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很多难题,大师给你答案

很怀念小时候,那时报纸、杂志、电视和广播是我们的灯塔,图书馆是我们的星辰大海。那时我们的记忆力好于体力,没有云存储,只有脑回路。

这是申鹤公众号第204天的第204篇原创文章


国士无双决定正式要布局智能化了。

听起来特别前沿、高大上,用资本的话说叫很性感,事实上,在智能行业里面的人看来,智能化这件事情实际的执行方案太不性感了,用今天即将出场的这位大师的话说,“这个行业太朴实。”

我是非常认同这样的说法的。很早之前,我就写过一篇文章,叫做《人工智能,先有人工,再有智能》。里面就写到:

人工智能的发展离不开算法、算力和数据这三大基石,其中数据是关键。

人工智能再智能,也需要人类帮助其标注大量可学习的数据。

你看到那些依靠大数据驱动的公司取得的成绩让人瞠目结舌,其实背后都是大量人工进行数据搜集、筛选的结果。

人工智能,从来离不开人工,有多少人工,才有多少智能。

刚在又去看了一遍那篇文章,文章里面提到的种种纠结、小崩溃、小脆弱甚至是心力交瘁,现在回想,还是历历在目。

好在我是一个对苦难记忆习惯性遗忘的人,就如同如果没回看那篇文章的话,我好像已经忘了那段痛苦的历程。

之所以那时候那么难,是因为当时我们还处在对数字化试水的阶段,但结果是效果并不好,再加上是我亲自带着外包团队在做,当我自己受挫之后,心理也受到了一些打击,然后就生宝宝了,智能化这件事也就暂时搁置了。

最近一段时间,通过上课,学习,向行业大咖请教,再加上自己的深度思考,结合公司的发展阶段,终于又把这个我一直不死心的我认为是战略层面的决策拾起来了。

不过,这仍然是一套非常复杂的系统,连续很多天,还是找不到抓手。

人生很多难题,大师给你答案。

苦恼之际,今天找到了聂潜大师。

大师是我得到大学的同学,程序猿出身,专业是工业互联网领域的智能应用,为超过200家国内外企业进行过企业数字化转型服务,现在是中机新时代研究院院长,作为工信部智能制造专家走访了上百家企业进行智能制造诊断。

和这样的大咖是同学,且还是同一个组的小伙伴,多么光荣。

索性干脆,我也来请大师帮我诊断诊断得了。

大师在这个圈里

然后,连续好几天都没弄明白的事,大师点拨几句,感觉终于破了局。

下午我自己又好好梳理了一下,今天这篇文章就把我的收获总结成以下几点:

1
85、15、0.1是智能化的架构

怎么理解?什么是85、15、0.1?

这要是说回之前在得到大学的一次案例日。

当时,我们小组共同打磨了这样一个模型,就是85、15、0.1模型。

我们设定的场景是为客户提供服务这一特定场景,这个模型在这个场景里的应用就是:

先通过标准化、流程化、专业化手段完成85分的作品/服务;然后根据不同的客户类型(狐狸型、绵阳型、驴子型、老鹰型)给客户提供定制化的服务,以争取再拿到15分,最后的0.1分是超预期服务。

当然,这套模型适合于各种场景。

今天,聂老师回忆起我们当时共同打磨出的这套模型,就说道:85、15、0.1其实就是智能化的架构。

0.1是工业与商业的链接点,从成本收益去思考的维度,正是工业企业缺的,所以0.1是 100的集成与折叠。

简直不能同意更多。

我理解是:85+15是基础,没有85+15,0.1没有意义,只有有了85+15,0.1才会发生奇点效应。

从第一曲线、第二曲线的角度来说,85+15是需要不断夯实的第一曲线,0.1才是第二曲线。

也就是说,第二曲线一定得是从第一曲线里面长出来的,且只有达到了100的阈值,0.1才能击穿它,发挥折叠的作用。

这个观点非常重要,它和智能化的初心紧密相连。

2
智能化一定是从业务的需求端出发的

作为公司创始人,作为一个风控意识极强的人,我为什么决定开始智能化的布局,一定不是为了追风口去跑,虽然说,借着AI的时代红利这个省力的杠杆,出一分力,可能会有十倍回报,踩着趋势,不怎么费劲也能起得来。但是,我必须要说,一直以来停留在我脑子里的智能化的想法,都是从业务的需求里面长出来的。

正是因为在基本实现了流程化和标准化之后,看到了太多的业务端口有提升效率的需求;在布局规模化的过程中,有降低人员成本的需求;在行业里面摸爬滚打多年,发现影视制作行业确有流程升级再造的需求。

这些是我考虑这件事情的第一步,也就是智能化是否能帮助业务的经营管理效率提升,下一步才是是否能引领行业,跨区域复制。

而在我看来,影视制作的智能化势在必行。

聂潜说,这个行业,的确需要颠覆者。

一句话,让我眼含泪花。

大师说话总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3
智能化的基础科普

因为我提到还要做机器人,所以聂潜为我做了一下这方面的科普,让我立马就有了结构性的认识。

大师说:

智能化机器人分成两种,软体和软硬集成。

软体的相对简单,数字化模型建设完毕,进行大量数据采集,就可以上手见效,随着应用场景越多,效率越高,类似抖音头条的算法推荐;

软硬集成的机器人要慎重,除了软件数据以外,硬件的稳定特别重要,国产的硬件基本都在概念中,类似概念车。

大师还给了建设性的建议,影视科技影视科技的投资必须靠资本推动,资本才是检验商业化的试金石。

4
智能化人才的困局怎么破?

我一直还比较苦闷的是自己不是技术出身,所以对于智能化技术完全不了解,也不知道该去哪里找这样的高端技术人才,且这样的人,必须也要对我们的业务非常了解才行,对跨领域的知识沉淀要求极高。

我一度卡在了这个环节上。

人总是会对自己不专业的事情抱有天然的恐惧和依赖心理,既然我不懂,那我就去找懂的人好了,结果,找不到人,如此往复,就陷入了一个坏循环。

今天,和大师的沟通,终于解开了我的心结。

当我给他抛出我的疑问时,大师说:

“关于人才,这个领域的确不会有成熟人才,但是技术门槛不高,所以最重要的是:需要懂业务懂商业的关键人才,就是你这样的才有可能。”

“因为整个过程中,基于数据的标签化处理是智能化的难点,不过本质是从使用数据的场景的价值节点做起的,懂业务能抽象能还原就可以做的很好了。”

“你必须是新项目的第一个产品经理,就是第一个技术人员,只是不需要懂代码。”

那一刻,我的天空,星星都亮了。

我理解大师的意思是,智能化产品,不可替代的是软硬件的产品设计,模型的清晰这件事情,软件开发人员做不了。

很多时候,人心理的那个屏障,任凭怎么努力都击破不了,但往往专业人士的几句话,好像就把那个屏障推倒了。

5
智能化如何开始?

在和大师聊之前,我决定要做的智能化系统有很多个,办公系统的、客户管理系统的、财务系统的、数据系统的,还有最重要的业务流程系统的,感觉每个都很重要,不知道该从何处着手。

结果大师的几句话,就让我恍然大悟:

“你目前的办公智能化不是刚需,市场可部分替代的方案很多。业务的智能化才是突破点,某一个点放在未来都可能是很大的价值。”

的确如此啊。业务的智能化破局也是初心。

那业务的智能化如何去突破呢?

我总结大师教我的方法,最重要的一个步骤就是:

拆分所有业务流程,做到无重复无遗漏,然后做自我分析,从解决具体业务场景难点入手,看哪个环节是可以数字化集成的。

做完这项工作,会拆分出来很多环节。

接下来的推进,也要有优先级,先解决关键环节用数字化特别容易见效的。

也就是说,先做好全面规划,再分步骤实施,先找一部分关键的最痛点环节做数字化改造,从点到面,最后的目标是科技影视集成体。


啥都不说了,改天请大师吃饭,都在酒里了。

End


作者:申鹤

国士无双影视工场创始人&CEO

个人公众号“不在圈子里”

每天更新和创业、影视、体育、知识系统相关的原创文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