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骨转移 直播总结 | 肺腾讲堂
肺癌骨转移不是一个让人头痛的问题,而是到处都有可能痛的问题,本周三下午3点,肺腾讲堂围绕大家问到最多的四个问题逐一讲解:
1.出现骨转移,加个治疗骨转移的药就行?
2.骨转移用什么检查、评估?
3.溶骨性转移成骨性转移有什么区别?
4.出现骨转移就需要立即放疗?
本文总结直播中的重点内容,想要观看直播原版内容,欢迎登陆网站:
肺腾助手-健康社区网址(复制链接到浏览器打开,或点击文末左下角阅读原文)
电脑端:http://www.egfr19.com/
手机端:http://wap.egfr19.com/
罕见基因社区网址
电脑端:http://www.egfr20.com/
手机端:http://wap.egfr20.com/
先说一下出现骨转移之后会用到的药物,注意,我可没说是治疗骨转移的药物。
在一年多前的肺腾讲堂文章里我曾写过,当时还用了一张手绘的图,双膦酸盐在溶骨性转移中的作用是在病情进展时减缓骨质被侵蚀,在病情好转的时候促进骨质修复。
因此,双膦酸盐被称为“保骨针”、“护骨针”更为合理,本质上,并不是治疗骨转移灶的肿瘤的药物。
那么预防骨转移呢?这个还缺乏明确的验证。
双膦酸盐和地舒单抗,作为辅助骨转移治疗的“护骨针”,在原发骨转移中,是在既定全身治疗方案中,考虑局部类型、程度,是否使用,当然,大多数溶骨性转移都是要用的,同时还要考虑是否用上局部治疗。在继发骨转移的时候要特别注意,“护骨针”不是治疗骨转移的病灶的特效药,因此,继发骨转移的病灶是已经对原有治疗药物耐药了,绝不是仅仅加上“护骨针”就可以敷衍了事。
“护骨针”的误会消除了,我们来看看怎么发现骨转移以及做疗效评估的。
平时的治疗中,可能会用疼痛辅助判断骨转移治疗的效果,那么,骨转移病灶的评估在什么地方体现最为客观呢?
我们来看一下这样一个临床试验,Amivantamab(JNJ-372)+Lazertinib,原发EGFR敏感型突变(19缺失或者21的L858R错义)初治患者都可以报名,试验入组条件里有一个明确的要“有可评估病灶”。
什么样的骨转移灶是可评估病灶呢?是在MRI或CT上,尺寸大于1cm的病灶。骨扫描的病灶无法测量尺寸。
总结一下骨转移病灶筛查与评估。
骨扫描是在骨质破坏之后局部有骨质修复(动态过程中,修复速度比被侵蚀速度快)的时候,造影剂才会与创面结合,那么已经有骨质破坏的情况下,绝大多数都已经有疼痛了,因此骨扫描不能早于症状帮助发现骨转移,术后例行复查中不是必要选择骨扫描,做,也就一年一次足够。
溶骨性转移和成骨性转移,我们尽可能用大家都能理解的方式描述出来。
肉取代了骨头和骨头长多了的区别。
溶骨性骨转移绝大多数都需使用“护骨针”,(单纯的)成骨性则绝大多数不需要。
在局部治疗方面,二者也有区别,溶骨性如果受损程度比较严重,尤其是承重骨,往往需要在全身治疗中加入局部治疗,而成骨性则绝大部分没有什么特别的局部治疗。
说道局部治疗,骨转移都有哪些局部治疗呢?
原发骨转移和继发骨转移,在选择放疗上是有区别的,如果对于骨转移的程度判断让肿瘤方面的主管医生难以把控,可以到骨科获取建议。
很多病友跟我问到的骨转移应该用什么药治疗最有效,其实,没有精准的局部检测(基因、免疫表达等),也不存在对骨转移的特效药。
广泛适用性的药物里,大家还容易出现一些误解,抗血管药在关键时候的有效率不低,但是有针对的靶向药则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