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处事观

庄子的处世观

作者:台大中文系 徐富昌

(一)庄子所处的时代背景

 我们可以判定,庄子大概是个生活在战国中期的人;战国,顾名思义,我们当然知道那是个大乱之世,是个充满战争的时代,很多人的家园都因而摧毁殆尽,无一丝残留;深处在那样的乱世,很多有志之士当然会力图振作,致力于提出改革方案,好达成济世救民的目的;所以战国也是个百家争鸣的时代;庄子在这么乱的世代,当然不可能冷眼旁观了,而因庄子重视自然再加上受老子影响(注三),他所提出的见解,自然就不同于那时社会上的主流儒墨二家了。

(二)庄子无出世思想

由上述我们可知庄子是生当战国之际,约与孟子同时,就像孟子般,他也有自己的一套处在乱世的理想论点,只是不同于孟子的是:庄子是个脚踏实地的哲学家,对万物一律平等看待,没有特别的厌恶与爱憎;淮南子主术训云:「偏爱群生,不爱人类,不可谓仁。」这实在是句最切中道家理论重心的话;另外庄子在人间世篇亦託孔子之言曰:

「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义也。子之爱亲命也,不可解于心,臣之事君义也,无适而非君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世间有两个足以为戒的大法:一个是『命』(自然的),一个是『义』(人为的)。子女爱父母,这是人的天性,无法解释的;臣子事君主,这是不得不然的,无论任何国家都不会没有君主,这是没办法逃避得了的。」

这句话说的多么明白,又多么富有责任感啊!庄子不但在这里说了这些具体的话,他所抱持的理论也说,他认为人也是物的一种,无法离道而存,而道则是充盈在天地宇宙之间,并非出于天地宇宙之外的

智者处世

(三)大聪明与小聪明

有大聪明的人,胸怀旷达,表面上无所作为;只有一点小聪明的人,却喜欢观风色,见利忘义,无孔不入。

有一点小聪明的人,谈大道理,则气焰嚣张,压迫得别人受不了,说具体事则啰哩啰唆、喋喋不休。

他们在睡觉时老是在作梦,因为白天老在打人家的主意,晚上便神经错乱;醒来的时候,由于精神疲劳,形体就像散了一样。

他们沈醉于种种损人利己的行径,并自以为是,他们无望恢复天然性情。

--庄子《齐物论》语译(注四)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这句话说的便是这种道理;俗话说的好,「半瓶水响叮噹」,全满的水瓶不会响,这也就是说,真正有大智慧的人是虚怀若谷的,他们不会去特意表现出他们厉害的一面,他们的智慧在平时是看不出来的,等到到了需要的时候,他们的才干就会一一地显现出来,发挥到了极至;他们在平时就像是不起眼的小人物,可是当该担负起责任或是事态紧急时,他们便会像超人或是巨人般出面解决,在遇到困难时,他们也会想出合适的方法,来帮人解决一切的难题,他们不会临阵退缩,更不会虎头蛇尾或是举棋不定;可是只有小聪明的人就不一样了,他们在平常时都急着出风头,他们巴不得每个人都认识他们每个人都知道他们有多厉害,他们不喜欢讨论一些太寻常的道理,他们喜欢唱高调,喜欢讨论一些艰涩的道理来显示他们的博学多闻、见多识广、比别人聪明

;可是一旦到了紧急危难的时候,他们退却的比别人还快,他们想出来的解决之法,也不能解决他们所面对的困境;而庄子一书里推崇的是那具有大聪明大智慧的人,因为大聪明的人必会顺乎自然的情势,内心虚静,排除慾念与是非成见,无为中便有人生更有作为的积极成效;庄子是推崇一切都顺其自然的

(四)与恶人相处

一个人即使道德纯厚、行为诚实,也未必可投合他人的口味;名声好、声誉巨大,与他人没有矛盾,也不一定可以沟通别人的思想感情。

强行把仁义道德一套道理在恶人面前说长道短,这样做无异于藉别人的罪过来标榜自己的美德,这就叫做害人。害人之人,反过来就会被人害。(聪明之人不能不了解这世故人情。)

一切蛊惑人心、闪烁其辞的做法,都是圣人要设法排除的;圣人绝不轻率地把事情託付给庸人,这就是明察与知人。

--庄子《人间世》《齐物论》语译(注五)

世上的道理不能混杂,一混杂了便会乱头绪,乱了头绪便容易引起忧患,等到忧患到了,想自救都只怕来不及;所以说,古人在为人处事上总是先省察自己然后再考虑别人,假如考察自己的功夫尚未到家,他们是没有那闲工夫去顾及其他人的所为的;再说,人们早该明白道德为什么会扭曲,智慧又为何会锋芒毕露、充满杀机;

道德的失落扭曲是为了要和别人争名声,而智慧的滥用则是为了要争取胜利,因而道德就这样被拿来当旗帜挥舞,智慧便成为争斗的工具了;再者,一个道德高尚的人言行是朴实的,而这样的人,未必能投合他人的意趣;一个名声好的人,与人没有利害冲突的人,也未必能和别人沟通他的思想和理念;所以说在与恶人相处时,你明知人家残暴凶恶却大谈仁义道德,这不是藉别人的过失与罪恶来彰显自己的美德吗?这对自己是卖弄、炫耀,对那人是害人、糟蹋人啊!更何况那恶人又不见得听得进去旁人的规劝,而且恶人并不会认为自己残暴,言行举止自有自己的一番道理,他飞扬跋扈又喜怒无常,旁人天天拿小恩小惠去感染他也无济于事,更不用说是你天天拿道德仁义去开导他,那更是会适得其反的;事实上,只要是心神能虚静就会生出智慧的光辉,种种吉祥就会产生,如果心神躁动的话,人虽已经坐着,那心却会像野马一样在乱跑了;只要让感官像内传达讯息排除种种杂念,灵感、智慧便会产生出来,而后一切环境皆可驾驭,更何况是一个恶人呢!而且这样让感官向内传达讯息、排除种种杂念的功夫,才是庄子所推崇的呀!

(五)深处险境,如何自保

凡相交,邻近的人一定要靠信用来维持关係;远方的朋友,就需靠书信言语,来传达衷情善意。

要是双方高兴,就一定有许多好上加好的话;要是双方发脾气了,就一定有许多坏上加坏的话。

传话的人若是加进了荒诞的话,说话的双方便渐渐起疑心。一起疑心。那传话的人就要遭殃了。

传达符合常情的话,不要传达过头话,这样,也许可以保全自己。

--庄子《人间世》语译(注六)

「烦恼总因强出头」这句说的不错;任何事情都是一样的,如果你事事要求都过于严苛琐细,别人受不了了,就会使坏主意来对付你,而你就因而陷己身于危险之地却不自知;常言道:不要改变上级的命令,不要勉强去求成功。说话处事超出了限度,就意味着加油添醋。改变命令、勉强取胜,就会给行动带来危险,要知道一件好事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在于长期的努力,可是一件坏事要是出现了,即使是后悔也来不及了;顺着事情的自然规律,让心境悠游自适,一切都在不得不做的情况下去做,不要没事找事做,让心灵始终保持虚静,这就是最佳的状态了;做事达到目的即可,不必节外生枝、画蛇添足,人我两安,这正是办事的最好方法,千万可别像螳臂挡车的那只小螳螂一样英勇的很,自认自己的力量能举鼎,而奋臂阻挡迅猛奔来的大车,死的可怜!老是夸耀自己的长处、美德、教训别人、丑化别人、自找横祸,这样的行为,其实和螳臂挡车是一样的;还是顺其自然吧,不做什么,也许什么都能成功!

(六)有用与无用

至理至道,都是不背离事物的天然性情的……(所以)长的不算有余,短的不算不足。因为这样,所以野鸭的腿虽短,但给它接长它便痛苦;仙鹤的腿虽长倘将它砍断,它必然悲哀。所以,天生长得长就不可以砍短,天生短的不可以接长。

小惑使人迷失方向,大惑使人迷失本性。

小人为利卖命,士人为名丧身,官长牺牲自己而保家,圣人则捐躯而为天下。这几种人,虽然所做的不同,名声也不同,但都在本性的基础上,向前迈进了一步。

--庄子《骈姆》语译(注七)

《庄子》《人间世》:

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山上的树木自招砍伐,油脂与炉火自相煎熬;桂树皮因为可以供人食用,所以人们砍伐它;漆树因为有流漆,可以供人利用,所以才反覆遭人刀割。世上的人只知道有用的用处,却没有人知道无用的用处。

庄子感叹:所有的这些树木都未能尽享自己的天年,中途就受刀斧砍伐,这就是有用之材的祸患啊!看来,无用对保全自己作用更大。

我们翻开报纸常会发现,一些溺水淹死的人,都是会游泳的人;人必有为,庄子讲无为,实在不可能。历史讲文明,社会讲功利,人生要创造,如何无为?有用总是人生的必要;然而,知道人必有用,又知道庄子的无用之道,到底是人生实现的一大艺术。

(七)天人合一,可成事

了解天然之乐的人,生,能应自然而行动;死,可以混同万物而变化。静处时,他能和阴虚同寂寞;行动时,他能和阳实同奔涌。

因此懂得天然之乐的人,上,没有上天的震怒,下,不会招人非议;于事,无外物牵累,于心,无鬼神的责怪。

所以说知天然之乐者,动时与天同行,静时与地同德,内心纯一安定而能统驭天下。他身无病痛,心不烦劳,于是天人合一,万物归服。

这就是以无致有,统摄万物的天然之乐。

--庄子《天道》语译(注八)

做人,要真,要自然。人人懂得这道理。能做到,能做好,却不算太多。因为,人人都说做人难,做一个真实的人更难。原因是社会充满了假;甚至有人说,不说假话,办不成大事。到底,什么是真的人?保持生来的性情,安守正常的生活,遵循大家都奉行的法则。不埋怨不足,能得多少算多少;不夸耀成就,不以成败论英雄;不强求不可能的事;真的人,事有差迟并不追悔丧气,事情顺利,也不自鸣得意。心里平静,表情自然。真的人,登高不觉胆寒,掉进深渊也不惊恐;因为他明白了做人处事归根到底是怎么回事。真的人,饮食不求甘美;他认定自己是一个平凡的人,满足基本需求,饱了就够了。真的人,精神旷达、内心平静,不以物喜、不以物忧。真的人不违背自然,而自觉奉行自然;所以他无所求,却得自然生机的最大赐予;他无所成,却成就完善的人。要做真的人,就需了解自然的作用,了解人为的作用。了解了这两种作用,便进入了认识的最高境界,便了解人生行为立身之根本法则了。

而自然的作用,与人为的作用,又归于一个大道:天人合一。人既是自然的儿女,说明天人本来合一;我们人类从自然的「一」中来,最后又回到自然的「一」中去;了解天人合一,就能同造化浑然一体,利用自然,顺应自然,作自然的伴侣;不承认天人合一,人类便形劳心拙;天人本无分别;所以真人以自然为本,也以自然为德性、为力量;按天人合一行事,做真的人,凡夫俗子,也能做事成功,做人成器的。

(八)道在实践中

假如道竟可以奉献出给他人,那人们就没有谁不把道敬献给自己的君主;假使道竟可以赠送给他人,那人们就没有那个不把他敬奉给自己的父母了;要是道竟然还可以告诉别人,那人们就无一不把道告诉自己的弟兄;如果道竟然可以转送给别人,那人们就没有一个不把道传留给自己的儿孙。

如此作法都不成,也没有别的,心中没有主宰,道就不在心中了;形体无所举动,道就不会实行。言教从内心发出,受教者不能领会,圣人就沈默了。

--庄子《天运》语译(注九)

道是什么?道是关于天的,道是关于地的,道是关于人的,道是关于宇宙中万事万物的;道是事物的内部规律,道是人们行为的方法,道是与人相交的技巧,道是揭开事物疑难的奥秘……道是这些,又远不止这些;人迹所至,道即无所不在;道,奥妙无穷;道,所在皆是;道,法力无边;道是可悟不可言的;道可以领会、顿悟、感觉,但不可以用言语形容、描绘、介绍;也就是说,道可意会,难以言传;可以神会,不可口授;想要得到道、做事合乎道,最重要的是要去做,在实践中领悟;道在实践中,到无所不在,道变化无穷;所以要做一个事业成功的人,一个大智慧的人,一个一生吉祥如意的人不能不领悟道;重点在于你自己要去做、去实践、去感受、去体悟;得道所以叫悟道;成功是个人的,每一次的成功都是唯一的,只可不断创造又一次,却不可重複这一次;但这都在道中,也都在不断地觉悟中。

结论

庄子的这套处世哲学,乍看之下,虽嫌消极,但待细细咀嚼之后,会发现其实它对处在当世的社会的人们,帮助甚大;春秋战国那样的乱世,动则得咎,说错一句话、做错一件事,小命便岌岌可危,生命没有丝毫的保障,庄子的这套处世哲学,让人能在乱世安身立命、历险为夷;身在乱世,精神上缺乏寄託,庄子的哲学教人与造物者同游,不搬弄是非而与世俗相处的很好;庄子的思想可抚慰那时的人心,甚至也可慰藉我们现代人的饥渴心灵;您不知发现了没?庄子的处世哲学也适用于现代社会呢!

注:本文经删该 Niuniuyumami

(0)

相关推荐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最根本的道理,本身无形无象,非要语言文字才能说得清楚.但语言文字并不是道理本身.许多人研究道之类的哲学问题,往往在语言文字 ...

  • 中医人,也是修道之人

    中医人,也是修道之人.修道,就要知道何为"真人",真人的境界如何,如何趋向于真人的境界- 学习中医,就一定要知道"真人".何谓"真人"?一般 ...

  • 一位高级干部的自述:我的为人处事观

    声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除未经确认,都会注明作者和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 来源:鸡鸣书屋.    作者:张传禄 怎样为人,怎样处事,是人生的重要课题.我在60余年的人生路上,积累 ...

  • 和谐处事观

    博览群书,滋养灵魂, 气韵深藏,隐去锋芒. 清零心态,心平气和, 沉潜蓄势,低调生活. 心胸宽广,不以人争, 以退为进,涵养胸襟. 处变不乱,以静养心, 善于反省,谦虚进步. 正心诚意,光明磊落, 心 ...

  • 一位领导的为人处事观

    我在60余年的人生路上,积累了如下13点体会:简称我的为人处事观. 1.奉诚恳之道.对上级尊重,但不盲从:对同级同舟共济,不嫉妒:对部属关心爱护,一视同仁,一碗水端平. 2.别埋怨位置不好.在哪都能干 ...

  • 女孩纸の处事观

    女孩纸の处事观

  • 练庄子与教庄子的为难之处

    原创JT叔叔文库 修田哥哥资料库 昨天 各位同学,这是『以后会变成网红(?)』的JT叔叔的第一次直播,感觉非常可怕.不过,在家里录影,还是有比较轻松的地方,如果是租教室,就不能一面抽烟一面上课了. 对 ...

  • 《庄子》:让“心”修到简单之境,使“身”安于应安之处

    一. 一个好的人生过程,一定不是因为增加或者复杂才变得好,而是因为减少,一直减到简单的状态才刚好. 即便对于那些需要不断增加的事物来说,增加只是一个过程与手段,最后的目的也是为了减少. 比如说知识,我 ...

  • 庄子:人生的可悲之处,是庸人自扰的精神负累

    原创国学书舍2020-03-03 09:55:31 庄子:人生精神的枷锁,才是可悲的自作自受. 惠能禅师有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世上最糟糕的事情,就是让自己想的太多,当 ...

  • 《庄子》:以“拙”字避开世间祸患,以“闲”字居于人生巧处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一. 世人皆知有可以为用,却不知无可以为利,世人又知聪明为人生的优势,却不知糊涂才能得到更好的结果. 所以不要拿你以为的去定论这个世界,人在欲望意识的驱使下,所产生的只 ...

  • 《道德经》和《庄子》同为道家源流,圣人悟道的三大不同之处

    曾经有一段很长的时间,对于<老子>和<庄子>的先后顺序,存在着学术界的争论. 国学大家梁启超先生,认为庄子应该先于老子,在上世纪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简<道德经>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