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强盛无匹的吐蕃王朝,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没落和灭亡的呢?
看过电视剧《天龙八部》的小伙伴们,一定会对剧中那个憨憨的吐蕃王子——宗赞王子,印象深刻。
剧情当中,吐蕃众人在西夏招亲之时的蛮横霸道,给人了一种以仗着其自家强大的国力,横行霸道的错觉。
影视剧《天龙八部》中的赞普王子
那大汉道:“吐蕃国宗赞王子有令:此关封闭十天,待过了八月中秋再开。在中秋节以前,女过男不过,僧过俗不过,老过少不过,死过活不过!这叫'四过四不过’。”段誉道:“那是甚么道理?”那大汉大声道:“道理,道理!老子的铜锤、老二的铁杵便是道理。宗赞王子的话便是道理。你是男子,既非和尚,又非老翁,若要过关,除非是个死人。”
宗赞听那宫女对段誉言辞间十分客气,相待甚是亲厚,心中醋意登生,暗想:“你是王子,我也是王子。吐蕃国比你大理强大得多。莫非是你一张小白脸占了便宜么?”当下不再等待,踏步上前,说道:“吐蕃国王子宗赞,请公主会面。”
其实,仔细推敲的话,历史上这个时期的吐蕃,别说大辽、北宋他惹不起,连西夏、大理都不一定愿意正眼看他。
北宋时期的吐蕃和周边小伙伴们
因为,北宋时期的吐蕃,已经崩溃,剩下的那些吐蕃部族、吐蕃化的部落们,说实在话,整体来看,确实挺弱的,跟以前那个声名赫赫的吐蕃王朝,根本没法相提并论。
唐末,瓜沙之地复为所隔,然其国亦自衰弱,族种分散,大者数千家,小者百十家,无复统一矣。
那么当年那个叱咤高原,倔强得连盛唐都不放在眼里的吐蕃王朝,最后到底是如何覆没的呢?
陈寅恪先生
著名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曾说过:
“吐蕃之国势自贞元时开始衰弱”,细观晚唐时期吐蕃的崩溃,里面有很多复杂的原因,但整体没有脱离封建王朝弊病的范畴之内。
上层宫斗,吐蕃赞普也是高危行业
权力的斗争向来都是无比残酷的,《二十四史》里面,每次皇权更迭之时,在那寥寥数语的文字背后,隐藏了多少不为人知的鲜血和泪水。
虽然吐蕃这个高原王朝,民风粗犷,但依然摆脱不了权力的诱惑,在当时雪域高原的权力中心——逻些城,宫斗一直在激烈地上演着。
吐蕃上层
吐蕃崛起之时,靠的就是赞普通过盟誓的方式与身边的功臣们建立效忠契约,通过契约的方式,保证功臣们自身以及后世子孙的财产利益不受王权的侵害:
只要你跟着哥好好干,以后吃香的喝辣的,子孙们不愁找不到好工作。
这跟中原王朝的免死金牌差不多,但免死金牌的效果,相信喜欢历史的小伙伴们都知道,失不失效,还不是颁发人的一句话。
因此,契约这个东西,当时双方激情澎湃地定了下来,后面怎么执行,还真不好说。
君臣之道,在于制衡,下面的小弟们势力起来了,很容易形成尾大不掉的悲剧。
在吐蕃王权上升时期,大家忙着跟着老大扩张疆域,没时间注意细节,一旦政权开始走下坡路时,内卷自然也是不可不免的。
吐蕃王朝晚期,上层贵族跟赞普之间的权力斗争趋于激烈,贵族们为了自身利益,想要抓住、控制住赞普,而赞普作为王者自然拼死也想夺回属于自己的自由。
因此,在吐蕃史当中,晚期吐蕃王朝的赞普这个职位,那可是属于相当高危的行业。
吐蕃名主赤松德赞的儿子牟尼赞普在位一个月,就被母后蔡邦妃给毒杀了;随后次子牟笛赞普准备即位,还没坐上王位,就被仇人那囊氏给干掉了。
这里面的蔡邦氏、那囊氏在当时都是吐蕃王朝内的贵族门阀,大家为了各自门阀的权益,自然使劲押注赞普的王位人选,毕竟这种拥戴功劳,会成为门阀荣华的最大保障。
但赞普只有一个,贵族门阀却有不少,因此矛盾、祸乱顿生。
壁画《朗达玛被刺图》局部图
吐蕃末代赞普达磨赞普被杀后,他的两个儿子沃松、允丹变成了奇货可居的筹码,分别被蔡邦氏、那囊氏所控制,互相不承认对方的王权,最终演变成了大分裂局面。
"此后,二王妃掌握各自所属之不同臣僚及属民,于是云丹据伍如,约松(即沃松)据约如,遂暴发'伍约之战'。
自此,吐蕃赞普的王系分裂为二,一支以允丹为首,称为拉萨王系;一支以沃松为首称为阿里王系。
随后,这场王室之争席卷了整个吐蕃王朝的统治区域,形成了广泛的分裂和混战,各个地区都因为自己支持对象的不同而发生了分裂和对峙。
上面大哥不歇停,下面小弟打群架
上面不歇停,下面的小弟们当时也很热闹,大家对于中晚唐时期藩镇割据的情况应该有所了解,简单概括就是一句话:
老大管不住小弟们,小弟们不听话,而且很欢腾,大有我的地盘我做主的想法。
吐蕃王朝晚期之时,也是这个样子。
唐宣宗大中三年春,吐蕃宰相尚恐热杀东道节度使,以秦、原、安乐等三州并石门、木硖等七关款塞,泾原节度使康季荣以闻,命太仆卿沈耽往劳焉。
尚恐热与吐蕃大相、尚婢婢等人的激战,直接拉垮了已经分裂的吐蕃王朝。
战乱
双方的鏖战,不仅使得唐朝当时坐收渔翁之利,边关将领、节帅一脸懵、满心喜地坐等功劳,也使得吐蕃境内、周遭民众,饱受战争摧残。
恐热大略鄯、廓、瓜、肃、伊、西等州,所过捕戮,积尸狼藉,麾下内怨,皆欲图之。
频繁的内战,战火和死亡,加速了吐蕃王朝的急速衰退。
王权和神权之间互殴
吐蕃王朝的宗教信仰,一直到现在依然在高原之上影响深刻,在吐蕃王朝内部,宗教一直扮演着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
最初在佛教传入吐蕃之前,苯教一直是吐蕃的护国之教,为巩固吐蕃王权、凝聚上下民众,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佛教的上升,信佛教和不信佛教的政治势力开始斗争起来,僧俗之间的斗法,最终演变成大规模的流血冲突。
当年赞普赤祖德赞对佛教信奉狂热,颁布了不少拥佛法令,其中包括七户养僧制度,以及对僧佛不敬的处罚。
恶指指僧者断其指,恶眼视僧者剜其目。
这条法令本身就很bug,你看僧人一眼,但只要僧人说你瞪我了,那这颗眼珠子可就保不住了,主观操作性很强。
因此,法令一出,事就不断,自然也就引起了民怨沸腾。
吐蕃三法王唐卡,松赞干布居中,赤松德赞和赤祖德赞分列左右
后来朝中一些反对佛法的大臣们便设计,先将信仰佛教的王子臧玛流放贝卓门,随后污蔑护佛、总理国政大臣贝吉允丹与王后交绕妃贝吉昂楚私通,冲动的赞普将二人处死之后,自己也在喝醉之后,被潜入宫内的贝达那金、交绕拉洛两人给勒死了。
其后,达磨赞普迫害佛教,遭到亲佛大臣报复,最终其本人被僧人拉隆贝吉多刺杀在大昭寺前的唐蕃会盟碑前。
来来回回你杀我,我杀你,围着这个宗教,王权和神权之间相互杀戮,每一次风波,都给王朝上下带来了影响数十年的腥风血雨,最终也搅得吐蕃王朝国运走向没落。
四面树敌,最终被拖垮
作为一个强大的军事王朝,强悍的吐蕃在武力得意的同时,也尝尽了四面树敌的苦果。
环顾吐蕃,四周基本没有什么朋友,全是被自揍过的、正在揍的、和正在揍自己的王朝。
跟其有仇的有:
大食。
作为一个自葱岭尽西海,地几半天下的西域强国,大食跟吐蕃在中亚地区,争夺激烈。
大食地图
代与吐蕃为仇,贞元中,与吐蕃为劲敌,蕃军太半西御大食。
面对吐蕃这个彪悍仔,大食跟唐朝这两个王朝来了个高级黑,双方建立了协作关系,一个在东,一个在西,相互拉扯吐蕃,让吐蕃左右为难,对谁也不敢用尽全力。
唐朝。
从初唐时期双方的军事试探,到最终后周时期双方的军事PK,再到后来安史之乱,吐蕃趁机黑掉唐朝控制的西域之地,吐蕃跟唐朝始终揪扯不清。
而大唐毕竟是个区域巨无霸,跟这种重量级的选手对决,吐蕃自然占不了太大的便宜。
回鹘。
作为漠北崛起的新秀,和唐朝走得很近的游牧政权,回鹘和吐蕃在北庭地区的争夺也是相当激烈。
南诏。
对于西南这个反骨仔,当年被唐朝一手养大,最开始的目的就是培养一个干吐蕃的打手。后来南诏跟唐朝反目,为了活命,被逼无奈朝吐蕃喊大哥,但随着南诏在中南半岛的势力扩张,吐蕃高傲的态度,使得双方的矛盾愈积愈深。
后来,南诏再次叛归唐朝,最终吐蕃在西南经营的势力,陷入崩溃,区域强权,走向了江河日下的地步。
人民起义,敲响了王朝的丧钟
封建王朝的丧钟,往往都是起义军所敲响,甭管第一波人是不是炮灰,这个指标一出现,如果接下来有按不住的态势的话,基本这个王朝基本就要GAMEOVER了。
常年的战争、内乱,使得吐蕃晚期黎民陷入了水深火热当中,今天还活着,明天不好说的日子,让徘徊在死亡边缘的人们,最终揭竿而起。
土牛年,在两位赞普23岁时,朵康地区开始出现暴动,这个暴动被称为“一鸟飞动,众鸟飞从”。朵康的反叛传到了卫藏,受此影响民众杀死了贵族努.桑杰益西的四个儿子,在约如地区,山上修渠的劳工发动起义,杀死了当地的亲王。
到了后来,连历代赞普的王陵也保不住了。
“民变开始至第九年,即火鸡年,许布达孜等四个家族商议瓜分赞普王室的陵墓,并将其中大部分陵墓掘毁。”
吐蕃王朝晚期,在不停踩雷的节奏上,逐渐走向衰亡。当初它像迷一样,崛起于雪域之巅,最终它又像风一样,飘散在历史的烟云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