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砥书法学堂:走进经典碑帖之

 祁斌:当代的展览上很少见到颜字楷书之类的作品,于是很多人认为,颜真卿楷书应该退出历史的舞台了。

白砥:颜真卿、欧阳询、柳公权、赵孟頫被称为楷书四大家,尤其颜、柳、欧体似乎在一个时期内被认为是学习楷书的必临字体。颜字当头,可见颜真卿楷书在书法爱好者心目中的地位与形象。当代展览很少看见颜字楷书,我以为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上世纪八十、九十年代以碑学为主流的流行书风,取法的点多在南北朝的楷书,颜字被认为过于板正,自然与时风不合;其二,本世纪以来的帖学流行书风其实主要是学二王、孙过庭、米芾、赵孟等书家的风格,追求流畅雅逸,颜字被认为不够流畅,与“新帖学”风气相左;其三,由于青少年宫的楷书教育基本锁定在颜、柳、欧,故拿颜楷创作有被认为初级之嫌。虽然颜楷“时运不佳”,但笔者认为这不意味着颜楷应退出历史舞台了,相反,如果把颜字那种沉着稳健的美感学到手,倒是能够医治一下“新帖学”过于流美的弊端。

祁斌:既然是经典,颜真卿的楷书究竟有什么样的特点?以哪本最适合学习?

白砥:颜真卿楷书作品很多,早期的《多宝塔碑》,清健俊朗,锐气较足;《勤礼碑》稳定自若,圆满匀称;《麻姑仙坛记》沉厚拙重,雄杰郁勃。青少年宫的小朋友学颜楷大多写《勤礼碑》,这可能与其粗细适中,结字停匀,适宜初学有关。我觉得这三种颜楷基本可以代表颜真卿一生的楷书风格类型。从时间上讲,《麻姑仙坛记》不在《勤礼碑》之后,但书风老道深沉,可见壮年的颜真卿风格已完全成熟。如果说《勤礼碑》适合初学间架,《多宝塔碑》适合初学用笔,《麻姑仙坛记》则能让人感受到线条的深层次美感。

祁斌:这几本碑帖各自有什么样的独特之处?应该怎么临习呢?

白砥:颜楷《多宝塔碑》横细竖粗,《勤礼碑》更甚,《麻姑仙坛记》则横竖粗细较匀,总体笔粗实厚重。从用笔上看,《多宝塔碑》因风化较少,字的点 线口清晰,提按明显,便于初学;《勤礼碑》横或因风化变得很细,临写时可适当写粗些,但不必写得与竖一般粗;《麻姑仙坛记》笔路不及上二碑动作明显,但这不意味着没有动作,其线条与汉碑相近,或可从汉碑中借鉴方法。

三碑的结字也不尽相同。《多宝塔碑》紧结,中宫收聚,四边伸展,字形略扁;《勤礼碑》圆满,颜字的鼓形特征比较明显,中宫不紧收,但字不松懈;《麻姑仙坛记》重心下压,结字显拙,鼓形特征相当明显。

祁斌:为什么很多人在学习时看不到颜字应有的优点,反而写得很俗,是否跟字帖制作时重新拼装割接有关?

白砥:学颜楷写俗,可能与把颜字写得过于平正停匀有关。唐人刻碑,一字一格,字的大小基本一致,这或许也给颜字楷书的停匀注入了先天的因素。颜楷墨迹本《自书告身帖》则大小不一,可见如果不是为刻碑,颜楷也不是千篇一律的。今人既知大小过于统一不利于美观,在学颜碑时,我们适当可以在大小、方圆、长扁等等方面作一些调整,或者可以参照一下《自书告身帖》的灵活。将端庄、灵活集于一体,颜字的美会更加显眼。当然,有些碑拓整幅因有文字与空白的对比,整严而又通透。但割接后显得拥塞而平板,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颜字的审美价值定位。

祁斌:颜楷与颜行书之间的关系如何?怎样才能写好颜行书?

白砥:颜体行书留世作品较多,有《蔡明远帖》《争座位帖》《祭侄文稿》《刘中使帖》等等,可以看出颜楷对于颜体行书的基垫作用。不过,我们在其行书作品中,发现了王羲之书风对他的影响很大。这种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用笔有王书的精致,尤其当折笔或转笔趋方势的时候,一些牵带的线条也能看出有承传关系;二是结构上有王字的欹势。这一点,颜字楷书就不同,颜楷字与字之间基本为平齐排列的。如果依颜楷的这种排列去写行书,而不吸收王字的穿插挪让,则颜行书会写得很死。所以,颜真卿对二王书法的继承,活学活用,是将二王之法用到了他自己的楷书身上,改了楷书较为板正的弊病,体现了颜真卿的高明与不凡。值得一提的是:《裴将军诗帖》将正、行、草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正书风格与《麻姑仙坛记》相应,自然比之灵活,草书时见二王的潇洒,风神磊落,而前后三种字体的呼应和谐,或也有从王羲之手札章法中得到启示。此作无论从线条的力度、线形的变化还是空间结构的形式,都大大超越了颜真卿楷书给人设定的形式界域——以颜楷的端正平和,怎能让人想见《裴将军诗帖》的激情跳越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