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正在消失的10个老行当,看到这些,不禁掉下眼泪...

枣庄有一些老行当,

记录着枣庄的过去,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

这些老行当渐渐的淡出人们的视野……

磨剪子&戗菜刀

许多年前“磨剪子戗菜刀”的手艺人经常都是走街串巷的,托着长音吆喝“磨剪子嘞~戗~~菜~~刀~~~”。

一条腿往前伸,一条腿蹬着用劲,弓着腰,手里拿着剪子或者菜刀,眼睛炯炯有神的看着,生怕出一点岔子。每次把钝了的刀剪交给手艺人们,就会变得很锋利,很好用,他们真的是在实实在在做事,实实在在做人。自己买块磨刀石磨的刀,就是不如这些手艺人们磨得快!

弹棉花

弹棉花是老手艺了,最初都是一弯弹弓、一张磨盘、一个弹花棰和一条牵纱篾。

过去的枣庄,家里的被子盖久了棉花就会变硬变板,把被子拿到弹棉花的铺子里重新弹一遍,被子就会变得松软。家里有姑娘出嫁的话,母亲也会买了棉花去弹棉花的铺子去做几床新被子。现在机器代替了手工,弹棉花的职业和铺子依旧有,只是无关技艺,而老式木质弹工恐怕要在博物馆看了吧。

修鞋匠

枣庄的修鞋都有固定的摊。周围的住户鞋子开线了、开胶了、鞋底断了等等都会把鞋子拿到修鞋匠那里去修修补补。修鞋匠坐在手摇缝纫机前,周围散落着大大小小的皮钉、钳子、剪子等物。此外,还有大大小小的皮子块、皮子头等等,都是补鞋子用的材料。身边的收音机咿咿呀呀的响,时不时还跟身边的人开个小玩笑,这是大部分修鞋匠的工作状态。只是,在这个人人追求新潮的时代,修鞋,是不是正在变成一个日渐陌生的动词?

修钢笔

曾几何时,外衣口袋上要不挂上一支钢笔你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读书人”,若挂上两支钢笔那更了不得了,肯定是“墨水满肚、签字算数”的饱学之士,若挂上三支钢笔,那就更了不起了,不是“卖笔的”就是“二百五”,当然这只是民间的一句笑谈。但钢笔,在以前国人的眼里,不光是书写的工具,更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修钢笔大都立等可取,几分钟的时间,加上低廉的费用,一支被损坏的钢笔就获得了“新生”。修完后,修钢笔师傅会拿出一张纸,让顾客试试手感,也以作验收。

收长头发

“收长头发,剪长辫子~”过去总能听到这走街串巷的吆喝声。过去,越长越粗越黑的头发卖的越贵,卖了头发得来的就是自己的零花钱了。但是卖头发是一件很痛苦的事,女孩子爱美,喜欢留长头发,但是很难打理。因为要一剪子齐根剪掉,所以剪完了发型什么的就不用想了……肯定是要大哭一场的。

金银匠

以前的金银饰品多为手工打制,想要打制金银饰品的人,会把金银带到金银匠那里,当面把金银称重量、定成色,再当面为顾客打制金银饰品。金银匠是一门传统的细致的手艺活,这种手艺没有传承,只有学艺。金银匠最忌讳的就是缺分短毫,非常注重自己的技艺和名声,为人更要厚道讲诚信。

补锅

“补锅喽~~换锅底换盆底喽~~~”听到这样的吆喝,仿佛回到了从前,谁家的铁锅坏了,拿出来,补锅匠支起小火炉,拉起风箱,化上铁水,将铁锅的小洞清理,手上托着一块垫布,布上放些木屑,对着锅的小洞,从背面把溶化的铁水倒到小洞上,布棍一顶,片刻时间补好的锅就能烧菜了!后来用钢筋锅的时候都是换一个锅底,烧水壶、家里的铁盆等都能换~

老裁缝

过去,缝纫机是中国寻常百姓家普遍追求的奢侈物品。70年代的结婚四大件:手表、收音机、缝纫机和自行车。谁家要是有一台缝纫机,那应该是挺富有的了。家里的那台缝纫机,其实是老一代的缩影。“新一年,旧一年,缝缝补补又一年”。老式缝纫机的嗒嗒声也开始被现代化机器所代替,还记得原来裁件衣服、换个拉链多便宜,老裁缝都是街坊熟人,还会帮你减掉些多余的线头。

爆米花

说到爆米花,想必又能勾起无数人的美好童年回忆。在过去,爆爆米花的人一般都会早早选择了一块空地,安营扎寨——安风箱、生炉火、架爆米锅……一个土制爆米花的摊点很快搭成。“吱吱”声中,手摇风箱吹出呼呼炉火,不过一会儿,师傅就会大喊一声,“放炮啦!”小孩子就会赶紧捂住耳朵跑走,那也挡不住那声巨响,响声过后又快速的跑回来!不得不说,爆米花是真香啊!

捏面人

在过去,大街小巷经常可以看到一些捏面人的手艺人,他们通常背着个小木箱,挑着挑担,现捏现卖。各色面泥、刮子、竹签、梳子、剪刀是捏面人的基本行当,这就是老手艺人走江湖捏面人的全部家当。如今,走街串巷捏面人的挑担已经很少见到了,逢集、庙会的时候到时能见到,再就是一些民俗展示活动中还偶尔可以看到捏面人师傅的表演。

这些老行当,记录着枣庄的过去

有的已经消失了,有的正在消失

各种各样的老行当,你还记得多少呢?

记得在下面留言告诉我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