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语】以玉为德,兰香暗持
何为玉,古人云:“石之美者”。中国的玉文化源远流长,它的发展伴随着中华文明繁衍和进步而经历了漫长的岁月。
中国的玉文化是比青铜文化和瓷文化的历史更长更悠久的中华灿烂文明。我们的祖先无论是祭祀神灵,还是彰显权威;亦或是生产生活,玉文化它几乎成为一种信仰,一种崇拜。
古人云:"美石者为玉"因此玉也是石,是石材中的一种。它们之间的不同就在于一个字,玉比石“美艳"。为了将玉和石区分开来,古代圣贤们所称的“德”,有“十一德”之说、”九德”之说、“七备”之说。
东汉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归纳为“五备”:1、是自然天成;2、质地坚韧,硬度高;3、细腻莹润,透明度好;4、色彩绚丽,无杂染;5、敲击时音色悠扬悦耳。上述五个条件,是古人对玉所规范的最科学、最完整的定义。
今天人们把玉材大体分为三大类就材料
第一类是“东方玉”:是一种蛇纹石和透闪石共生的矿物,硬度在4.5度至5.5度之间。常见的有各种岫岩玉和南阳玉等。从新石器时代到商代中期的古玉,大都使用此类材料。
第二类是“西方玉”:俗称“软玉”,是一种透闪石与阳起石混合的矿物,硬度在5.5度至6.5度之间,主要指的是新疆盛产的和田玉及相类似的玉石。此种材料,从商代晚期开始直到明清时期,逐渐成为中国玉的代表和主流。
第三类是“南方玉”,俗称“硬玉”,是一种钠铝硅酸盐的混合矿物,硬度在6.5度至7度之间,指的就是人们常说的“翡翠”。此种材料产于缅甸北部地区,从清代初期开始大量进入中国。
以上三大类,构成了中国玉石材料的主体,在中国玉器发展史上占有主导地位。
近代人刘大同在《古玉辨》中称,“古玉有四异:一具天然之九色,较他物特多;二经人工之雕琢,较他物特精;三受地气之酝酿,较他物特润;四纳各色之沁入,较他物特艳;其品格非同寻常,焉得不贵”。此番议论,把古玉的名贵之处表达得淋漓尽致。
古往今来,人们爱玉若痴,以玉比德,以玉养德,不仅是因为它外在的视觉美,还因为它闪烁出一种深刻的文化精神内涵。
玉在自然界中的化学属性是硅酸盐无机物,本来并无非凡之处。但经过天露地火的亘古淬炼,它那种坚韧、刚毅、纯洁、朴实、高雅、稚拙、灵透、温润自然属性便充分地显现出来,并对人类产生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归结到一点就是玉的品格。
人们在思考、在感悟,并用玉的品格不断的荡涤心灵,抚慰人生,使玉的品格人格化,逐渐形成了中国玉文化的一种传统美德——玉德。玉德是玉文化的精髓,是区别于其他文化的重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