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孩子内向而焦虑?你真的想错了

“我们家孩子怕生,见到人就往我身后钻,小时候就这么内向,可怎么办?”

很多家长有这种类似的焦虑,孩子太内向,不爱跟小朋友玩,不合群……

因此想了很多办法,劝说鼓励、带孩子去更多的社交场合,但好像并没有改善。

事实上,这并不是孩子的错,而是我们陷入了一个思维陷阱。

我们基于社会经验,假定了外向是成功人士的特点,所以也希望孩子能够变得更加外向。

事实上并非如此,不仅对公司CEO的统计显示,有大量内向者正占据领导地位,像罗斯福、扎克伯格,明星艾玛·沃特森、易烊千玺也都被评估为内向型人格。

01

内向=自卑?

大众对于内外向和自卑的概念过度概括化。

内外向,准确的说是内-外倾人格类型。

区别内-外倾人格类型的关键点是一个人的兴趣和关注点。

一个人的兴趣和关注点指向外部客体就是外倾人格(extroversion)。

而一个人的兴趣和关注点指向主体时,就是内倾人格(introversion)。

内-外倾人格理论的提出者卡尔·荣格,在儿时就是腼腆、敏感的,也正是因为他身上的特质,让他更注重内心,在心理学领域颇有建树。

自卑(inferiority feeling)是对社会评论的恐惧。比如拿孩子和别人家孩子比较,孩子会低估自己而产生自卑感。

这不是由于内向引起的,而是家长或者社会对孩子的不接纳引起的情绪。

所以内倾人格并不一定会自卑,而外倾人格也不一定不自卑。

02

内倾=需要改变 ?

人格不是你想改,想改就能改。

人格的稳定性决定了一个人的一生中人格并不会有太大的改变。

当然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人的成长和环境的变化人格也在变化着。

比如有的孩子内向自卑,而有的孩子内向坚定;有的孩子内向孤僻,而有的孩子内向也有自己的小圈子。

我们在开篇提到的,很多家长因为孩子的性格焦虑,而家长会担心它是个问题,原因在于集体主义文化盛行的环境中,我们默认外倾性才受社会欢迎。

在集体主义社会中的父母更注重培养孩子的“集体自我”,也就是服从群体规范,服从社会权威。

正如我们常说的在学校要听老师话、在家要听家长话。

孩子会因为符合群体目标的行为模式而被赞赏。而在个人主义的文化中,父母更重视培养孩子的“个人自我”,孩子会因为独立、自知之明、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潜能的行为而得到奖励。

我们认为的外倾性受欢迎不过是文化背景下的谬误。

教育是儿童社会化,而我们要做的不是照葫芦画瓢,所以如果你的孩子是一束花,为什么要让他生长成草呢?

03

面对内倾人格的孩子 我们该怎么办

放下焦虑,接纳孩子本来的样子。

家长的焦虑感会传染给孩子,而强行要求改变更容易给孩子带来困惑和自我否定。

“你别怕、别害羞。”听上去像鼓励的话,但在孩子耳朵里这是在指责他们,并不会起到积极作用。

让他们感觉到自己的行为是可以被理解和接纳的,才能有更多的勇气去尝试。

在家长担心的社交方面,要更关心孩子交友的质量,而不是数量。

学习社交技巧,或者换一种方式帮助他们。

比如带孩子去社交场合时,可以早一点到,让孩子熟悉环境,不要因为晚到而让孩子感觉“人家都玩得很好了”,这样他们更会觉得紧张和不安。

最后,我想说,内-外倾人格只是人格类型理论的一个维度,而孩子是鲜活的。

探索孩子更多的可能性是家长和孩子共同努力的方向。

帮助他们内观,了解自己,给他们更多的关注和鼓励。

希望每个人都能活的更像自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