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液经肝方一,小泻肝汤(整理)

方一,小泻肝汤

主肝实,两胁下痛,痛引少腹,迫急者。

枳实 熬,芍药,生姜,各三两。

以清浆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

不差,更作服。

肝实,则泻之。按照五行颠倒诀,肝德在散,补之以辛,泻之以酸。然必合于药证与方证乃为正的。

枳实味酸,芍药味酸。二味酸以泻肝。泻中必有补,生姜之辛以补之,并引二味入肝中。

药取三味,是三八之数,少阴之数,三八为泻。四九为补。二七为补,一六为泻。这是河图补泻规律的经法法则。四九为老阳,三八为少阴,二七为少阳,一六为老阴。五十居中。

故凡小泻之方,用三味。小补之方,用四味。

这是基本程式。实际运用上,依临床具体见证而灵活变化。

数不可无,亦不可拘。数中有术,术中亦有数。

这是药味一层。

然后是药证。

胁下痛,是枳实证。

腹痛,是芍药证。

胁下痛引少腹,是枳实与芍药合证。

这个迫急是一般的,不是很急,所以用芍药。没有用甘草。

若是迫急无奈时,则必有甘草。

这是经法的法则之一。是经法的规范表述式。

方中省略了一个证候,就是干呕。

这个省略的证,可以出现,即使不出现,也要用此方。这是生姜证。

一般标准的用语是“呕”用生姜,

“干呕”是用干姜。这只是用药的一般表态式。

若胁下痛引少腹,干呕吐涎沫,则枳实芍药干姜汤主之。

这时就不能再套用生姜了。

所以经法只是示例,不是固定公式。

经方是可以加减变化的。但是,必须是按照经方的法则去加减变化。否则有害无益。

如果没有少腹痛,而是咳逆上气。去芍药,加五味子。枳实干姜五味子汤主之。枳实五味,是二酸药,干姜是一辛药。仍然是二泻一补的结构。还是小泻肝汤。所以,小泻肝汤的变化,是一个方族。不是就那么一个方子。那只是示范,有代表意义的一个。

如果从方证的维度上来看,整个汤液经法体系自始至终无不贯穿这一思想。

经方如同楷书一样,法则森严。而时方则如行书或草书,可以任意挥洒,可以充分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形成自己的风格。法则的法度森严,决定了使用上的要求的严格。一个地方不审慎,“违法”了,就可能愤事。所以近年书法大赛中写楷书的人很少,就是楷书写得稍有一点不合“规矩”或“法则”,就马上被人看出来。不能入选。而其它的书法作品则可以掩丑。经方与时方,有类于此。

第三个方面是药量。三味药都是三两,等量。

古法药量,

一般以三两为正,

半夏以半升为正,

麦冬以一升为正。

三两取生数,三为生气五为死。治病是为了让人活命,不是要把人治死的。所以不用五两为正。三居东方,生气之所。古之吐纳之法,多取三数,向东方,服紫霞法等。这是数的技术,简称数术。

第一味药,生姜,做为使药。

它能使经脉中的水气或液态物质横向,由脉管壁向外发散。由管道内通过管道壁渗透到外面。所以,凡脉细者,绝不可以用生姜。仲景经法,凡用生姜之方,绝无脉细者。脉中的成份都跑到外面去了。脉会更细。例如,当归四逆汤中,就去掉了生姜。临床上有人随手就加了生姜。加的量小还问题不大。加的多了。到三两的标准量了。就坏事了。为什么呢?因为当归四逆汤,是以当归为君。当归与桂枝相遇时,当归有一种力量,能把桂枝牵引到厥阴区域来。

当归的量与桂枝量相等时,就可以发挥这个作用。而一旦当归量少于桂枝。就牵引不运了。小马拉大车嘛。生姜与桂枝的作用方向正好是垂直的。

生姜是延着法线方向,向外。而桂枝是延着轴心方向,在外面看是切线方向。向前。

也就是说,把血管内的血液由肝库延血管推向四末,走向毛细血管方向。当归呢。当归是专门把肝库的血引到体表层毛细血管的。所以,寒热洒洒在皮肤中。当归主之

而在当归四逆汤中,如果加了生姜,血液在桂枝作用下由肝走向体表层毛细血管的过程中,生姜横向的把一些成份散发到血管外面去了。等到了毛细血管区域的时候,就是当归区的时候,血管量就不多了。

这就是生姜坏事的地方。仲景有意在桂枝汤里去掉生姜,加当归细辛木通。

第二味药,芍药。

芍药的作用是把血管从毛细血管端延静脉拉回到肝库里。

同时,在拉回的过程中,负责清除道路上的障碍。主血痹嘛。这样一看,桂枝由动脉将血推向外,当归主毛细血管。芍药把血拉回。正好构成了一个血液循环。

人身的血液正常循环了,而且在循环过程中的障碍被扫除了。在这个维度上就是健康的。

第三个药,枳实。枳实是专门主管人体管道工程的。是管道工程兵。是从管理里面,把管道疏通的。哪不通就通哪。不管是血管,还是胆管,或者肠管。从里面打通,用点强制力。

所以,在打通的过程中,有可能会有阵痛。他与厚朴正好相对。

厚朴是从管道外面揉推,来实现管理濡动。他们两个一内一外,推动管道的运动。肠不蠕动的,服了之后,就激活了蠕动的活力。

但是一量管道里面有实硬的东西,这样推动就很危险,人会很痛。而且东西也推动不出去。这就要用到大黄了。后面再讲这个。所以,今天讲汤液经法里面的第一方,只三味药。这三味药,把每一味的作用,以及作用路线,按照“法象药理学”来理解透了。然后再扩展出去,加减变化。与仲景的相关系列方相联系,掌握两者的共同点,也就把握了经方中这个“药证”的规律。这是经方中的一个核心技术。

(0)

相关推荐

  • 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篇

    第77讲  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篇 <妇人产后病脉证治>涉及内容也很多,特别介绍新产妇人三病,以及产后出现的腹痛.妇科三篇都涉及腹痛,这部分内容需要重点掌握.<妊娠病>篇讲 ...

  • 大医传承二 第24

    学习日志大医传承二第24-1讲排脓汤排脓散 文章重要观点或知识. 1.排脓汤方---对外周围组织的排脓 甘草28克,桔梗42克,生姜14克,大枣10个,水800毫升,煮取200毫升,温服100毫升,日 ...

  • 汤液经脾脏病方解大小泻脾汤(整理)

    小泻脾汤:主脾气实,下利清谷,里寒外热,肢冷,脉微者. 方:附子一枚,干姜,炙甘草各三两. 在以前讲六经主时论时讲过.太阴纳甲子戊,应在子时,其合神为丑.为一阳初生,阴气盛旺之时.其于卦也,为复卦.一 ...

  • 汤液经法:救误小泻肝汤(11)

    小泻肝汤      2·1·1 主治 治肝实,病两胁下痛,痛引少腹迫急,当有干呕者.      2·1·2 组成 枳实(酸)熬芍药(酸)生姜(辛)各三两.      2·1·3 煎服法 上三味以清浆三 ...

  • 民医讲汤液经法第1讲:小泻肝汤

    第一方,小泻肝汤 主肝实,两胁下痛,痛引少腹,迫急者. 枳实 熬,芍药,生姜,各三两.以清浆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不差,更作服. 肝实,则泻之.按照五行颠倒诀,肝德在散,补之以辛,泻之以酸.然必合于药 ...

  • 辅行诀:小泻肝汤

    小泻肝汤     组成 枳实(酸金中木)熬,芍药(酸金中土),生姜(辛木中土),各三两. 主治 治肝实,病两胁下痛,痛引少腹迫急,当有干呕者. 原方:小泻肝汤:治肝实(指肝区.上腹部的拘急挛痛); 两 ...

  • 辅行诀:救误小泻肝汤

    原方:救误小泻肝汤:治用吐法后(包括各种误治后所见的变证,并不拘泥于汗.吐.下中的任何一法.下同,仿此,不再赘解).其人气血壅阻(旨在说明有痰瘀.血瘀之类,是肠痈发作的根本原因),腹痛烦(烦于.以-- ...

  • 《辅行诀脏俯用药法要》之组方法则解析:小泻肝汤

    17味药物阴阳五行属性归类简论: 味辛皆属木:(计17味) (1)木性药(阳):有宣发之功,可补肝益肾养心泻脾抑肺.17 ①木中木(阳中少阳) 4 桂(肉桂),木中木.辛.甘,热.入肾.脾.膀胱经.补 ...

  • ​辅行诀小泻肝汤图解(一)

    肝德在散.以辛补之~辛为肝之用味, 以酸泻之~酸为肝之体味,急食甘以缓之~为肝之化味:(以金泻木,以木补木.木克土,土生金,金克木承乃制化解木克土). 陶云心德在耎.内经云以咸补之,苦泻之,急食酸以收 ...

  • 辅行诀小泻肝汤学习笔记及图解

    大医精诚,养浩然之正气,极天地之大观. 辅行诀小泻肝汤学习笔记及图解 一.  辨肝脏病证文并方 肝虚则恐,实则怒. 肝病者,必两胁下痛,痛引少腹.虚则  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澹澹然如人将捕之.气逆则耳 ...

  • 辅行诀小泻肝汤治肾结石一案

    选自学苑出版社<<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临证指南医案> 五脏泻汤方论 五脏小泻方,皆由本脏之二体味(即本脏泻味),一用味(即本脏补味)组方.三味药正合急方之制度,简便.快捷.效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