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份反思,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很怀念小时候,那时报纸、杂志、电视和广播是我们的灯塔,图书馆是我们的星辰大海。那时我们的记忆力好于体力,没有云存储,只有脑回路。
这是申鹤公众号第184天的第184篇原创文章
最近把更多的精力都放在了公司的整体战略层面,不急功近利,但却需要梳理明白。商业的确不是一蹴而就,商业是一路走来。
偶然看到了一个同学写的关于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转型的文字,对我最近的思考很有启发。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一度在全国所有电台中一骑绝尘,然而,在移动音频崛起的风口,传统广播媒体面临着转型升级的挑战和压力。
具体来说,原来,电台每天生产230档左右的节目,但只有不到20%可用于互联网传播。剩下的内容,有的只适合一次性收听;有的版权不清晰无法分发;有的不具备传播价值;有的虽然制作精良但不是产品……
为解决内容生产和传播的效率,北京电台正在做或计划做几件事:
1、成立事业部,重组弱势频率,做大强势频率。
计划成立几个大的事业部,把全台十个频率放入其中;强势的、赚钱的频率抛掉历史包袱,给更加灵活的内容生产和经营政策,继续做大做强;弱势的频率抱团取暖,优先转型。
2、重点打造移动客户端“听听FM”。
如果说,以得到为代表的优质音频内容平台,生产的主要是90分付费内容;以喜马拉雅为代表的海量内容平台,生产的是从0分到90分的免费+付费内容;那么,听听FM生产的主要是70分的免费内容。
移动音频市场是片蓝海,传统电台只有下海一搏才能自救,但是蓝海的水面有限。并非谁都要在这片壮阔的蓝海里做主宰沉浮的航空母舰,但听听FM愿做那才露尖尖角的小荷。体现在它愿意抛弃‘大而全’的定位,走‘小而美’的路线。
“小”体现在2018年11月改版后,听听FM将原来的800多个频率,删减到只剩下10套开路广播、15套有线调频和16套数字广播节目,并主推台内自身内容。
“美”则体现在对内容的深耕。互联网的海量内容,使用户重返“稀缺”时代,用户对内容从量的追求转向质的集中。同时,用户的媒介接触行为极度分散化,开启了“多界面”、“多进程”、“多终端”模式。随着用户付费习惯养成与消费升级,用户愿意为更高品质的内容买单。
3、内容制作流程再造。
原来,电台内容审批、音频编辑播出、网络传播和移动客户端是四套系统。目前通过一个技术平台打通了其中三个系统,很快就会实现整个内容生产分发链条的贯通。底层数据中心系统也已建立。
这三个计划,可以说:
1、事业部的做法是大船调头不怕慢,稳住旧利益;
2、打造客户端是创造新价值;
3、通过流程再造让转型不可逆,制度也就有了延续性。
这三点,给我很大的启发。
事业部的做法是大船调头不怕慢,稳住旧利益。给我的启示是,要不断继续夯实公司稳定的主营业务,不要急于迅速开拓新曲线。
寻找企业的第二曲线是必然,但是不可急于求成。第一曲线的连续性创新固然重要,但是稳定增长还是基础。所以,基于打牢的基本功和内功,可以去做复制和规模化,步子切不可一次迈得太大。
北广的内容制作流程再造,对我来说最大的收获是,通过数字化系统帮助公司跑流程势在必行。规模化的前提确实需要一套高效率的数字化系统做支撑。
而创造新价值,更多的体现在第二曲线的打磨上。创新从不是一拍脑门就有的,一定是在原有的大树里长出来的分支。
然而,尽管有收获,但还是有反思,最近的思考不是很系统,甚至会有些翻来覆去,而且工作上的注意力不够专注,所以一些启示也偏碎片。
今日份反思,希望申鹤同学能够改进,更上一层楼。
End
作者:申鹤
国士无双影视工场创始人&CEO
个人公众号“不在圈子里”
每天更新和创业、影视、体育、知识系统相关的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