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教学共同体: 整合“虚拟教室”与“现实课堂”

本报记者 雷玲

5月8日,在北京市普通高中“信息化与教学方式改革”全国研讨会上,来自教育部、北京市及上海、天津、重庆等八个省市的领导、专家、一线教师,被北京市教育学会主持的“北京市高中新课程选修模块网络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实验项目对信息化时代课堂教学的全新尝试所吸引、震撼。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朱慕菊巡视员在听取实验专家与一线教师的汇报后高度肯定:“我深切地感受到充满清新构思的尝试。”并表示,“这种变革将影响整个教育领域的变革。”

记者在此次会议前后走访了参与实验的专家、一线教师和学生,对这种整合“虚拟教室”与“现实课堂”的新型教学共同体进行了深入探访。

课堂:在虚拟与现实中共舞

4月2日上午,4月2日上午,北京五中二层阶梯教室座无虚席,五中语文教师王屏萍正在执教选修1模块《史传文学》专题一课。

记者看到,这堂课上坐着来自北京五中和北京地安门中学的学生, 而今天到课堂听课的,只是他们选修一班的代表,这个通过自主选择利用虚拟教室建立起来的特殊班,已经由最初这两所学校的学生从网上自愿报名加入扩大成了包括北京四中、沙河中学、166中学、和平街一中、昌平一中等数所学校的学生参与。

课堂上,学生们针对王老师课前在网上发布的6个问题进行了讨论,王老师则根据她收到来自学生的109张回帖进行追问、点拨、引导,学生们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最后得到了王老师的肯定:“同学们逐渐读出《左传》的微言大义了。”

“大家下课后虚拟教室见。”——这是王屏萍老师下课前的最后一句话。

课后,王屏萍老师告诉记者,进行从虚拟课堂转化为实体课堂的尝试,是该校语文组参与“北京市高中新课程选修模块网络资源的开发与实施”项目的实验,对现实课堂和网络课堂进行整合,从而有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实现“虚拟教室”与“现实课堂”的整合教学,正是该目构建新型教学共同体所探寻的路径。“这种整合,将为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班级而选修同一内容的学生提供共同的学习平台。”该项目的负责人、北京市教育学会会长李观政告诉记者。

记者了解到,目前该项目已在北京市东城、朝阳、昌平等区部分学校开展了语文、地理、数学、音乐等学科的“预实验”。而参与实验的课堂上,虚拟与现实中共舞的新奇局面,正在成为北京高中课改中师生共同发展的新型舞台。

教师:在传统与现代中拔节

在5月8日会上,与会专家听取了项目实验的汇报后一至认为:“虚拟课堂”和“现实课堂”整合的选修课教学实验,不仅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更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给教师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教学体验,甚至开始改变着参与实验的部分教师的生活方式。

北京市昌平区南口中学的李嫩嫩老师在自己的实验反思中写了这样一段话:“历时四周的选修专题教学活动结束了,留给我的是一次次思想上的冲击,一种心境,一些感悟,多样收获。从教19年,我算得上是一位勤奋、敬业的语文老师,可对学生从来不敢放手,放开了怕收不回来,耽误了学生的前程。选修专题的这种教学方式使我开始'放手’了,使我收获了自信与从容,体验到了'放手’后学生的快乐。”

北京五中王屏萍老师的体会与李老师有共同点:“实验两个月来,我作为教师每天守在电脑旁,看着学生们在论坛上尽情张扬个性与才华,体验着他们年轻的情绪和内心微妙的悸动,惊喜着他们的点滴进步。学生的回帖水平远远超过了我的预想,他们不仅表现出对文本独到的发现,也表现出他们在各自感兴趣问题上的思考的广度和深度,更表现出了极强的组织和协调能力,让我开始重新思考教师角色的定位问题。”

记者发现,正是基于上述这样的思考和观念的转变,实验教师们开始从学生需求和兴趣出发设计教学过程,开始把尊重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作为教学活动设计的起点;开始注意抓住时机,及时指导,精心推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由“决定者”、“评判者”转向“帮助者”、“指导者”,从“重结果”变成“重过程”。

学生:在乐学与好学中会学

记者近日对北京市高中新课程选修网进行了一次统计发现,从3月初日语文等学科相继进入实验以来,两个多月的时间,仅师生在“虚拟课堂”的论坛中设立的研究论题就达1518个,提出的各类学习主题达25544个。而学生在“虚拟课堂”中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回帖量)高达90475个,参加网络选修课程学习(点击数量)957068次。也就是说,学生每人平均每天参与网上选修课程学习3.8次。

从学生们的留言中记者还发现,如此大的学习量,都是学生在主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自觉完成的。

据中关村中学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模块预实验结果调查显示:100%的学生在调查中选择了“主动”“轻松”这样的选项,75%表示在正式进入选修课程学习时仍然会选择虚拟课堂与现实课程整合的学习方式。

显然,基于网络的选修课程的学习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学生获得了全新的学习体验,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得更为自信、自尊、开放。

昌平区实验中学的杨国星同学在选修音乐选修模块“创作”的过程中,尝试写出了自己的第一首歌曲,他在将自己创作的歌曲上传到“虚拟课堂”的论坛时写下了这样的留言:“同学们不要笑话,我创作了一首歌曲,可我还不会记谱,只好先把自己唱的录音发到这里,我的嗓子不是很好。但这却是我从心里唱出来的,这首歌叫《因为有你》。”

采访中学生们告诉记者,虚拟课堂与现实课程整合的学习方式,不仅改变了他们的学习状态,也使他们在主动学习中逐渐学会学习。在浏览“虚拟课堂”中学生的各类帖子时,记者发现:担任“版主”的学生会不时关注自己负责的学习主题,将“虚拟课堂”同学们讨论中形成重要的、有价值的观点及时整理出来供同学们分享,将现实课堂上教师重要的方法指导、甚至是师生之间一次课间讨论中形成的有价值的信息编辑成文,放入“虚拟课堂”和同学们交流;参与讨论的学生会将自己查找的资料贡献出来,给老师和同学参考,甚至是细心地纠正其他同学在回帖中出现的错字病句。

网上网下,阅读、表达、讨论、交流、质疑、争辩、赞同、支持、查考、创作已经成为参与实验的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基本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正在“虚拟课堂”与现实课堂的整合中悄然出现。一位叫田添欣的学生在听了王屏萍老师的课后在网上留言:用一个月的时间参加一次学习,用一个月的时间认识一个时代,用一个月的时间明白一些道理,用一个月的时间提高一些能力,用一个月的时间完成一些心愿……这一个月,毕生难忘!

两个多月来,“虚拟课堂”和“现实课堂”整合的选修课教学实验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教师和学生的变化让人欣喜:在各实验校,久已期待的学生主动、活泼、生动的学习局面鲜明地呈现出来,学生乐学、好学,并在积极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学会学习;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教师不仅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更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课程主动的积极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新型教学关系正在变成现实;课程资源的共享机制借助网络学习平台得以建立,跨班级、跨年级、跨学校、跨区域的选课已经初步成为现实,多主体参与课程建设的新型课程文化和学习共同体的组织特征开始初现端倪。

“这种结合网络时代特点对课堂进行的探索将影响整个教育的变革。” 教育部朱慕菊巡视员在5月8日会上表示。

链接

目前,北京市东城、西城、朝阳、昌平、海淀5个区县的部分学校先后进入了实验准备工作。到今年4月底,共有21所实验校的167名教师和3794名学生参与了选修课程的预实验;在“虚拟课堂”中组成选修班级116个;相关选修课程开发的课程素材资源量达55088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