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淮北小吃

  淮北小吃主要有:淮北卤狗肉、烧饼夹手撕狗肉、老城辣汤、老城羊肉汤、老城油茶、临涣培乳肉、百善硬面大卷、双堆面鱼、南坪响肚、水煎包、韭菜盒、面皮、煎凉粉、娃娃鱼、烤烧饼、水烙馍、鏊子烙馍、芝麻干馍、凉汤面、凉面、烫面、炒面、地锅粥、面筋苋菜汤、馓子茶、鸡蛋茶、捞虾饼、油炸知了猴(蚂蚱蚕蛹等昆虫)等。

卤狗肉、烧饼夹手撕狗肉

  淮北别称相城,为汉封国沛国的国都,居民爱吃狗肉,后来沛县狗肉有名气,其实是占了沛县这个地名的光,实际上沛县汉属沛国,两地都是一种做法。几十种香料和肉汁调成卤,卤汁鲜浓,一般鲜。

卤狗肉

杀狗肉要卤烧较长时间,卤好后肉色绛红,香气扑鼻,稍带咸味。售卖时不用刀切,用手撕之,最好夹于烤烧饼之中同食,即成当地又一著名小吃“烧饼夹手撕狗肉”。

老城辣汤

老城辣汤

  老城辣汤是濉溪老城特色小吃之一。它源于清代中叶,大兴于民国初年,之后花样不断翻新。根据所用底汤和主料的不同,叫法也不尽相同,常见的有面筋汤、鸡丝汤、鳝鱼丝汤和混合汤等。辣汤一定要加适量的白胡椒,辣汤特点是:辣、鲜、香。面筋汤的做法是把洗好的面筋在温水中醒透,让原来海绵状的面筋表面变得光滑柔软,然后掐成一小块张开下锅,同时用筷子顺时针搅动,这时面筋就会被甩成片状,如鸡蛋絮,但比鸡蛋絮略厚一些。辣汤面筋制作也是有一定的方法的:将面粉放入盆内,用清水约1公斤调成软面团,用手蘸上水把面团揉上劲;饧几分钟,再揉上劲,然后兑入清水轻轻压揉,至面水呈稠状时换上清水再洗。如此反复几次,直到将面团中的粉汁全部洗出,再将面筋用手拢在一起取出,浸泡在清水盆内。洗面筋剩下的面水勾兑到汤中,这样的勾兑连面筋、鸡丝、鳝鱼丝都不会沉淀。在汤中加上些许香油和醋,味道更独特。

老城啥汤

  老城啥汤是濉溪老城特色小吃之一。相传乾隆在下江南时,路过此地,感到肚子饿了,恰好路边有一家老太太煮鸡汤,乾隆就坐在路边喝了一碗,感到很香,汤里还有麦仁,于是,乾隆就问老太太:“这是啥汤?”,老太太年龄大,耳朵也背,没听清楚,就重复了一句:“啥汤?”乾隆就误认为这汤的名字就叫“啥汤”。后来这个名字就叫开了。 啥汤是一种以鸡蛋为主料的辣汤。啥汤用母鸡和圆骨,加上装有十几种配料的料包煮汤。煮的时候,汤里放有麦仁、大葱、生姜、鸡丝、胡椒面等,将打碎的鸡蛋放入碗中,用筷子将鸡蛋搅匀,然后用煮沸的原汤冲出一大碗浮着鸡蛋花的啥汤来。有的还在汤上放几片香菜或是薄荷叶,淋几滴香油。至于汤上的点缀,可多可少,形式多样,内容不拘。“啥汤”的特点是:鲜、香、烫。

老城羊肉汤(泡烙馍)

  濉溪老城的羊肉汤久负盛名,本地人喜食羊肉,历史久远。大锅久煮羊肉羊骨,盛好汤后,加上卤好的羊肉片或炖好的羊肉块,再配以香菜,汤色雪白为佳,冬天或爱吃辣的食客,则可以加少许辣椒油。汤中也可以放些粉丝、白菜、烙馍,则成“羊汤泡烙馍”。味道鲜美,感觉甚佳,比西安羊肉泡馍有过之而无不及,只濉溪太小,远没有西安有名而已。不过,多少还是有点遗憾,一般店家早上不做,食客中午才能喝到。

老城油茶

  老城油茶是濉溪老城特色小吃之一。在街头的饮食摊子上,摆把大壶,外用棉布包着用作保温,壶内盛着做好的油茶。老城油茶的原料为过油豆皮、花生米、猪骨髓油、面筋、黑白芝麻、大小元茴、丁香、花椒等。锅内放入大小元茴、丁香、花椒等原料,用微火烧开,过细箩;再将过油豆皮、花生米等徐徐溜入开水锅中搅拌,用旺火烧至要冒烟时,倒入猪骨髓油、面筋在锅内搅拌均匀;将黑白芝麻放入锅中拌匀,最后烧开挂面粉,搅成稠糊,匀而没有疙瘩,再加入酱油、盐面、胡椒粉、味精,微火边烧边搅。完全要用搅功,搅得颜色发黄,油茶发稠,表面有裂纹痕迹才止。食用时,加醋、酱油、香油。其口感滑腻油润,略感糊口,酸辣鲜香。

淮临涣培乳肉

  与培包瓜、培腐乳齐名,濉溪临涣培乳肉同样以它的色泽鲜艳、形态饱满、入口肥而不腻、乳香浓郁,令人有食之不舍之感而远近驰名。培乳肉工艺考究,必须由当地著名的酱菜培腐乳的汤汁为辅料,制作时须选用上好的五花肉,加工成大块方形,然后放入锅中加水煮沸,去掉油腻。捞出后冷却,再切成均匀的肉片,淋入培乳汁(其培乳汁的好坏决定了培乳肉的色泽和风味),加入作料调匀,放入碗中或盘中,再上锅中蒸若干时间,进一步去掉油腻,并将味道浸入肉中。蒸好后从锅中拿出冷藏,待食用时再上锅蒸15分钟后便可食用。

临涣培乳肉

临涣羊肉汤

濉溪临涣羊肉是当地著名的传统食品。早在明清时期,临涣人就以杀羊、开羊肉馆、吃羊肉而闻名远乡近邻。到了民国年间,临涣人的羊肉生意日益兴隆。现在,在临涣镇子上布满了大大小小的饭馆、酒楼,羊肉食品成了每一家饭馆、酒楼的招牌菜。临涣人还把羊肉馆开到了濉溪、淮北等城市中。传统名吃“临涣羊肉汤”是当地人们钟爱的特色小吃。新出锅的羊肉汤色白似奶,水脂交融,用水、放肉、添火、配料都十分讲究,羊肉汤最关键的是作料和火候的掌握和应用。作料多了则药味冲鼻,少了则腥膻不净;火小了则水是水、油是油,水在下油在上界线分明,不能达到水乳交融,一色到底。另外火的急慢也大有章法可循,火太急不但熬不出味,反而丢失了营养成份。恰到好处的羊肉汤,质地纯净,口感鲜而不膻,香而不腻。

临涣烧饼

濉溪临涣烧饼是一种没有淡旺季之分、大众化的传统食品。关于临涣烧饼的来历,还有一个美好的传说。一个温柔善良的村姑,嫁入铚城集市上的一户手艺人家。按照当时的封建礼俗,女子是不能上桌用餐的,所以村姑常常是一日三餐只能吃些剩饭残羹。丈夫也是个厚道人,十分疼爱自己的妻子,看着妻子每天吃些剩饭残羹,心中十分不忍。后来,丈夫在用餐时趁父亲不注意,偷偷把大馍放在袖口中,带给妻子吃。待丈夫把大馍交给妻子时,大馍已是又冷又硬了,两人一起点燃一堆火,把切成片的馒头在火上面烤热。慢慢地村姑发现,加上一些佐料后,烤热的馒头会更好吃。为了家庭生计,村姑便和丈夫在街头支起一个炉子,卖起了“烧饼”,街上的人品尝了这种烧饼,人人拍手叫好,夫妻俩的生意也红火起来。“烧饼”不仅是一种名吃,它还见证了当时社会的封建习俗及夫恩妻贤的一种美德。临涣烧饼历经演变,不断创新,放宽了原材料选择范围,具有浓郁的地方风味。有以脆香见长的“油酥烧饼”,有以柔润见长的“马蹄烧饼”,有以叠层见长的“千层烧饼”,有以块大见长的“薄层烧饼”。淮海战役中,临涣人民也曾以临涣烧饼为礼品,慰问赶赴前线作战的英雄将士们。临涣烧饼至少有四大亮点:一是表层芝麻足,饼面上几乎找不出缝隙来;二是葱花香,烧烤出的葱花香味儿很浓;三是饼皮酥,每咬一口都会往下掉饼屑;四是饼瓤柔。烧饼的主要原料是面粉、猪油、芝麻、葱花等。面和好后揪成小剂,揉成椭圆形,粘上葱花、芝麻,然后入炉烤熟。

百善硬面大卷

  濉溪百善硬面大卷以形状美观看见舒心,麦香筋道吃起来掉渣,方圆百里闻名遐迩。过往的客商路人,常品尝硬面大卷以饱口福。百善硬面大卷不同于一般的大卷。首先是它的“硬”;用手按不出凹坑,攥在拳中不变形,像砖头块似的。再者是“大”:正宗的大卷一般长7厘米,宽3厘米,高15厘米,一个足有四两多。其次是它的形状:上方为桥拱圆弧形,下边为四方形。如今在百善镇只有谢家独家经营。百善硬面大卷已濒于失传的边缘。

丁家壮馍

  濉溪丁家壮馍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其制作工艺非常细致,首先要选用精细面粉,加水和,再用一根长近一米茶杯口粗的压面棍反复压制后,撒上少许芝麻,在平底锅上用文火慢慢炕热,做成的壮馍直径有40公分,厚三公分,浑圆坚硬,厚如手掌,正面焦黄,背面雪白,外酥里香,食之有筋头。壮馍很硬,要慢慢嚼,越嚼越能品出小麦的面香。

双堆面鱼

  濉溪双堆面鱼是民间的传统主食之一。双堆面鱼做法很简单,用碗盛上面粉,加上一定的水,放盐适量,捣成糊状,将水烧开后,用筷子将捣成糊状的面糊一筷一筷地拨入正在烧的开水之中,面糊进入开水后凝固,形状像大大小小的河鱼,故称“面鱼”。面鱼入锅煮熟后,再加上适量的调料即可食用。如果捣面糊时,加上一两个鸡蛋,面鱼吃起来会更松软。双堆面鱼可荤可素,而面鱼的荤素一般都以配料和佐料来调节。素者,配料施以青菜、菠菜之类的蔬菜,用油也以小磨麻油为主。荤者,配料可用各类肉丁肉丝,用油则以动物油为主,加以少量的香油搭配。煮面鱼的汤也有讲究,现在大多用猪骨、牛骨、羊架子等炖煮的高汤。

南坪响肚

  濉溪南坪响肚是用新鲜猪肚烹制而成,是南坪镇的一道特色名菜。在濉溪南坪镇,无论是红白喜忧还是朋友聚会的宴席上必有响肚,它具有味道鲜美、清香宜人、清脆爽口的特点,在口中嚼时,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故称“响肚”。响肚的制作方法也很简单,但煮时的火候应根据作料细致掌握。需购买新鲜猪肚,用盐和醋水反复搓洗,切成条状,在开水锅煮熟加作料,用小食盆或大瓷碗将汤、肚一起盛出来,用小勺舀着吃。如今,在宿州、淮北、蚌埠等城市都有南坪响肚。

南坪狗肉

在濉溪南坪,狗肉是宴席必备的凉菜,最地道的吃法就是在狗肉上面撒些花椒,不但吃不到麻味,而且更能突出狗肉被誉为“香肉”的特点。刚煮出锅的热狗肉,味道更为鲜美。

南坪杠子馍

濉溪南坪杠子馍是长溜溜的圆柱状,外形酷似杠子,馍的名称也就由此而来。南坪杠子馍选料严格认真,所用的面粉必须达到细、干、白、筋、香的标准。南坪杠子馍有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在和面、赶制和蒸笼等方面都十分讲究,恰当的温度调适,保证面发得透,发到火候。南坪杠子馍发面的方法为传统的酵母发酵法,功夫主要在和面上。发好的面团比较松软,然后要用杠子千百次地碾压,不停地洒上面粉,面团也就越来越硬,做出来的馍十分筋道,一般采用木柴加地锅进行笼蒸。

烙馍

  烙馍是淮北地区的一种普通面食,在农村较为常见。烙馍是用未发酵的面粉和成柔软的面团,用擀面杖擀成厚度约0.1厘米,直径约30厘米左右的圆形。在一块圆形有三条腿、中间稍微突起的铁板上烙熟的,当地人管这种铁板叫做“鏊子 ”。烙馍吃起来柔韧、筋软、有嚼头。 小孩子有时候会拿它卷些白砂糖吃。当地也有卷馓子吃的习惯,里面脆,外面软。还可以卷各种蔬菜、肉、干煎小鱼等。后来又发展出了干馍、水烙馍和菜盒子。水烙馍的做法差不多,只是用锅蒸熟的而已。菜盒子是用两片烙馍中间加上韭菜、鸡蛋等,重新烙熟以后再吃。

苗馒

  苗馒就是苗家制作的馒头。濉溪老城苗馒在清朝咸丰十一年即公元1861年开始经营,现在仍继续使用传统的纯手工技艺制作。苗馒主要特点是精选优质面粉,发酵适中,制作时反复轧、折、叠、揉、盘,灵活掌握火候,馒头色白如雪,个头均匀,嚼之有筋头,微甜。

锅饼

  锅饼是淮北地区一种常见的面食,尤其在农村较为常见。锅饼做法和地锅鸡中的锅饼一样,只是稍厚点,除了白面的,还有玉米面的,豆面的,杂面的,一般在炖鸡、炖猪肉的锅里贴。

面皮

  淮北是国家商品粮基地,而小麦是淮北的主要粮食作物,淮北出产的面粉量大质优。用麦胚精华部分加水经过压汁和蒸制,成为半透明的含水很薄很薄的面皮饼,具体做法较复杂。然后切成一指宽的条,与辣椒油、蒜泥、调料汁、面筋块、绿豆芽、黄瓜丝、香菜等一同食用。

面皮

凉汤面

  先烧汤,晾凉。然后面条煮熟,过冷水。吃的时候,放入凉汤中,再加蒜泥、醋、辣油、黄瓜丝、香菜等,极具酸辣味,夏天吃,开胃可口。

“娃娃鱼”

娃娃鱼

这里所说的“娃娃鱼”是用红薯粉做的一种形状像小鱼的小吃,并不是国家保护动物大鲵(娃娃鱼)。这种小吃的做法蛮简单的,就是在锅中加水烧热,调入水的一半量的淀粉,边加热边搅拌,待烧开后将浓稠的糊状淀粉倒入有许多小洞的漏勺上,边倒边用力地挤压,使小块的淀粉掉到容器内的冷开水中。糊状的淀粉掉到热水中,很快便凝固成半透明状的“娃娃鱼”了。将冷却了的“娃娃鱼”盛入碗中,加入香油、香菜、蒜泥、榨菜以及调味汁等,一碗色香味俱佳的美味小吃便做成了。

安徽淮北小吃

丁家壮馍

丁家壮馍,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在濉溪的饮食中堪称一绝,以其“色味纯正,香脆可口”闻名遐迩。其制作工艺非常细致,首先要选用精细面粉,加水和,再用一根长近一米茶杯口粗的压面棍反复压制后,撒上少许芝麻,在平底锅上用文火慢慢炕热,做成的壮馍直径有40公分,厚三公分,浑圆坚硬,厚如手掌,正面焦黄,背面雪白,外酥里香,食之有筋头。壮馍很硬,要慢慢嚼,越嚼越能品出麦子的香。丁家壮馍是家喻户晓、人人喜爱的地方美食。据第五代传人,现年已91岁高龄的丁尊贤老师讲述,受旧时男尊女卑封建思想观念的影响,传男不传女,男人身壮有劲,由此得名壮馍。丁家壮馍的制作工艺在当地有较高的知名度,每天的壮馍销售趋势都很好,往往供不应求。

南坪杠子馍

馍是北方人的主食,淮北人都惯好吃馍。与百善硬面大卷齐名的面食就是南坪杠子馍,南坪杠子馍是长溜溜的圆柱状,外形酷似杠子,馍的名称也就由此而来。

南坪杠子馍自有其独特的制作工艺,那是其他人学也学不来的。在和面、赶制和蒸笼等方面都十分讲究,恰当的温度调适,保证面发得透,发到火候。南坪杠子馍发面的方法为传统的酵母发酵法,功夫主要在和面上。发好的面团比较松软,然后要用杠子千百次地碾压,不停地洒上面粉,面团也就越来越硬,做出来的馍十分筋道。木柴加地锅进行笼蒸。杠子馍味道纯正,软硬适口,色泽漂亮。

淮北,简称“淮”,古称相城。安徽省地级市,安徽省东北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能源城市。

淮北小吃葡萄鱼,是安徽省汉族传统名菜,淮北平原,土地肥沃,气候温和,盛产葡萄。早先用于酿酒,唐代即有“葡萄美酒夜光杯”的著名诗句。

淮北小吃油酥烧饼,是淮北特色小吃之一,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油酥烧饼色泽金黄,薄层重叠,内外焦脆,香酥可口,适合各种年龄的人食用。

淮北小吃南坪响肚,是南坪镇的一道特色名菜。在南坪镇,无论是红白喜忧还是朋友聚会的宴席上必有“响肚”。它具有味道鲜美、清香宜人、清脆爽口的特点,在口中嚼时,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响肚”也就因此而得名。

淮北小吃百善硬面大卷,是濉溪县传统小吃,有数百年历史,硬面大卷制作工艺比较复杂,以其“大、硬、形状美观、口感筋道”而远近闻名。

淮北小吃王憨子油茶,是安徽省濉溪著名的汉族小吃,滋补精品。食用时,加醋、酱油、麻油,酸辣鲜香,美味可口。其口感滑腻油润,略感糊口,且酥油香气浓郁,营养丰富,深受老人和儿童的喜爱。

淮北小吃老城辣汤,是濉溪老城特色小吃之一。它源于清代中叶,大兴于民国初年,之后花样不断翻新。根据所用底汤和主料的不同,叫法也不尽相同,常见的有面筋汤、鸡丝汤、鳝鱼丝汤和混合汤等。辣汤一定要加适量的白胡椒,辣汤特点是:辣、鲜、香。

淮北小吃丁家壮馍,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在濉溪的饮食中堪称一绝,以其“色味纯正,香脆可口”闻名遐迩。

濉溪烙馍

烙馍,是皖北的一种食品,类似煎饼又和煎饼不同。烙馍是用未发酵的面粉和成柔软的面团,用擀面杖擀成厚度约0.1厘米,直径约30厘米左右的圆形。在一块圆形中间稍微突起的铁板上烙熟的,一般管这种铁板叫做“鏊”。烙馍吃起来柔韧、筋软、有嚼头,既压饿,也有健齿作用。小孩子有时候会拿它卷些白砂糖吃,味道很可口。也有卷馓子吃的习惯,里面脆,外面软,相当美味。后来又发展出了水烙馍和菜合子。水烙馍的做法差不多,只是用锅蒸熟的而已。菜合子是用两片烙馍中间加上韭菜、鸡蛋、盐、油等,重新烙熟以后再吃。吃起来就不要别的佐餐了。

南坪响肚

南坪响肚,是南坪镇的一道特色名菜。在南坪镇,无论是红白喜忧还是朋友聚会的宴席上必有“响肚”。它具有味道鲜美、清香宜人、清脆爽口的特点,在口中嚼时,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响肚”也就因此而得名。

南坪响肚老少皆宜,营养丰富、色味俱佳,深受城乡人民喜爱。这里女人坐月子,吃得最多的就是猪肚。产妇在生完小孩后,婆家人就会从集市上买来猪肚,炖成汤喂给她喝,猪肚汤起到很好的滋补作用。如今,在宿州、淮北、蚌埠等城市都有以“南坪响肚”为招牌菜的饭店。

做法

响肚的制作方法也很简单。选用新鲜的猪肚,但煮时的火候应根据作料细致掌握。需购买新鲜猪肚,用盐和醋水反复搓洗,切成条状,在开水锅煮熟加作料,用小食盆或大瓷碗将汤、肚一起盛出来,用小勺舀着吃。

葡萄鱼

葡萄鱼,是安徽省汉族传统名菜,淮北平原,土地肥沃,气候温和,盛产葡萄。早先用于酿酒,唐代即有“葡萄美酒夜光杯”的著名诗句。肖县葡萄酒清亮透明、柔和爽口、回味绵长,具有浓郁的果香和陈酒醇香,在国内外颇负盛名。在葡萄美酒的启迪下,淮北厨师独具匠心,经过多次实践,“葡萄鱼”脱颖而出。葡萄鱼是以青鱼为原料,配酿酒的葡萄原汁,仿整串葡萄形状制成。横放在盘中,“葡萄”粒粒饱满,表皮松酥、肉质细嫩,甜酸可口,香味浓郁,乃淮北传统名馔。

做法

主要原料:
    青鱼肉350克,葡萄汁100克,青菜叶4片,鸡蛋1只,面包75克,面粉25克,葱段、姜片各10克,酱油25克,醋35克,白糖150克,生粉适量,香油少许。

制作方法:
    1. 咸面包掰成碎屑;
    2. 葱姜洗净,葱切段,姜切片;
    3. 选用长条形的鱼肉(青鱼),切成梯形,皮朝下横放砧板上,从肉面下刀,每隔1.5 厘米先用直刀刻1/3,再坡刀刻上花刀,每隔1 厘米左右横着刀剞直刀花,刀深均至鱼皮,但不要切破鱼皮,剞好花刀后放入碗内;
    4. 将鸡蛋磕入碗内,加入淀粉,用筷子搅打成蛋浆;
    5. 取出腌制入味的鱼,蘸上一层蛋浆,再撒上一层面包屑,使其粘满鱼肉及刀缝处;
    6. 锅置旺火,下香油,烧至七成热,将鱼下锅,待炸至淡黄色,鱼皮收缩,鱼肉张开成葡萄粒状时,捞起装在盘内;
    7. 将青菜叶焯水,用刀切成葡萄叶、梗之形,镶在鱼肉旁,成整枝葡萄状;
    8. 在炸鱼的同时,另取锅放在旺火上,放入白糖、白醋、精盐烧开,加葡萄汁(酿葡萄酒的原汁)用湿淀粉勾芡,放入葱段、姜片,再淋上香油10 克,浇在鱼上即成。

百善硬面大卷

百善硬面大卷,是濉溪县传统小吃,有数百年历史,硬面大卷制作工艺比较复杂,以其“大、硬、形状美观、口感筋道”而远近闻名。这种面食的起源,与百善处于古隋堤故道的历史密不可分。古镇过往客商多,美食自不可少,且为了携带、保存方便,就催生了硬面大卷。百善硬面大卷的创始人已无法考证,只知近代百善镇上制作硬面大卷的师傅们,以谢、刘二姓居多。

硬面大卷的制作工艺相当繁杂,要经过挑选面粉、泡面头、发酵、做“馍剂子”、上锅蒸制、定型等十来道工序,而且不加任何添加剂。这样制出的大卷形状美观,吃起来有筋道。正宗的百善硬面大卷,一个足有4两多,上方为桥拱圆弧形,下方为四方形,以其硬、大、型的三大特点,成为百善的特色美食,名扬数百里。但随着时代发展,如今在百善,只有少数人家在经营这一行当。

百善硬面大卷不同于一般的大卷。首先是它的“硬”;用手按不出凹坑,攥在拳中不变形,像砖头块似的。再者是“大”:正宗的大卷一般长7厘米,宽3厘米,高15厘米,一个足有四两多。其次是它的形状:上方为桥拱圆弧形,下边为四方形。仅这三个特点,非一般大卷能媲美也。

百善硬面大卷源于哪个年代,谁是创始人?据如今的耄耋老人说,从他们刚记事时的上世纪二十年代,就吃过硬面大卷,看到有人在集上卖。至于说起源何时,众说不一。有的说上百年,也有的讲几百年。虽说不确切,但它与百善是古隋堤故道、淮北的交通要道的历史是密不可分的。古镇过往客商行人多,饮食不可少,便催生了硬面大卷。据此推测,百善硬面大卷有几百年的历史也是可信的。谁是创始人已无法考证,只知近代百善集的谢、刘二姓制作硬面大卷的居多。

百善硬面大卷,几经兴盛沉浮。解放前夕,百善是淮海战役南(双堆)北(陈官庄)战场的后方医院,流动人员多,大卷销量大,每天有百余个大卷馍巴斗上市。上世纪六十年代自然灾害过后,蒸硬面大卷的也有上百户人家。0开始后,割资本主义尾巴,不让蒸硬面大卷,市面上几乎绝迹。农村改革开放初期,硬面大卷又走俏于百善街头。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致富的门路越来越多,制作大卷的人越来越少。如今在百善集只有谢法兵一家独家经营。究其原因,一些老者说,往年蒸大卷只是混口饭吃,赚个下面麸皮养家糊口。如今生活好了,经商门路广了,谁还干那又出力又不赚钱的手艺呢。看来百善硬面大卷已濒于失传的边缘。

做法

硬面大卷的制作工艺相当繁杂。往年没有磨面机,石磨推出的小麦面粉,头破面要用铜丝罗二遍,使面粉又白又细,做出的大卷才能光亮不走形。当天早上能上市的大卷,头天晚上就要开始和发面,凌晨2点就得起床开始颤面。颤面时撒一层干面,把干面颤进发面后,再撒一层干面,再继续颤。这样要反复六七遍,直至把面颤得提起来不下坠,放下来不走形为止。颤面费工费时,劳动强度大,又要把握面的干湿软硬程度,是制作硬面大卷的关键技巧。为减轻双手颤面的劳动强度,有人发明了在面案一头栓根木棒,把面放在棒下,用双手压木棒颤面的技巧。颤面工序完成后,接着要做出一排排上圆下方的“馍基子”,用锋利的菜刀快速切出个头均匀的大卷。大卷入锅几分钟后,要开锅盖查看,发现走形的要及早整形,然后烧旺火,一气呵成。

临涣培乳肉

培乳肉,是临涣镇的特色名吃,以其香浓、味纯、滋补等特点而深受人们的青睐。比起红烧肉,培乳肉吃起来肥嫩不腻,含化在嘴里回味无穷;比起精肉块,培乳肉吃起来更有软嫩感,尤其是它特有的乳香味,香气四溢,叫人垂涎欲滴。培乳肉色泽鲜艳、形态饱满。培乳肉的营养非常全面,除了蛋白质、脂肪等主要营养成分外,还含有碳水化合物、钙、磷、铁、硫胺素、核黄素和尼克酸等。

临涣当地人对培乳肉情有独钟,人人嗜好。常常是未说先馋,闻味流涎。吃培乳肉是一种无法言喻的享受。无论临涣人走到哪里,家乡的培乳肉总会在他们的脑海里、嘴唇边打转,结缘,挥之不去。凡从临涣走出去的人,在城里生活久了,吃饭的时候心里往往会有淡淡的失落,那是因为对家乡培乳肉的眷恋。也许不仅仅是味道的原故,吃培乳肉已成了一种怀旧的情绪和思乡的心情,对家乡的感念伴随着培乳肉的清香飘进心坎。

培乳肉做工细腻,工艺考究。据载,1860年(咸丰十年),临涣酱菜地名家清代潘孝武祖父潘恒广为逃避战乱,来到河南鹿邑县。为了生计,潘恒广便帮人做起了酱菜,拜当地师傅学习技艺、加工酱菜,出师后,与人合伙经营酱菜生意,并把技术传授给了儿子潘士昌。后来潘氏父子来到了临涣继续从事酱菜生意。在酱菜制作中,他们发现酱菜经过临涣浍河岸边的古泉水泡制,味道更加鲜美,其美味远远超出了其他地方。当时潘氏父子在制作酱菜过程中发现,用发酵的酱菜汁中蛆虫制作的菜,名曰肉芽菜,味道异常鲜美,后便用酱菜汁烧制肥肉,更是别具风味。经过反复研究,终于制作出培乳肉。

做法

培乳肉工艺考究,必须由当地酱菜培腐乳的汤汁为辅料,制作时须选用上好的五花肉,加工成大块方形,然后放入锅中加水煮沸,去掉油腻。捞出后冷却,再切成均匀的肉片,淋入培乳汁(其培乳汁的好坏决定了培乳肉的色泽和风味),加入作料调匀,放入碗中或盘中,再上锅中蒸若干时间,进一步去掉油腻,并将味道浸入肉中。蒸好后从锅中拿出冷藏,待食用时再上锅蒸15分钟后便可食用。

淮北油酥烧饼

油酥烧饼,是淮北特色小吃之一,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油酥烧饼色泽金黄,薄层重叠,内外焦脆,香酥可口,适合各种年龄的人食用。如果装进食品袋中,还能存放很长时间,不疲不馊,吃起来和刚出锅时一样。油酥烧饼制作工艺比较严格,面粉要经过发酵,秋冬季节,合面水应该温和一些。

王憨子油茶

王憨子油茶,是安徽省濉溪著名的汉族小吃,滋补精品。食用时,加醋、酱油、麻油,酸辣鲜香,美味可口。其口感滑腻油润,略感糊口,且酥油香气浓郁,营养丰富,深受老人和儿童的喜爱。

人们也常说“老城油茶喷喷香,既好看又好吃”。在街头的饮食摊子上,摆把大壶,外用棉布包着用作保温,壶内有做好的油茶。食用时,加醋、酱油、麻油,酸辣鲜香,美味可口。其口感滑腻油润,略感糊口,且酥油香气浓郁,营养丰富,深受老人和儿童的喜爱。

油茶除了香,还有提神、消食健胃、驱湿避瘴、驱寒治感冒等功效呢!特别是在人觉得非常累的时候,如果能喝上那么一两碗油茶,过不了多久,满身的疲惫便会在不知不觉中烟消云散了,同时迎来的便是一份难得的好心情。原料:过油豆皮、花生米、猪骨髓油、面筋、黑白芝麻、大小元茴、丁香、花椒等。

王憨子原名王新从,他精心研制的油茶在老城小吃群中独领风骚。油茶是濉溪小吃中的滋补精品,王憨子不憨,在经营中广泛听取食客的意见,认真琢磨,反复实践。每天早晨或傍晚上市,响亮的噪音回荡在石板街,引来众多客人,每到旺季前来喝油茶的顾客,走了一拨又来一拨,大都高兴而来,满意而去,众多的回头客引来了生意的红红火火。

做法

锅内放入大小元茴、丁香、花椒等原料,用微火烧开,过细箩;再将过油豆皮、花生米等放入锅中,用旺火烧至要冒烟时,倒入猪骨髓油、面筋在锅内搅拌均匀;将黑白芝麻放入锅中拌匀,最后烧开挂面粉即成油茶。

老城辣汤

老城辣汤,是濉溪老城特色小吃之一。它源于清代中叶,大兴于民国初年,之后花样不断翻新。根据所用底汤和主料的不同,叫法也不尽相同,常见的有面筋汤、鸡丝汤、鳝鱼丝汤和混合汤等。辣汤一定要加适量的白胡椒,辣汤特点是:辣、鲜、香。

相传乾隆在下江南时,路过此地,感到肚子饿了,恰好路边有一家老太太煮鸡汤,乾隆就坐在路边喝了一碗,感到很香,汤里还有麦仁,乾隆却不知这麦仁是鸡没洗干净留在鸡肚子里的。于是,乾隆就问老太太:“这是啥汤?”老太太年龄大,耳朵也背,没听清楚,就重复了一句:“啥汤?”乾隆就误认为这汤的名字就叫“啥汤”。后来这个名字就叫开了,现在在濉溪人们都叫“啥汤”,又因为汤的味道鲜辣,有的人又称之为辣汤。

做法

老城的辣汤是用母鸡和圆骨,加上装有12种配料的料包煮汤。煮的时候除了加葱和麦仁之外,加上大量的生姜,这个汤的味道就偏辣,这种辣味很鲜。把洗好的面筋在温水中醒透,让原来海绵状的面筋表面变得光滑柔软,然后掐成一小块张开下锅,同时用筷子顺时针搅动,这时面筋就会被甩成片状,如鸡蛋絮,但比鸡蛋絮略厚一些。辣汤面筋制作也是有一定的方法的:将面粉放入盆内,用清水约1公斤调成软面团,用手蘸上水把面团揉上劲;饧几分钟,再揉上劲,然后兑入清水轻轻压揉,至面水呈稠状时换上清水再洗。如此反复几次,直到将面团中的粉汁全部洗出,再将面筋用手拢在一起取出,浸泡在清水盆内。洗面筋剩下的面水勾兑到汤中,这样的勾兑连麦仁都沉淀不下去。最后,加上鳝鱼丝、盐、味精、适量的白胡椒(黑胡椒也可以,不过煮出来的汤颜色发黑)。在汤中加上些许香油,更是美味。

(0)

相关推荐

  • 【名城】长三角的这座城市因煤兴起,如今变身“生态美城”

    淮北市1960年建市,因煤而建,伴煤发展. 从"乌金城市"到"绿金淮北",从"黑灰煤城"到"生态美城",一座城市的变化是 ...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徽淮北濉溪临涣古城遗址

    濉溪临涣古城遗址位于安徽淮北濉溪县西南35公里的临涣镇周围.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濉溪临涣古城遗址呈正方形,总边长1300米,残高约7米.城址上出土许多汉代布纹.云纹瓦片.瓦当等文物.

  • 安徽淮北濉溪古城汉墓

    2016年10月1日至21日,到安徽省淮北市.宿州市.蚌埠市.滁州市.马鞍山市.芜湖市.宣城市.黄山市.池州市.安庆市.六安市.合肥市.淮南市.亳州市,十四个市旅游.前后共21天.这是在外旅游时间最长 ...

  • 原创|相山雪

    原创|相山雪 文/欢爸 时间/2020-12-30 00:18 [引言]用积极而包容的心态,学会与周围的人和解.与全世界和解,关键是与自己的和解.~ [正文]原创|相山雪 冬雪.夏花.春风.秋雨,都是 ...

  • 安徽淮北出台计划推动当地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为加大房地产市场调控力度,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安徽省淮北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做出以下计划,来促进淮北市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建设. 引进品牌房企,给市场"注入活力".加大城市 ...

  • 安徽淮北相山渠沟墓群M50发掘简报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淮北市文化旅游体育委员会 淮北市博物馆 内容提要:2016年2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淮北市渠沟墓群展开抢救性发掘,实际清理墓葬85座.其中M50为带墓道的单室砖墓,可能是一男 ...

  • 30个安徽金牌小吃,走亲戚时记得去尝尝

    过年时走亲戚,是中国传统家庭中一项必不可少的项目.从初二到初五,是中国人过年走亲戚的高峰期. 如果您有安徽的亲戚,那您有口福了!除了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安徽还有这些金牌小吃. 一起来看-- 合肥下塘烧饼 ...

  • 安徽淮北方言土语大全

    一, 时令用语 今个----今天, 明个----明天 昨个----昨天 ,茄(iáo)----前天 ,后个----后天 第天----第二天 ,早起来,一早清子----早上,早晨 清早----早上 ,赏 ...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徽淮北濉溪柳孜运河码头遗址

    离开濉溪古城汉墓,又赶到了濉溪柳孜运河码头遗址.柳孜运河码头遗址位于安徽淮北濉溪县百善镇柳孜村.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柳孜运河码头遗址距濉溪县岳集乡古城村古城汉墓东21.7公里.这里的保安告诉我 ...

  • 安徽淮北:打造有影响力的“长板”优势产业

    安徽学习平台2021-03-01订阅作者:吴量亮 "无中生有",让铝里"长"陶瓷,集铝.陶瓷两种材料优势于一身的新材料,"身轻如燕"却&qu ...

  • 安徽宿州小吃

    宿州市位于安徽省东北部,地处皖苏鲁豫四省交汇地带,襟连沿海,背倚中原,承东启西,是安徽的北大门.早在五千年前就有徐夷.淮夷等部落在这里繁衍生息.自古以来,这里便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史称这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