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这三件事,让你不再活得纠结,过得轻松自在
每个人都想生活过得轻松自在,但生活的烦恼层出不穷,按下了葫芦起来瓢,解决了一个问题又出现另一个,让人有些应接不暇,力不从心。这是大多数人生活里的常态。
生活不易,人生实苦。
每个人都想着能够掌控生活,在生活中占据主动。但往往被生活推着走,被动地生活,疲于奔波。
做好这三件事,让你不再活得纠结,过得轻松自在。
1
学会给自己的欲望“松绑”,给人生做减法。
人生在世,每个人都会有欲望缠身的时候。
就像《菜根谭》中写的那样:“人生只为欲字所累,便如马如牛,听人羁络;为鹰为犬,任物鞭笞。若果一念清明,淡然无欲。”
而在欲望漩涡中,学会给自己的欲望“松绑”,懂得给人生做减法,内心才能真正得到安宁,才能轻松走出漩涡。
欲望太强,总渴望得到更多,拿回更多,只会适得其反,活得更累。
很多时候,人的不快乐并非来源于欲望得不到满足,而是欲望太多,让人身心俱疲。如果想要更好的生活,就要学会做减法。
很多人总以为,拥有的越多,就会越幸福,于是什么都想要。
你慢慢就会明白,外在的虚名浮利并不能给你带来真正的快乐,反而可能会让你失去更多生命中重要的东西。
正如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中,一对靠打鱼为生的老夫妻,在海边贫困但安稳地生活了三十三年,但平静的生活却被一只金鱼被打破。
渔夫在一次下海时,打捞到一只会魔法的金鱼,金鱼为了让渔夫放它重回大海,许诺可以满足他的所有愿望。
从轻松获得一个新木盆开始,渔夫家老太婆的“欲望之门”就此打开:原来的泥棚变成了金碧辉煌的宫殿;她也由原本贫穷落魄的老妪,成为了高高在上的女皇。
然而,贪心的妇人并未知足,当她再次提出要做海上的女霸王,让金鱼亲自去侍候她时,金鱼一怒之下收回所有赠予,他们又重新回到了曾经的贫穷境地。
俄国作家克雷洛夫说:“贪心的人想把什么都弄到手,结果什么都失掉了。”
生活中,不少人不知不觉间活成了这个样子:有钱时,总希望钱财再多些;有房子时总渴望房子再大些;有了汽车时总想着开豪车.……
很多人,总是在不停地给自己、给他人做加法,总渴望拥有更美好的东西,却又在一路追寻的过程中,丧失原本拥有的幸福感,取而代之的是疲累的身体、被压垮的灵魂、对生活的无力感甚至绝望。
要得太多,想无限拥有现在,还想无限储备将来,就会无比烦恼,活得很累。
曾看过一个故事。
国王告诉一个农夫,他跑过的土地都归他。
农夫不停地跑,最后累倒了。
掩埋尸骨的地方,就是他得到的,不过是方寸之地,却再也见不到了。
要得太多,只会活得太累。
累了,就什么都留不住了。
有个人去沙漠寻宝,宝藏还没有找到,水却已经喝完了,他只好躺在地上等死。
这时佛出现了,给了他足够能走出沙漠的水。
在走出沙漠的路上,他惊喜地遇到了宝藏。
于是,他贪婪地把珠宝装满身上所有的口袋,还背了一袋子,沉甸甸的。
可这时,他却没多少水了。
他带着宝物往回走,由于体力不支,他不得不扔掉一些金银珠宝。
他一边走一遍扔,后来不得不把身上所有的宝物都扔掉了,却依旧渴死在马上就能走出沙漠的路上。
这就是贪心的代价,不仅让他一无所有,还是失去了宝贵的生命。
想要过得轻松,就要学会给人生做减法。
给人生做减法,意味着给欲望“松绑”,学会抛却眼前过多的贪念。
那些我们眼中的成功人士,恰恰都在做减法。
1845年,美国学者梭罗跑到瓦尔登湖边上,搭建了一个小木屋,独居了2年2个月。
他说:“我愿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尽生活的骨髓,过得扎实、简单,把一切不属于生活的内容剔除得干净利落,把生活逼到绝处,用最基本的形式,简单,简单,再简单。”
乔布斯一生都信仰“少即是多”。他将极简意识在家居生活中发挥到极致,家居物品少得出奇。
扎克伯格,Facebook创始人,全球最年轻的亿万富翁,却是“极简主义”的忠实拥护者。他上班时身上经常穿着灰色上衣搭牛仔裤。
一个人懂得为自己的人生做减法,舍弃一些物质上的追求,抛弃一些心中的欲望,不为名利所累,最终会让自己的人生走得轻松又自在,越走越远。
当一个人懂得为自己的人生做减法时,就会在人生道路上越走越远。
2
学会拒绝,敢于说“不”。
每个人都有说不的权利,要学会说不,并在自己无力完成的时候快速拒绝。
学会拒绝,才是一个人真正成熟的表现。
朋友洪流是大家眼中的老好人。
每次吃饭总是抢着买单,也不忘照顾朋友的感受,对于朋友的请求,更是几乎有求必应。
有时候即便自己不太愿意,也不知道怎么拒绝。
甚至有一次,朋友找他借钱,他当时手头正紧,又不好意思拒绝,居然自己去贷款来借给这位朋友。
让他失望的是,这位朋友之后却好像忘了这事,对还钱的事只字不提。
而他呢,每次想开口要求还钱,却感觉自己像是做错了什么一样难以启齿。
像洪流这样的人,在生活中比比皆是。
他们活得小心翼翼,害怕拒绝别人,非常在意别人的评价和看法。
他们觉得拒绝会伤了对方的心。或者害怕这次拒绝了对方,下次他们需要帮忙的时候,对方不会帮他们。这会使他们失去潜在的机会或者人脉。甚至,他们可能根本就不知道怎样说“不”。
与人交流,都要先想好久措辞,生怕让人误会。
面对别人的请求,一旦拒绝,就会觉得自己对不起别人。
你以为是他们心肠太好,但其实只是他们底线太低。
为了满足别人的要求和期待,他们活得失去了自己,活得太累。
电视剧《三十而已》中的钟晓芹,也是一个这样的人。
办公室的咖啡机坏了,她去修;同事要打印文件,她去拿。
她这么乐于助人,有求必应,又得到什么了呢?
难缠的客户,同事们留给她去交涉;大楼停电了,爬楼梯送快递的苦差,也是她的。
说到底,她的随意、善良,大家都已习以为常,所以她的感受,也就无需关注。
一个不知道拒绝的人,你的所有接受都是廉价的。
拒绝与否,从来就该是你说了算。
学会拒绝,才不会让无谓的人和事,耽误了人生。
人生,需要有敢于说“不”的勇气。
那些舍得让你为难的人,本身就没有太过在意你的感受。
你再善良,身上也要带点锋芒,否则只会成为别人口中的“冤大头”。
不愿意做的事情,从一开始就要干脆、果断拒绝。
干脆的拒绝,不是傲慢,而是最好的尊重。
干脆地拒绝别人,不仅可以保护自己选择的自由,也是尊重双方的时间成本。
朋友陈义曾和我说起一件事。
他的一个朋友,找他帮儿子联系去中学的实习机会。
看完简历后,陈义直接拒绝了。他对朋友说,如果自己还在中学就职,帮他联系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他现在已经离职了,如果要帮忙,就必须通过人情联系里面的朋友。
而问题在于,他朋友的儿子学历低、专业也不对口,如果他硬着头皮推荐,会让中学的朋友很为难。
而且,即使最后真的帮忙了,也不一定有用,说不定中学的朋友还会认为他看人水平太低。
听完这些话,那个求助的朋友随即表示了理解。
如果能帮别人,就应该帮,但是如果很为难,就不要勉强,要在第一时间告诉对方你帮不了忙,这样他们会赶快想别的办法。
很多人明明知道自己帮不了对方的忙,但是不好意思拒绝,反而希望通过拖延的方式,让对方自己领会。其实这是一种害人害己的方式。
对方找你帮忙,没有得到你明确的否定或肯定,就会抱有希望,觉得可以再争取。
这便耽误了他去想其它办法,很可能最后就因为你的拖延,影响了事情的结果。
拒绝或许很难,但不拒绝,会难很久。
勉强自己去做不情愿的事情,只会反复折磨你,让你苦不堪言。
如果第一次没有拒绝了的事情,第二次则更不容易拒绝;如果第二次还是想拒绝的事情,最好在第一次就坚决拒绝。
拒绝别人,不可不忍。如果你要拒绝,就不要再让人心存奢望,因为一次是拒绝,十次也是拒绝。
只要理由正当,欣然允诺和坦率拒绝,都是没有任何理由被指责的。
学会拒绝,才能活得不纠结,活得不累。
3
远离无效的社交,深交为数不多的知心朋友。
不难发现,身边总会出现一聚到一起就攀比,互相利用的社交圈子。酒桌上的攀比谄媚,嬉皮笑脸,酒桌下的留名片、加联系方式。
有些人甚至傻傻地以为吃顿饭,说几句话,就算是拥有一个有价值的“人脉”了。殊不知,那些奔着互相利用而结成的社交圈,易结,也易散。
并且人如果长期身处这种圈子下,不仅浪费时间,更甚的是往往会迷失自我。
我有一个朋友,性格开朗,交友广泛,经常参加各种活动。
我很不解,问他花费那么多时间,参加这样的活动真的有意义吗?
他不以为然地一笑:“这叫积累人脉,朋友多了,走到哪里都不怕”。
但就在前几天,交友甚广的他,找我诉苦,倾诉内心的烦恼。
原来,他看中了一套房子,准备下手,但首付还差五万元。于是,他想到了那些参加各种活动认识的朋友。
但是,打了二天电话,也没有凑齐五万元。那些朋友中,不是推脱手中没钱,就是说家中也需要用钱,这让他大失所望。
这让我有些诧异,“人脉”这种东西,真的不靠谱。
人脉的关键,在于个人实力,而不是认识了多少人。
借五万元钱多吗?并不算多。但他却屡屡受挫,足以见得他的社交是多么的“无效”。
如果他把花在社交上的时间和金钱,用来提升自己,可能面对这样的窘境,也会更加游刃有余的处理。
“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的理论,已经不适用这个时代。
在《你手机里的常用联系人有几个》的社会实验短片中,实验者的通讯录里有上千人的好友,但是当导演要求他们删掉点头之交、点赞之交后,竟只剩下两三人。
也就是说,相识1000人,真正重要的,却只有2至3人。
原来,有时我们整日里忙前忙后“应酬”的,都是一些无关紧要之人。
当人与人之间的结交,只为利益,而不为真心,这样的社交是没有意义的。
哲学家赛涅卡曾说:“一个仅仅因为有用而被人结为朋友的人,也只有在当其有用之时才有人来结交他。“
当你的能力,资源,地位配不上你的社交野心,你所做的不过是无效的社交。
放弃那些想走捷径的念头,拨开那些虚幻的社交假象,提升自我,深交为数不多的真心知心的朋友。
种下梧桐树,才有凤凰来。抱人大腿,不如锤炼自己大脑,看人脸色,不如提升自己成色。
朋友并不在多,而在真心和交心;朋友也不必求锦上添花,若能雪中送炭才好。
三毛也说道:“朋友这种关系,最美在于锦上添花;最贵在雪中送炭。“
不必为了合群,勉强自己去走进不属于你的圈子;也不必为了讨好他人,勉强自己去参加不必要的应酬。
不把时间浪费在没有意义的社交上,才能不断成长。
作为一名创作型歌手,李健希望尽可能减少无效社交,用来节约自己的时间。
不管是谁想找他,都只能打电话过来。
那么,这样的李健真的没朋友吗?
相反,他和很多大咖都是挚友。
每到兴起之时,照样把酒言欢。
他只是不愿意让无效的社交,耽误自己的时间罢了。
维护无效的人际关系,只会消耗你的时间和精力。
当高晓松陷入人生难关时,找朴树借钱。
向来不爱说话的朴树,只回了俩字:“账号!”
没过多久,高晓松便收到了15万元的转账。
朋友并非越多越好,三千泛泛之交,不如一二知己。
与其花心思在无效的社交上,不如相交几个知交故友。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