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野:学校热衷“晒”奖杯,反证专业评价缺失
虹野:学校热衷“晒”奖杯,反证专业评价缺失
文/虹野
近日,有作者撰文称,在某学校门口看见一道“景观”:校门口两边的墙壁上挂满了各种荣誉牌匾,煞是壮观。数量之多、年代之久、种类之全,令人咋舌。可许多家长对办学水平的评价只是“一般般”。
学校“晒”奖杯并非是个案,笔者参加一些学校评估的时候,所有的学校都会设置一个“荣誉室”把所有的奖杯、证书按照发放单位的等级高低分门别类的进行展示,以彰显学校办学质量。把“荣誉”等同于“办学质量”的教育观,使得学校盲目追逐“荣誉”,甚至采用不正当的“手段”来捞取荣誉,以至于“形式主义”在学校泛滥,使得教师增加许多非教学负担,以至于给老师“减负”呼声不绝。
在教育质量观能够用“荣誉”等级和数量“显化”的时候,学校很难安心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更不用说追求“荣誉”过程中充满了“弄虚作假”的形式主义对学生身心健康的负面教育甚至还会让教育质量倒退。减轻教师负担一定程度上是改变把“荣誉”当做教育质量的观念。
但是,改变把“荣誉”当做教育质量观何其难!学校选择把“荣誉”当做“办学质量”并非是一时心血来潮,是有其深层次的原因的,甚至可以说是历史的选择。
教育质量观的缺失是学校把“荣誉”当做“办学质量”的原因之一。
评估任何行为,都需要一个标准。从古到今,无论是古代的科举还是当前的应试教育,都是以“升学率”作为办学质量的主要的评价标准。“升学率”的高低则和办学经费、教师资源、学生资源密切相关,办学经费充足的学校就可以引进好老师、甚至引进好学生,好老师、好学生就可以提高升学率,升学率又能够获得更多的办学经费,依次循环,教育资源差距越来越大。尽管现在已经认识到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带来的问题,也有不少地方开始改变教育经费的分配方式,但是用“办学质量”换取办学经费的模式并没有改变,只是现在“办学质量”不再唯“升学率”了,而是和各种“荣誉”密切联系起来。而发放这些“荣誉”的单位往往和主管部门密切相关。学校热衷于拿“荣誉”无外乎积极参加这些“评估”可以讨得主管部门“欢心”,另一方面这些荣誉和校长、老师的利益密切相关。所以不管非教学的“荣誉”形式有多么多,任务多么重,很多学校和教师都“积极”参与。
正是当前教育质量观的缺失,当我们看到琳琅满目的“奖杯”的时候,很多时候无法感受到这些“荣誉”和办学质量的关系。一方面是我们在用“升学率”这种传统的教育质量观来看“文明学校”、“安全学校”、“卫生学校”等方面的奖励确实无法感受到教育质量的高低;另一个方面则是新的教育质量观并没有形成,我们的学校、教育主管部门和家长在意识到把“升学率”当做教育质量的危害之后,在拒绝“升学率”当做唯一的评价标准之后,却找不到替代的评价标准,评价标准的缺失让学校、教育主管部门盲目追求荣誉。需要注意的是,家长们对“升学率”作为教育质量评价标准依然是当前社会“主流”的“教育质量观”,所以才会有“荣誉琳琅满目”而教育质量不怎么样的感受。
“权威评价”则是把“荣誉”当做“办学质量”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
在对传统的“升学率”作为“办学质量”标准的“教育质量观”被质疑且没有新的能够达成共识的“教育质量标准”形成的时候,“权威部门”的评价往往被学校当做“挡箭牌”,家长再怎么不讲理还敢怀疑“官方权威部门”的评价(荣誉)吗?甚至很多权威专家在入校评估的时候也不敢轻易否定权威部门的各个“荣誉”。
在教育改变命运、教育成为人上人这些陈旧的教育观念被作为“办学质量”的“评价标准”的现象依然非常普遍的情况下,把教育当做选拔人才的工具的观念依然很有市场的情况下,学校教育只能满足少数学生升学的的的需求,把权威部门的“荣誉”和“奖励”当做“挡箭牌”也算是学校的“权宜之计”了。
不管是“升学率”评价,还是“权威评价”下的唯“荣誉”、“奖牌”,都反证了当前教育评价专业性缺失的现象。
自己办学、自己管理、自己给自己发荣誉证书亦呈现了“办学”、“管理”、“评价”一体化的“尴尬”局面,也是教育评价专业化缺失的主要原因。毕竟专业评价属于费力不讨好,一方面要给家长科普专业,另外一方面还要去学习专业落实专业,哪里有自己给自己发证书简单呢?
看似当前学校热衷于“晒”奖杯,事实上是当前教育专业评价和第三方评价缺失、官方教育信用透支的尴尬。
虹野 中华教育改进社理事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