阳这块肥肉,拟先行夺得此地为跳板,与广东军阀陈炯明在小靖河两岸又是一场混战。弄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
   “打倒列强除军阀”。公元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驻梅州第十四师作为北伐东路军之一部,沿着这条古驿道进入福建。终于有盼头了!当地百姓眉开眼笑,盛情迎送队伍。并组成军需运输队,随军进入永定。然而,眼看革命即将功成时风云突变。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向共产党人举起了屠刀。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大梦初醒,要有自己的枪杆子!随后的“八一”南昌起义和“八七”会议,宣告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和土地革命运动的全面展开…
    眼前的这个“石上盘龙”诞生的小广场,是恋墩村委会和小学所在地,名叫排楼坝。北边有一座古朴的街坊,是旧时本地商住中心,又是当年闽境百姓走茶阳的驿站。一条百米长的石板路串起两行黑白电影风格的楼阁,巷口有一间永泰昌烟丝店阁楼,土地革命时由饶龙光的岳父罗治平一家经营。此乃当年共产党组织的秘密联络点,红军之父朱德曾在此憩息一夜。话说公元1927年10月11日,朱德率领的起义军刚刚结束三河坝战役,从饶平、平和、永定的北上途中突然杀个回马枪,由初溪折回排楼坝,与太宁农军联手击退进剿的肖雨史商团军。起义军当晚在这里留宿。饶龙光的妻子组织群众为起义军做饭、洗衣,赶制草鞋,并捐助粮食等物资,起义军接头户张光达为熊连长等官兵治伤治病。次日,朱德、陈毅又率队匆匆登程,经长教、青溪进入永定峰市。1928年初,队伍进入湘南。4月,这支艰难辗转的“八·一”种子队上了江西井岗山。
    饶龙光(1896—1950),如雷贯耳的名字。大埔农民运动的先驱,土地革命的英雄。他创建了威风赫赫的太宁农民军。公元1927年6月和9月,他组织领导了攻打茶阳城的二次“农民爆动”, 1927年秋,南昌起义军南下大埔血战三河坝,饶龙光率队策应,组织农民军助力参战。在那个龙腾虎跃的年代,以饶龙光为代表的“义训堂”家族共有35人投身革命,抒写了大埔现代革命史上的光辉一页,成就了茶阳太宁乡的红色经典。
早在1926年6月,时任大埔县教育局督学的共产党员饶龙光,结识了来自闽西的青溪保灵寺小学教员张鼎丞(1898年~1981年。解放后曾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等职)。共同的理想信念使两人走在一起。后来他介绍张鼎丞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这对革命志士携手共进,南呼北应北呼南应。在粤闽大地点燃烽火,把革命运动开展得轰轰烈烈,经久不衰,二十二年红旗不倒。
    沿排楼坝东去不出一公里,是恋墩塔坑村。一路走来不乏山野情趣,古木楼上住,新藤挂南窗。遥看云山前端是塔坑村,再往前走是石门坳。门槛那一端是土圆楼遍布的福建永定下洋镇东洋村,那里的百姓都是同根同源的客家人。
    我们朝山深处走去,山崖水畔花繁叶茂,和风轻拂烟云飘香。仰首顾望,远逝的人物和故事、一场血与火交织的历史重又隐约浮现。
上世纪二十年代中后期,土地革命高潮迭起,太宁苏维埃政府在塔坑成立。铁锤镰刀的旗帜在村中央的曹家祠堂—纯嘏堂飘扬。纯嘏(音古)何意?大福、好运气也,喜幸之事光临也。这是塔坑曹姓先祖对家族后裔的美好祝愿,这是生存维艰的山区百姓对未来的祈求和向往。共产党与人民大众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淳朴的乡亲愿意紧跟共产党闹革命,患难与共、相存相依。在阴霾密布的寒夜里同唱理想之歌: “自有水清见石子,自有春光在后头”。
     塔坑村,红色革命的堡垒。当年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张鼎丞任主席)在这里设立交通站,成为闽粤两地革命斗争的桥梁和纽带。1930年夏,太宁乡赤卫队在这里组建,由村里光復堂的曹托生(1911~1934)任队长。他后来北上闽西当红军去了,再也没有回来。
     据查审,有数以百计的大埔儿女参加了中央红军,入编红34师。1934年10月,这支部队在长征开始时执行掩护中央机关的断后任务,在湘江战役中几乎全军覆没。家喻户晓的电视剧《绝命后卫师》述说的即是这段悲壮的史实。目前大埔籍烈士中有名字可查的仅27人,其中属恋墩村的有演下村的朱壁双(1903~1934)和塔坑村的曹托生两位。
     抗日战争时期,在日军侵入相邻的潮汕地区、逼近猴子岽崃时节,塔坑乡亲积极捐献钱粮购枪,支持并参加太宁抗日自卫队,准备上山打游击。
在“坚持隐蔽斗争,保存革命力量”的峥嵘岁月里,塔坑建立了触角灵敏的地下交通网站,无数情报和信息跨越山山水水,联通四面八方。联通平和李家畲,联通永定下洋,联通长治至青溪多宝坑(邹日祥家)…计有九处之多。闽粤边领导方方、魏金水等人不时在此乔装出没。
交通站负责人曹彩欣、曹开振父子及养女饶玉珍一家,在白色恐怖的严酷环境下,出色完成了急难险重的联络和情报传递任务。
    解放战争时期,塔坑是闽粤边境非常重要的活动据点,永和埔县委扩大会议曾经在这里召开,塔坑成为游击队的练兵场等。
    1947年冬,为配合全国解放战争的战略反攻,永和埔独立大队在坪沙成立,太宁党组织动员了曹振朴等二十多人加入队伍,随后转移至塔坑公开进行练兵整训,塔坑党支部书记曹开振以及党员曹振湘、曹春、曹开艳、曹云等动员一批民兵到下坑与塔坑、团村之间的山坳里,搭起一个山寨安置部队,作为后方保障。1月,埔永游击队与永和埔独立大队合编,新的永和埔独立大队成立,归粤东支队建制。陈水锦任大队长,巫少平任副大队长,胡伟任政委。全队60人,下设3个中队,李隆吉任第二中队指导员。独立大队担负保卫驻埔北的闽粤赣边工委机关的安全,摧毁国民党乡保政权,帮助地方建立武工队,开展群众运动等任务。
    全国解放以后,恋墩村经上级主管部门认审的革命烈士14位,其中塔坑村有6位。
大埔,广东省首个认定的“原中央苏区县”。年轻的一代提起这个称号倍感自豪。然而,我们更应该懂得:“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羨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她当初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早春二月,大埔中学门口的木棉红了。我们前来寻觅这间学校的校友、革命老前辈饶彰风的遗踪。他是大埔的优秀儿女,他的家国情怀令人动容。他临终时忆念故乡,他忘不了小靖江头燃起的烽火,大埔乡亲改天换地的壮志豪情。他身后的遗物是一首《沁园春.忆故乡大埔》“…立红色政权,太宁屹起;高陂百侯,旗树荒坵。北出坪沙、直通闽赣,赤色江天撼五洲…”
    茶山北望,烟村茫茫。一晃就是近百年了。穿越烽火岁月的小靖江绕过田园村落沧桑楼阁,悠然汇入北来南去的汀江。春花秋月,古城静好。
山水作证,历史和后人应当铭记,这片闽粤边陲之地曾经激荡的呐喊和硝烟。
     古老恋墩村,排楼坝的蛟龙破石而出时浑身伤痕累累,神奇而悲壮。
     红色纯嘏堂,铁锤镰刀的旗帜历尽血雨腥风屹然不倒,悲壮而神奇。
          鸣谢
资料提供:
曹立亮、曹达胡、曹志洪、王绍沪、曹文华、曹俊铭、曹达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