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解读京胡演奏的左手指法
一 滑 符号见京胡林博客,分上滑,下滑,回滑。张素英提出的“原位回滑”已被林宗褆归入垫指技法中。有趣的是滑指的手指运动方向高低和音效高低相反,上滑下滑的称谓林宗褆的规定是音程变化方向,低音向高音方向滑动称为上滑,和手指运动方向相反,京胡林博客有留言回复专讲此事。滑指常用于西皮,一指出现概率更高。崔学全说拉胡琴一个“5”一个“1”要是不会拉,全完。滑指是给这两个音增色的最好技巧。二黄的一指慎用。燕守平教学视频中就说一指不能回滑,但我观察青衣二黄中专家有一指回滑动作,不知看得对不对。二黄的滑音(不含高音“2”)专家都用垫指或泛指代替。从科学讲垫指和泛指代替滑指速度快,更灵活机敏,效率高。音效并没有大区别,因此是科学的。滑指技法简单,就是手指在弦上滑动,但出“味”难,难在滑指的运功方程(力、速度、距离是一个三元函数)非常复杂,用得上一句老话“只可心授,不可言传”拉好了是滑音,滑不好就是猫閙春,败坏国琴的名声。西皮中常用的“米拉”的“6”字滑音就是一个典型。请参见宋士芳“蒙君子”教学视频第二节和京胡小岛的视频,具体滑法没谈,只是说要滑出牛叫声,猫叫就难听了。我是集中泛滑抹三种技法与一指,先泛后滑再抹,总算听见牛叫了。滑音和本音平等,都是实音,一般不会盖住本音。有些滑音不滑到本音,可认为尾音为本音,这时应该在琴铺上标记新的本音,例如张派京胡西皮过门接唱时常用的“11 66”第一个低音6,是滑落在降7的位置(参见宋士芳“蒙君子”教学视频)滑音拟音特效常用于唱词中的“上、去”两声使用,发挥京胡的随腔帮衬作用,做到严丝合缝。当然过门也常用,好的滑音最能体现美味神情。
二,抹 符号是一撇一点,在文本中可用y字代替。抹指近似滑指技巧,但是比滑更高一个层次,区别在手指触弦的用力状态。或先虚后实,或先实后虚,或虚实虚都是在手指运动中完成的,难度大一点。常用于空弦回抹,抹指的落指点不在本音相邻一两个音程处(含十二律的半音程),我称它为诡异音(不稳定音)。抹是打破十二音律规则的大胆创新。把京胡的灵活,随心,拟声(模拟语言)的特殊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抹指常用于唱词的去声。随腔伴奏中不论大抹、小抹都能让你耳目一新,凸显京胡的味道。
三,泛
泛指技法是 京胡左手技法中急需抢救挖掘的一个。它的音效被上一辈人称为开花音、虎音、猴音、炸音等。随京胡丝弦换钢弦,泛指有被革命掉的趋势。老一辈京胡演奏家用泛指多,越是新生代用得越少,现在又发明了京胡协奏曲,拉京胡的再用泛指就怕被乐队指挥敲脑壳了。看宋士芳的春秋配西皮原板教学视频,前过门5个半小节,我听到至少5个虚破音(泛指音效)到学员学拉就只剩两个。后边宋先生为学员圆场说:“拉梅派拉习惯了,梅派泛音少,张派泛音多,要注意这一点”在周志强花烛夜视频中专门示范开花音时其中一个学员拉对了,另一个没有拉出来。我想能上电视录像的学员最次也应该是琴票级的,起码对基本指法应该掌握,不会泛指,说明对这一个京胡基本技法没有练习过。
幸亏有林宗褆先生把它单独提出来作为左手七法之第三位,详细讲解并广泛宣传。他给的符号是一圈一点。文本中可用星号代替。常用于三指外弦,西皮的5、1。泛指音效实际上是一个“噪音”但它和初学者运弓不稳经常出现的呲裂声不同,(当初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可能就是根据这种破咧声受启发,发明了开花音)它是撕币裂帛之声,能让听众精神为之一振。林宗褆讲泛指不出现本音即全程不按实,指法为指肉等在距离琴弦0.12毫米处,靠有一定速度的拉弓将弦送到指肉,进行虚接触,发出尖叫声。从理论上讲是一种“临界干扰,共振搅动”先生说胡琴质量不好拉不出泛音。我试过千斤靠下,或琴弦张力过大确实拉不出尖叫声。
我认为林宗褆的尖叫泛音只是泛音中的一例,应该取名标准泛音,泛音还有其他形式,即出现本音的泛音。请看崔学全的日前另了严亲命教学,开头几个5都用泛指而且都是听到5音。他的凤还巢西皮这段教学视频可称为泛指实用教学经典。开始区区十拍之中就已经多处实用泛指,那家伙,真比开场锣鼓还要振奋人心,绝对抓人,崔学全的泛音是标准的移位泛音,例如西皮5要移位到3,就是他纠正学员是强调的“不是54,是53”相对移位泛音来讲还有原位泛音,我的老师邱卫田称它为“加呲儿”崔学全教学分别对梅派和余派的泛音做了不同示范,如果深入的研究视频你会发现,这两派的区别就在拉梅派用移位泛音,拉余派用原位泛音。一个有趣现象不得不说,目前流传的网上视频中,提到泛音的除林宗褆大师作了详解外,宋士芳、崔学全、周志强都有专题教授,唯独王鹤文从未提及,他的在传视频音频资料也很少出现泛音。是否被他视为旁门左道,也未可知,这可能和他们上一辈的传承有关。这真是胡琴界有如武林中人,各大门派,身怀绝技,老死不相通也。
泛指用于常用于过门中增强气氛,突出京胡的独特味道, 泛音虽是噪音,就是好听。西洋乐器确实乐音丰富,但比不上京胡有味道,听的就是这个味。
四, 垫指:符号“个”技法为本音手指浮触弦,垫指在上按住弦,上下两指如跷跷板形态交换力点,发出本音。音效近似上滑音。常用于二黄替代滑音。垫指应该算传统技法,现被林宗缇赋予新的名称定义,并进行科学界定和概念描述,这同样具有创造性革命性的意义。张素英讲的原位回滑就是垫指技法。
垫指分相邻指垫和隔指垫,和装饰音也称依音的本质区别在于垫指出一个音。为什么出一个音就可以赋予单独技法的光荣待遇呢?这要从中国语言发音规律说起,普通话,(含湖广韵)都是拼音,京胡为唱服务,包腔裹字是它的基本任务,不同音阶拼出一个音来就是它的本事,于是发明了垫指当然顺理成章。也就是京胡有这能力,这就是味道。
在这里顺便插入新的技巧“粘指”技法。粘指是垫指的对称动作,或称反垫指。垫指是低音垫高音,出上滑音效果,粘指是高音垫低音出下滑音效果,指法中的跷跷板原理相同。粘指的精髓也是出一个音。不能和依音混淆。视频教学的例子在王鹤文文昭关慢板开头过门和姚利教授西皮小开门中。王指出有个53要拉出一个声音,虽然没提到粘指技法,可是学员拉了三遍才掌握。如果先前看了这篇杂谈,包他一次通关。
五打 打音指法无须赘述。分同步打和拖后打,打弦速率依唱腔而定。二黄中常用。注意3和7的打音应该打在半音程上即4和1 才好听。其他打音也都应打在音阶上。有一种说法打音只有3579没有两打4打之说,这其实是数手指还是数声音的区别。打两下出5个音如外空弦打两下成23232,出音和出指的关系是2n+1(n=1,2,3.....)耳朵听见的只能是奇数。所以我这里只区别打音出现的时机。不按乒乓球规则分单双打也。
六, 击 击指是林宗缇的首创。之前有弹指传统技法,弹指是横向拨弦,击是竖向击弦,抬指更高,力度更大,因此效果更强烈。符号“丁”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将弹指归入击指成为击指一特例。不想过分突出音效时就用弹指代替。还有一种传统指法“沾”也叫前依音,也应归入击指中。林宗褆给的符号是十字下不出头。它的力度比“弹”更弱。沾和粘不同,前者出两个音,后者出一个音。“沾”是使用频率最高的指法,恰当地说它是个习惯动作,是拉京胡人的手指条件反射。
七, 闪 闪指是林宗缇的独门秘笈。要说申请专利的话,闪指够格。闪指是手指快速在弦上闪动按实。符号是个断腿的“个”我建议林大师改一改符号,取闪字门下两笔为“人”要不然在谱上看不清楚,很难分清垫和闪的符号有何区别。符号统一也是发展京胡技术的重要因素。
八,虚 手指按弦“先虚后实”符号圆圈一半涂黑。其实虚指才是京胡指法的本质属性。也就是它的特殊性。京胡弦硬,且没有设立指板,京胡这玩意儿想当初全靠手指虚实按弦出色了。否则谁听噪音京胡呀,和昆曲一样,还是用笛子伴奏吧。设想京胡之初还没有众多左手指法发明时,虚指就是最古老最原始的技法,至今也是常用指法,甚至是许多指法的基础。京胡演奏技巧的演变一定是由虚指开始,从而发展到现在二十多种指法。我在这里大胆假设,全靠胡友小心求证了。
九,其它指法 揉弦、装饰音、保留指,对初学者来说同样是重要的京胡技法,甚至是基本大法。其中保留指就是许多指法的基础,尤其对于泛指、垫指、揉弦等都要用保留指辅助才能完成,还不用说不用保留指就无法使用快弓。装饰音又称依音是弦乐器通用指法。京胡揉弦指法比较特殊,分摇指、压指、滑指三种方法,最近林宗褆又展示了他的摇压揉弦指法。大师的每一个创新都是我们研究学习模仿的课题和对象。现在在京胡艺术网上周志强讲解了董音指法,进一步丰富了京胡指法的研究内容。
科学的发展全靠有人不断的创新。而研究科学的途径无非是两个:分析和综合。我们试着分析京胡技法到目前总共有多少指法被定义:“滑”分上滑、下滑、回滑3种,“抹” 上抹下抹、2种,“泛” 标准泛指、移位泛指,原位泛指3种,“垫” 一指垫、隔指垫2种,“粘”1种,“打” 同步打、拖后打2种,“击” 直击、弹击、沾击3种,“闪” 1种,“虚”一种“董音儿”一种 “揉弦” 摇 指揉、压指揉、滑揉、摇压揉弦4种,“装饰音”单双装饰音、多装饰音起码3种,加上保留指,细分起来共统计出27种不同指法,(可惜距离72还差不少,革命尚未成功,国人还需努力)
其实还有两个常用指法一个叫“替指”本来按人体工学规律应该用小指时改用名指,例如老旦游六殿“儿本是”前过门6 5656 2依次用二三指替换三四指,起加强力度作用。而京胡独特的西皮把位是十全十美的替指指法。还有一个叫“代音 ”用里弦同音程代替外弦,用以改变味道。
研究指法时机械地凑数其实是不必要的,分析总结出如此多的胡琴指法,目的只有一个,对照自己的手法,看看有多少还没有掌握,在拉琴中不断丰富自己的手音儿。有诗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剩下的就是增加练琴的“遍数”了。
分析完了该轮到综合法了。我试着综合一下,事先说明:敝人试水不深,“遍数”不够,又喜欢纸上弹琴,不过是有感而发,欢迎批评指正。
大部分指法可综合为两大类,一类为颗粒性指法,另一类为曲线性指法。颗粒性是描绘音乐旋律中音符的独立感,形象描述可用“大珠小珠落玉盘”这句经典诗句。曲线性是指音符间的平滑过渡,给人婉转悠扬的乐感。不同乐器具有不同特性。弹拨乐器属于颗粒性乐器,弦乐属于曲线性乐器,管乐居中,钢琴由于有强大共鸣结构和科学的演奏技巧形成两者兼得的全能化乐器,称为乐器之王。作为弦乐的京胡本来属曲线性乐器,由于前辈创造了许多表现颗粒性乐感的指法,极大丰富了京胡的表现力,与钢琴有一拼。
京胡体现颗粒性的指法有 打、击、闪、垫、泛、装饰音。配合专为颗粒性创造的右手弓法“抖弓”“顿弓”和音头弓法、短弓弓法。体现曲线性指法有滑、抹、垫、揉。加上长弓弓法。形成一套完整的特殊技术体系,造就京胡独特音乐效果,真所谓“能短能长,能柔能刚,变化齐一,不至故常”
京剧古称皮黄戏,融合两种不同地方剧种,作为伴奏乐器在演奏二黄和西皮时必须使用不同的手法。二黄伴奏就应该强调表现颗粒性,多用颗粒性指法,例如多用打指包括沾、击等,少用滑抹,该滑的地方多用垫指代替。相对而言西皮要多用曲线性指法,少用打指,否则显得“不干净”初学者的毛病在于西皮二黄一个手法。拉西皮滑不到位,抹不出味,滥用打音造成声音不干净。拉二黄则滥用滑抹,音头不突出,击打垫粘装饰音还没有形成习惯性动作,声音发软。学胡琴如同习字,永字八法虽好掌握,但这八法要用得恰到好处,才能写出好字来。
初学京胡应该先学左右手技法,再拉段子,如同中国书法教学传统教学方法,习字与识字并不同步,学生习字先从人口刀手开始。想起我的小学一年级,第一节课学三个字“一开学,开学了”那时候是繁体字。开学两字就有将近30笔画,当时也不知是那个脑残教育家制定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完全抛弃了传统教育好的东西,让我幼小的心灵蒙上阴影,自小讨厌语文,毁掉了一个文学天才。就是现在仍然不尊重古代书法教学方法,脑残还是脑残,你看看现在大学生写的字,还不如古代私塾童子。我也管不了这麽多,还是说京胡,学京胡先学技法,后拉段子,学段子先先学二黄后拉西皮。原理就是首先掌握京胡的颗粒感,颗粒性是京胡这门功课的灵魂。反过来学容易把胡琴拉滑油了。没有力度没有精气神,缺少京胡的独特味道,更谈不上美,即便有板有眼,充其量是个小官派。外行也能听出来。
我用胡琴和你说话——网上搜索“胡琴”常蹦出这句话。会说话的胡琴除了大雷拉琴就该属京胡了。王鹤文说拉胡琴就是唱,我说唱戏就是吹,用气息吹声带,留下唱词给胡琴。会说话的胡琴是京胡的最高境界。要胡琴唱戏离不开手音儿,好手音儿离不开指法,指法离不开弓法,拉好京胡其实是一个系统工程。百日箫,千日笙,拉不死的是胡琴。拉好琴难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