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关的4大证型,你是哪种?中医教你辨证论治

关节肿胀、疼痛、晨僵...... 类风湿关节炎让无数患者痛苦不堪。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疾病,其特征是外周关节的非特异性对称性炎症,关节滑膜的慢性炎症、增生,形成血管翳,造成关节软骨、骨和关节囊的破坏。

最终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部分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

今天,我们从中医的角度去认识一下类风湿关节炎,根据中医的辨证论治看看你是哪种证型?

中医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认识

本病在中医学里可归属于“痹症”的范畴,也被称为“历节风”“顽痹”“尪痹”等。《内经》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

而《素问·热病论》指出“风雨寒热,不得虚,不能独伤人”,又指出“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从而说明外邪侵袭是疾病发生的外部条件,而正气亏虚是疾病发生发展与演化的根本因素,起初以邪实为主,久则虚实夹杂,病久入络,且易形成瘀血、痰饮等病理产物。

围绕“正虚”、“邪侵”、“痰饮瘀血”这三个方面,是引起三者的直接或间接原因,也就是痹症发生的原因。

中医对类风关的辨证分型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病的特色所在,根据疾病的病因、病机、病性和病位等方面,分证论治,综合考虑,才能更切合临床治疗。

目前,对于RA证型的分类还没有统一标准,结合历代医家的临床实践和总结,大致可分为以下4个证型:

01
风寒湿型

(1) 临床表现:四肢关节肌肉游走性疼痛,酸楚重着不定或遇寒加重,得热痛缓。

(2) 病机:由于外感风寒湿邪由表入里,阻滞经络,痹阻于关节,致关节屈伸不利;风邪“擅行而数变”,携寒邪凝滞经脉,不通则痛,可见关节游走性疼痛。

(3) 治疗:治法多以祛风散寒、除湿通络为主。常选用蠲痹汤等治疗风寒湿三者偏盛不明显者。风邪偏盛,疼痛呈游走性并伴有恶风、发热等表证时,可选用防风汤加减。

寒邪偏盛,疼痛剧烈,遇寒加重,得热痛减,可选用乌头汤加减。湿邪偏盛,肢体关节重着酸楚,肌肤麻木不仁,可选用薏苡仁汤加减。

02
风湿热型

(1) 临床表现:关节局部灼热红肿,痛不可触,得冷则舒。可有皮下结节或红斑,常伴有发热,恶风,汗出,口渴,烦躁,小便黄,大便干。

(2) 病机:外感风邪、湿热之邪,壅滞经脉,气血痹阻不通,故见关节肿痛而热,得冷则舒。湿为阴邪,重着黏滞,湿胜则肿,故有皮下结节或红斑。

(3) 治疗:治法多以清热通络,祛风除湿为主。可选用白虎加桂枝汤合宣痹汤加减。常用黄芩、黄柏、薏苡仁、滑石、茯苓等清利湿热;牡丹皮、生地等清热凉血化瘀;青风藤、路路通等祛风湿止痹痛。

03
痰瘀痹阻型

(1) 临床表现:病程长,关节肌肉肿胀刺痛,固定不移,夜间痛甚,或关节肌肤紫黯,或关节僵硬变形,屈伸不利。

(2) 病机:病程日久,痰瘀互结,痹阻经脉则关节肿胀刺痛,固定不移,夜间痛甚。痰瘀流注肌肤则见肤色晦暗,皮下硬结、瘀斑。

(3) 治疗:治法多以化痰行瘀,蠲痹通络为主。可选用双合汤加减。常用丹参、三七、当归、川芎、白芍等活血化瘀;茯苓、法半夏、陈皮、干姜、厚朴等温阳行气化痰;牛膝、鸡血藤、穿山龙、地龙等逐瘀舒筋通络。

04
肝肾亏虚、气血不足型

(1) 临床表现:病程日久,形体消瘦,腰膝酸软,或畏寒肢冷,或面色少华,唇甲淡白,神疲乏力。

(2) 病机:痹久日久迁延不愈伤阴,正虚邪恋,气血不足,肝肾亏虚,筋脉失于濡养。

(3) 治疗:治法多以滋补肝肾,益气养血,通络止痛为主。可选用独活寄生汤加减。

常用熟地黄、牛膝、杜仲、淫羊藿等滋补肝肾;当归、川芎、白芍、熟地等补益气血;独活、威灵仙、海风藤等祛风除湿通络止痛。

点个在看,一起携手战胜风湿免疫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