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石流霞映碧湖 孙 跃
如果说孤山是雅文化的代表,吴山是俗文化的代表,那么宝石山就因与保俶塔组成了西湖风景区的一个显著标志,成为杭州知名度很高的山。
宝石山位于西湖北里湖北岸,山高约200米,山体属火成岩中的流纹岩和凝灰岩,因含氧化铁而呈赭红色,在日光映照下,如流霞缤纷,熠熠闪光,因此取名宝石山。西湖新十景评选时,被命名为“宝石流霞”。
宝石山上多奇峰怪石,故原有巨石山之称。山上有一卵形巨石,搁置山巅,初名落星石。后因吴越国王钱鏐按星象之说,认为此石与二十八星宿之角亢相对,而角亢对应于人寿,故又称寿星石。南宋诗人周文璞写有“子规欲归归不得,啼向钱王寿星石”的诗句。山顶北面临空挺立一巨石,称看松台,上刻宋代孙克宏题“屯霞”二字。古人陈奋永写有《屯霞石》诗:
明霞晴散绮,飞影欲堕水。
秋来巾子峰,遥映霜叶紫。
巨岩壁间有巨足印,据说是钱王射潮发威形成的“蹬开岭”。从此处攀登上狮子峰,可见白堤玉带,湖若明镜。如画风景,令人心旷神怡。
宝石山东巅高耸秀丽挺拔的保俶塔,成为西湖风景轮廓线显著的标志。保俶塔也称应天塔、宝石塔、宝所塔,五代吴越国宰相吴延爽为保佑国王钱弘俶被召去京开封平安归来而建。塔初建时为九级,名应天塔,又称保俶塔。后坍。宋咸平年间僧永保募集再建,改七级。元明清三代曾六次修缮。现存八面七级实心砖塔为1933年修复,高45米。因此塔体态窈窕,故有“雷峰如老衲,保俶如美女”之说。
自古以来,有许多诗词描写保俶塔。元代钱惟善作有《保俶塔》,从中可体会其风采:
金刹天开画,铁檐风语铃。
野云秋共白,江树晚逾青。
凿屋岩藏雨,黏崖石坠星。
下看湖上客,歌吹正沉冥。
明代王瀛也写有《保俶塔》诗:
千年形胜试来登,雄镇名山几废兴。
一柱擎天依斗柄,七层飞桷斗觚棱。
声传下界惊风铎,影落西湖见夜灯。
更上丹梯最高处,隔江烟树宋诸陵。
宝石山保俶塔左边岩石上,有清代浙江总督李卫主持建设的来凤亭。据说宝石山远看象凤凰头上的冠毛,因此取名来凤亭。“宝石凤亭”曾是清代“西湖十八景”之一。清代厉鹗有诗写此亭:
雕亭高耸缓跻攀,一一峰峦佛髻鬟。
更坐落星岩上石,犹言吴越旧封山。
从此往西之路都是蜿蜒曲折、起伏跌宕的台级,行约三十多米,就是巾帻峰。此峰因形似巾帻而名。宋代林逋有诗云:巾子峰头乌桕木,微霜未落叶子红。从不同角度观望,此山峰体现出不同的形态。从断桥白堤上望,形如古人巾帻;从孤山东麓看,又似一头狮子,故又叫狮子峰;从西泠桥看,则象一只向天蛤蟆,所以也称蛤蟆峰。此石是宝石山最高点,巍然兀立,又名凤翔石。
宝石山麓有大石,相传是秦始皇南巡时系缆绳处。明代张舆曾题诗说:“葛仙岭西大石头,祖龙东来曾系舟。”对此传说也有人提出质疑,清代诗人许承祖就有诗云:“分明梵境传虚幻,浪说秦皇旧缆船。”
后来石头上凿出了佛像,这里也出现了大佛寺。大佛寺位于宝石山下,系后周显德三年(956年)钱氏所建,曾琢有二石佛。宋宣和六年(1124年),妙行寺僧思净,就石镌大佛半身,遂名大石佛院。明永乐年间重建,改额“大佛禅寺”。寺中有沁雪泉,有联题泉云:
沁雪贮寒泉,一片清虚,照彻大千世界
开山成宝相,十分圆满,想见丈六金身
楹联“石开黄叶径,湖展白鸥天”概括了此地景色。
释慧山撰的楹联,表达了僧人的愿望:
衍竺典三乘,只雾纳云囊,七座静玄参妙缔
对湖光一笑,愿荷香桂子,众生永享太平年
大佛寺右原有十三间楼,建于晋天福七年,贮三寸佛一尊。郭祥正有《十三间楼》诗:
高楼插湖脚,绀碧十三间。
待月客无寐,看山僧自闲。
从陈渊写的诗中,我们可以了解当时十三间楼的景色:
昔年曾到十三楼,一色西湖十顷秋。
寒碧轩中最宜暑,只缘修竹近清流。
宝石山西面有葛岭,岭高160多米。清代陈时有诗写葛岭:
葛岭居湖上,处处生绿苔。
此间岭头树,曾见葛翁来。
一卷抱朴子,更上初阳台。
葛岭山门有陈尚礼题的楹联,非常实用:“初阳台由此上达,抱朴庐亦可旁通”。
从葛岭山麓赭黄色穹门入口,拾级经流丹阁,至山腰有四角方亭等数亭,一路古柏葱郁,清泉低吟,岩上有“人间福地”、“不亚蓬瀛”等题刻。亭中均有楹联可读,增人游兴和情趣。让我们来读一副翁绶琪撰书的楹联:
神仙事业三生诀
襟带江湖一望中
“日似丹光出高岭,鹤因梅树住前山”。这是阮元描写葛岭景色的楹联。王家治撰的楹联蕴含了山中的人文和自然景观:
点缀名山,有勾漏丹砂著色
登临绝顶,看扶桑旭日来朝
杨学洛题的楹联则说出了葛岭的特色:
蓝桥咫尺神仙路
丹诀流传道士家
在葛岭半山腰有抱朴道院,亦称葛仙庵抱朴庐,相传为晋代著名炼丹家葛洪设炉炼丹修炼之所,因而得名。葛洪(284—364),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江苏句容人。他幼时父母双亡,家道贫困,以砍柴所得买纸抄书,刻苦攻读,十年如一日,终成为知识渊博的道学家。葛洪晚年来杭,在宝石山坞建抱朴庐,并在山上挖井,筑台炼丹。“葛洪化学为世祖,抱朴丹书传道家”。葛洪是我国古代炼丹史上一位承前启后的大家,是道教丹鼎派最重要的倡导人之一,开创了中医药中矿石入药的先河,对隋唐炼丹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抱朴道院始建于唐代,元代毁于兵火,明清至今多次重修重建。现杭州道教协会设在此。旧时葛岭抱朴院与黄龙、玉皇合称西湖三大道院,现为全国二十四处重点道教活动场所之一。抱朴,是道教教义,意为保守本真,不为物欲所诱惑,不为世事困扰。葛洪自号抱朴子,著有《抱朴子》七十卷。
现在的抱朴道院,四周黄色围墙,瓦盖如鳞,起伏若一条黄色游龙,翘首山间,护住内厅殿阁。门前道教护法神悬立梁下,殿内正中供奉葛洪祖师像。两旁是纯阳祖师和朱大天君像。这里也有许多楹联,反映的自然有许多道教文化,如集道德经句的楹联: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太极原从无极起
三元总自一元分
三生宿慧全真性
一路清阴到上头
南宋时,葛岭曾是宋高宗的御花园,名叫集芳园。后来宋理宗把这里赐给了贾似道,成为奸臣贾似道的住宅。贾似道在此建有半闲堂、养乐园,他不理朝政,日夜与姬妾斗蟋蟀,或在湖上饮酒作乐。当时有人讽刺说:“朝中无宰相,湖上有平章。”这里有来惇裕撰、高邕之书的楹联,说了两宋旧事:
孤山对邀林处士
半闲坐论贾平章
葛岭山顶有初阳台,是一座用石块砌造的亭台,相传为葛洪炼丹所置。清《西湖志》记载:“十月之朔,海日初出,炯然可观。”故有“葛岭朝暾”之称,为清“钱塘十景”之一。早晨,站在山顶望东海,红日初升之时,微露一痕,瞬息间霞光万道,半天俱红,湖水似锦,观之令人欢呼振奋。在明代高得旸写的《葛岭朝暾》中,我们能够感受到这一情景:
一道长虹接海门,扶桑影动浴朝暾。
铜盘迥立仙人掌,金柱中撑玉女盆。
出水赤乌衔火跃,随潮白马扶雷奔。
负暄亦有矶头老,欲效微芹献至尊。
亭台中巨碑上“初阳台”三字,系诸乐三题。此处有联与景相配:
晓日初升,荡开山色湖光,试登绝顶
仙人何处,剩有石台丹井,来结闲缘
从清代诗人吴锡麟极具感染力的“初阳台观日出”词中,我们可以从另一角度感受到其壮观的景象:
台古山空,蓦起唱天鸡,烟散蒙蒙。光生远岫,影入长空,扶桑万里霜红。早一轮端正,和海色飞坐天东。隔前林,听鸦声才动,樵语旋通。 苍茫俯看尘世,正梦绕行云,晓睡都浓。露洗凉衣,风欲欹帽,何人画我支筇?尽染成秋意,休更数冷淡江枫。荡心胸,现群峰璀璨,金碧芙蓉。
葛岭虎头岩西面旧有凤林寺,原名定业院,唐元和二年(807年)由杭州刺史裴常棣所建。明宣德年间由僧人如月重建,明宣宗敕名凤林寺。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寺被太平军所毁,仅存大殿和铸于明天启年间的大钟。凤林寺钟声以湖上各寺钟声中最为宏亮而出名。有楹联为证:
明月倒涵鱼港棹
晓霜背听凤林钟
读寺中楹联,可感受寺中僧人“秋月春花、晨钟暮鼓”的别样生活:
法镜现慈云,观秋月春花,尽是三空妙谛
智灯悬宝座,听晨钟暮鼓,无非一点禅机
彭雪芹题的楹联则给寺庙增添了几分禅意:
百八杵钟声,撞醒痴梦
五千言慧典,参破禅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