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中国史29:魏晋的玄学与名士

汉末的士人孜孜于名誉,又互相交结,自然以道义相标榜。他们凭察举制集中于中央,掌握了舆论主流,遂形成著名的“太学清议”。士大夫以此工具与当权的宦官做斗争,遂造成桓、灵时的党锢之祸。当时的政治黑暗已经达于极点,而士大夫们众哗嚣嚣,根本拿不出救时济世的方案来。稍后中央政府分崩,士人们的旧生态遂完全破坏。受了新形势的刺激,魏晋的士人抛弃了汉末矫虚的精神,产生了两种新观念。其一是“循名责实”,这是实干派的观念,讲求政治实效,接近于法家精神。三国时期参与政治、军事斗争的都是这一类的人物。其二是“去礼归真”,这是自由派的观念,反对汉末名教的虚伪,讲求率真自然的行事准则,接近于道家的精神。魏晋时期的名士多是这一类的人物。

汉末天下分裂,察举制不复存在,士人们好名无实的精神也就自动消灭了。此时的传统经学已经衰落,而士人们孜孜于自利的精神还在,于是遂有玄学的兴起。儒家学术中本有讲求原理的部分,即哲学上的世界观、宇宙观的内容,其典籍即是《易经》。本来孔子和老子的世界观是很接近的,两者对“道”和“天”的理解亦无太大区别。魏晋的名士即将《易经》和《老子》中讲原理的部分加以融合,再加入《庄子》中强调个人精神自由的内容,而创出了玄学。玄学的出现是魏晋时知识分子思想力的自动释放,并非如诸子学术那样为了救世而产生。

魏、晋两代皆以权臣篡位得国,初始即于道义有亏,故其国道缺少号召力,为了巩固统治只能以权术牢笼英俊。曹氏和司马氏皆出自军旅,又是久宦之家,到其得国时皆已传二、三代,先辈的奋斗精神已趋腐朽。所以魏晋时期的政治本是很黑暗的。魏晋间的名士既对黑暗的现实无所作为,又要在残酷的政治倾轧间自保,还要发挥其思想上的能量,这样才产生了玄学。玄学的理论实际上是想把“道法自然”的“自然”与儒家的名教统一为一个东西,即将儒家的世界观和道家的世界观统一,再将儒家的方法论统一到道家的世界观上去。这样一来名士若“率性自为”即合于自然之道,虽然看似不合儒家的名教,实际上却是合的。魏晋名士谈论、分辩玄学义理,即所谓的清谈,完全就理论上着论,丝毫不切实事,最初是为了避祸保身,其后即成为一种潮流。而魏晋名士在私行上亦讲究“委心任运”,摒弃名教礼法,蔑视现实,率性自为。到了魏晋时代,所谓的名士已经是门第中人,他们虽然谈玄务虚,不讲实干,朝廷却偏偏要用他们做官。其结果,好一点的是徒据高位,不负责任;其次的则根本不入公门,不与现实政治相交接;最坏的则肆意妄为,只知追求物质的享乐。如此一来魏晋的政治怎么会有一个好前景?

(0)

相关推荐

  • 阮籍:浊世中的疏狂

    在很多人眼中,魏晋风度代表着超凡脱尘,放浪形骸,返璞归真的名士风范,代表着风流自赏的人生态度.从建安七子到正始名士,再到竹林七贤,他们以清谈.喝酒和著文为乐,每个人身上都有着属于那个时代特殊的烙印.而 ...

  • 简单中国史27:魏晋门第的形成

    门第肇源自汉代.汉初的政府由一班宗室.外戚和功臣组成.宗室被打掉了,外戚随皇帝兴废,而功臣多是武人,流传几代后即趋糜烂.汉政府逐渐扩大,用人之处正多,遂开始从民间吸收人才.最初的形式是汉廷诏命地方守. ...

  • 竹林七贤 (中国魏晋时期七位名士)诗文大全集

    竹林七贤指的是三国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先有七贤之称.因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七贤,后与地名竹林合 ...

  • 简单中国史:①中国人起源时的情况

    关于人类的起源,现代比较流行的是单地起源说,大约在距今20万年前,古人种在东非的一支发展为"智人",也就是现在所有人类的祖先.大约在距今5.6万年时,智人开始从东非向外界迁徙.这个 ...

  • 简单中国史:②中国古代史早期的情况

    任何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向上追溯最远就是其远古的神话和传说,神话传说虽然不能确信,但其中到底留有一些真实历史的线索.此事好比一个人虽然无法说清自己极幼小时的事,但在他的记忆中却留有那些事的影子.中国古代 ...

  • 简单中国史:③夏代的情况

    古籍中说尧传舜.舜传禹,皆是以德禅位,所谓"官天下",恐怕并非如此.尧.舜能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所依赖的是其氏族的力量,一旦氏族力量有所消长,氏族首领在部落联盟中的地位也跟着有所升降 ...

  • 简单中国史:④殷代的情况

    早在清末的时候,河南安阳小屯村附近就有农民从田地中挖掘出带字的甲骨片,这种甲骨文字逐渐受到学者的重视,从其中就考证出小屯其地就是古籍中所谓的"殷墟".到了1928年,中国学界始对殷 ...

  • 简单中国史:⑤西周的情况

    <史记·殷本纪>载殷代几经兴衰,后来传到武乙,就是纣的曾祖.武乙也是个暴君,<史记>载他"猎于河.渭之间,暴雷,震死".事实大概并非如此,殷君的领地在河南东 ...

  • 简单中国史:⑥东周的情况

    周幽王宠爱褒姒,烽火戏诸侯的故事为<史记>所载,但是并不可信,关于褒姒的身世,<史记>的记载也颇为传奇,也不可信.但是褒姒其人或许有,周幽王因宠爱偏室而引起宫廷动乱的事也颇合于 ...

  • 简单中国史:⑦春秋初期的情况

    天子是古代国家的政治重心,也是封建法理的代表和维护者,现在天子丧失了威望和力量,自然要造成政治失衡,封建法理也失其作用.在诸国分立的政治环境中,失去了法理的约束,祸乱自然要接踵而至了.东周政治失序的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