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元大都中轴线指向元上都”一说
谈谈“元大都中轴线指向元上都”一说
图文|王春
几年前有一位学者有这样一个说法:
北京中轴线偏离之谜的答案就在270公里外的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金莲川草原之上。这里,不仅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发家之地开平府,更是后来元朝的“夏都”。如果你有高分辨率的地图,沿着北京偏离的中轴线一直往北延伸,这条中轴线正好穿过元上都遗址旁5公里左右的位置。这5公里相对于270公里的距离,在古代测量技术的条件下,是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偏差。当年忽必烈在元上都称帝,后建元大都,实行两都巡幸制。冬天,在元大都办公,夏天在元上都办公避暑,所以元大都也被称为“冬都”,元上都被称为“夏都”。所以,以一条中轴线,将两个都城联系在一起,以体现两都统一,就不难理解了。
这种说法影响很大。我也很好奇,我就在想,元大都与元上都之间距离270公里,相距实在是太远了,使得两城不能相望,另外这之间还有高大的燕山相隔。元代人没有GPS,是如何测量的,才做到使元大都中轴线指向元上都的?这位学者没有解释。
其实元代人都不知道有这回事。
《元一统志·里至》:“大兴县,西北至上都八百里,北至大都三里”。
这条史料告诉我们,元代人认为元上都在元大都的西北,并不在元大都中轴线向北的延长线上。也就是说,元大都中轴线指向元上都,纯属巧合,并不是元代人有意为之。
另外,如何定元大都中轴线的朝向的,元代史料有记载。元代熊梦祥《析津志》记载:“世皇(元世祖)经都之初,问于刘太保秉忠,定大内方向。秉忠以丽正门外第三桥南一树为方以对。上制:可!遂封此树为“独树将军”并赐以金牌。每至元旦、万寿、元宵三节夜晚,于树身悬挂诸色花灯于上,高低照耀,远望若火龙下降。树旁诸市人数,发卖诸般米甜食、饼糕、枣面糕之属,酒肉茶汤无不精备,游人至此忘返。此景莫盛于武宗、仁宗之朝。近年枯瘁,都人复栽一小者培植其旁,随年而长”。
元代宫词也提到了独树将军:“九重深处五云排,丽正门当千步街。独树将军桥下立,诏封新赐小金牌。”
可见,元大内朝向丽正门外第三桥南一树-“独树将军”。也就是说,元大都中轴线指向南面的“独树将军”。
那么为何以“树”为向呢?在古代影壁最初被称作“树”,影壁,也就是相当于古代风水学说中的案山。
影壁最早被称作“树”,《礼记·郊特牲》中写道 :“台门而旅树”。是说台阶门前设有“树”,此“树”是作为挡门的意义而存在的,这其实就是“影壁”的代名词。后来又被改称为“屏”和“塞门”。像在《尔雅·释宫》中也写道:“门屏之间谓之宁,屏谓之树”[1]。
图1来自《古代建筑发展概况》(百度文库)
由此可分析忽必烈与刘秉忠对话时的语境,当时是在知道大内(宫城)选址在何处的前提下,才提大内中轴线指向南一树的。 那么宫城选址在何处呢?由《马可波罗游记》的记载可知,大内(宫城)是选址在青山之前[2]。青山即今景山。
由此可见,大内(宫城)的靠山(青山)与案山(独树将军)决定了大内的朝向。就是说刘秉忠依据形势派(峦头)风水学说来规划建设元大都的。《赵文昭公(秉温)行状》称:“公与太保刘公(刘秉忠)同相宅,公因图上山川形势、城郭经纬与夫祖、社、朝、市之位,经营制作之方。帝命有司稽图赴功。”这里的“相宅”、“山川形势”印证了上面所说。
由于靠山与案山不在同一子午线上,所以大内中轴线偏离子午线,这也是元大都中轴线偏离子午线的原因。
图2元大都宫城位置示意图(王春制图)
注释:
[1]浅析古建筑装饰构件中影壁的艺术价值,南方古建筑设计院。
[2]《马可波罗行纪》对青山的描述:北方距皇宫一箭之地,有一山丘,人力所筑。高百步,周围约一里。山顶平,满植树木,树叶不落,四季常青。汗(世祖)闻某地有美树,则遣人取之,连根带土拔起,植此山中,不论树之大小。树大则命象负而来,由是世界最美之树皆聚于此。君主并命人以琉璃矿石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