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春宏老师聊中医(第3期):各种特殊出汗

2018.06.19 星期二  作者:肖春宏

各种特殊出汗

1,自汗,病因是气虚或阳虚,症状是人在清醒的情况下出汗,活动出汗尤甚。为什么呢?阳气虚导致卫气虚,卫气虚则控制汗孔关闭的能力减弱而出汗。活动消耗阳气,使阳气更虚了,导致卫气也更虚了,控制汗孔关闭能力进一步减弱,出汗增多。阳气虚再继续发展,最终就是亡阳证,导致卫气失去控制汗孔关闭能力,出现大汗淋漓症状。

2,盗汗,病因主要是阴虚生内热,症状是人睡着了出汗,醒了则汗止。为什么呢?因为卫气日行于阳(体表),夜行于阴(体内)。当晚上人睡着了的时候,卫气离开体表进入体内,体表阳气空虚汗孔开,而体内阳气增加了,一个是本身阴虚生的内热,内热属阳气。另一个是从体表进入体内的卫气,卫气也属阳,两阳加在一起蒸化津液,就偷偷出汗了。等到人醒了的时候,卫气离开体内进入体表,体内阳气减少,蒸化津液无力,而体表阳气充实汗孔关闭,不出汗了。

3,绝汗,也叫脱汗。病因是阴阳离绝,症状是突然大汗不止。注意啊!绝汗有个前提,是在危重病情况下,突然出现大汗不止,这叫绝汗。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出来的冷汗淋漓如水,怎么知道汗是冷的?用手摸皮肤冰凉,当然汗也是冷的。汗为什么冷呢?因为是亡阳证,阳虚则寒嘛。另一种是出来的热汗粘手如油,怎么知道汗是热的?用手摸皮肤很热,当然汗也是热的了。汗为什么热呢?因为是亡阴证,阴虚则热嘛!

4,黄汗,病因是湿热交蒸,症状是出汗浸湿衣服后,衣服干了变黄,尤其是白色衣服很明显,色如柏汁,而皮肤、眼晴、小便都不黄,黄汗也不是黄疸病。黄汗依然是热蒸化津液外出变成汗,出汗机制依然还是“阳加于阴,谓之汗”,只不过多了个特殊性“黄”罢了。

5,战汗,病因是邪气伏藏于内,症状是先恶寒战栗而后出汗。注意啊!战汗有个前提,是在病势深重情况下,出现先怕冷打寒战,然后出汗,这叫战汗。为什么这样呢?因为病情深重,邪气伏藏于内,要聚集全身阳气到体内与伏藏的邪气斗争,体表的阳气到体内去了,人表现为怕冷。可是阳气力量还不够,横纹肌收缩释放阳气到体内,人表现为打寒战,阳气如何将邪气从体内驱除呢?通过出汗将邪气排出体外,即“阳加于阴,谓之汗”,因此怕冷打寒战之后出汗。邪气是否出去了?这要观察出汗后的情况,如果神志清醒,发烧退了,脉不洪了,证明邪气出正气愈。如果依然发烧,神志不清醒,脉滑数,证明邪气没有被赶出去,可是阳气和津液都消耗完了,邪盛正衰,是病情恶化的表现。

6,头汗

只有头上出汗,古人叫做“但头汗出”。勃子以上出汗,勃子以下不出汗,古人叫做“齐颈而还”。病因比较多,最常见的是湿热向上蒸腾,即“阳加于阴,谓之汗”,病位在上焦或中焦。头汗最重的是亡阳,头上冒冷汗如珠不止,用附子救都有点慢,要用火中精——硫磺。我仅用过一次,体会到了硫磺的美誉“火中精”。

危急险情过后,用四逆汤,再之后用人参汤,随病情好转用药一步步往下降级。

没有气虚不会出现阳虚,没有阳虚不会出现亡阳,这是病情一步步升降。治疗时反过来,一步步降级。

理论对临床没有指导作用,与临床不符,那不叫理论,而叫谬论。叫理论就有用,不怕精辟,理论越精越好的!

经方群讲课:

阴虚盗汗为什么人睡着了出汗,人醒了就不出汗了?清·吴仪络在《成方切用·理血门》中说:“阴虚有火,睡去则卫外之阳乘虚陷入阴中,表液失其固卫,故濈濈然而汗出。及觉则阳用事,卫复出于表,表实而汗即止。”

他大意是说:阴虚内热,人睡着了时,卫气离开体表进入阴,则体表津液失其固而外泄,表现为出汗。当醒了的时候,卫气又回到体表,腠理固密,马上汗止。

正常人睡着了,也是卫气离开体表入阴,津液怎么不失其固而汗出?因为没有内热,不存在“阳加于阴”出汗机制,假如有实热,就有了“阳加于阴”出汗机制,照样出现盗汗。

现在弄清楚了盗汗“中医”之病理,为治疗盗汗奠定了成功基础。至此,就能理解了不仅阴虚内热盗汗,而且有实热也可以出现盗汗。若明理,信手摘来皆妙方!

病理性出汗,其普遍性是“阳加于阴”,特殊性是各不相同的自汗,盗汗,黄汗等等。将普遍性与特殊性统一而治之。

晨雨:

盗汗,入睡时,不是气温过高而出汗,为之盗汗。自汗,在人清醒,无论何时,不是因温度高导致的出汗。无论何证离不开阴阳,虚实。

盗汗来说多属阴虚内热,忧动阴液,阴静而安,阴动而躁,盗汗者睡之不实。一是虚火忧动,

也夹有卫气不固,防守不严,内贼偷之外出。

有一种盗汗是瘀血,是瘀致盗。

虚火忧动,(内贼)

卫气不固,防守不严,内贼偷之外出,玉屏风,还是生脉饮,都有加强卫防的作用。

我村里有位妇女,因虚热,盗汗,多年,发展到骨髄都干了,去医院,大便干燥难下,用开塞露,五心烦热,测其身温正常,为之不顾。

春宏老师:气温过高,无论什么汗,均属生理性出汗,是正常的,不属于有病。大热天,盖厚被,睡着了出汗,这也是生理性正常出汗现象,不能称之为盗汗。问汗,必须问清楚!

深入一步,气虚为什么自汗?里阳气虚导致卫气虚,卫气失去控制关卡汗孔开合的能力。

名家俞言说:风伤卫,是对的!风把卫伤了,失去控制汗孔开合之能力,而汗出!

玉屏风散:黄芪,白术,防风。仅三味药,非常经典,紧扣病机!要用“田忌赛马”思维,治重病的钱,十分之一治轻的时候就够了。

盗汗,在西医看,是大脑皮层抑制机能减退。大脑皮神经兴奋作用属阳,大脑皮层抑制作用属阴。抑制作用减退,是什么?是阴虚呗。中、西医英雄所见相同,仅是表达方式不同。自汗,在西医看,大脑皮层兴奋作用减退。属阳的兴奋作用减退,用中医说是阳气虚。西医是借近代科技发展起来了。但是中国古人好几千年前就弄清楚了,怎么弄呢?

中、西医用不同的方法说一件事,其“意”完全相同。

知道这些还不够,卫气夜行于阴,是怎么运行的?运行顺序是从肾开始,按相克顺序。不详述,省略,可以看内经。

以下内容由燕子根据春宏老师的问题,从网上查的资料。

卫气的运行------《黄帝内经》解释的三个方面

卫气的运行在《黄帝内经》里记载的比较复杂,它的运行规律可归纳为三方面。

第一种循行,卫行脉外,与营气并行,这是一条路线。与营气并行,就是按照上面所说的营气路线,十二正经,其中还有两个分支。只不过“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当然可以内外相贯,脉内之营也可以出于脉外作为卫,脉外之卫也可以入于脉内成为营,阴阳相贯,这样运行。

第二种循行,可以说是卫气循行的主体路线。

就是昼行于阳,夜行于阴,各二十五周。《灵枢·卫气行》专篇论述了卫气的昼夜运行的路线,它说:“故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周于五脏”;又说“其始入于阴,常从足少阴注于肾,肾注心,心注肺,肺注肝,肝注脾,脾复注于肾为周”。“常从足少阴注于肾”,这是说卫气运行从阳入阴,首先要从足少阴经入于肾。也就是说,卫气运行于阳的时候,每一周都要交会足少阴肾一次。不是白天卫气只在阳经循环,它在阳经每转一周,都要交会肾经一次,阳气才取得肾精的支持与滋养,不然阳气不停地消耗,就会枯竭。阳气需要阴精的滋养,“阳根于阴”。(同样道理,营气的循行每一周都要从肺经开始,肺主气,营属于阴,必须要有肺气不断地推动和支持,“阴根于阳”)卫气的运行------《黄帝内经》解释的三个方面

这个就是卫气的运行示意图。它是卫气运行的主体路线。

平旦从足太阳经目内眦的晴明穴开始,卫气到这时,眼睛就睁开了。从足太阳到手太阳、足少阳、手少阳、足阳明、手阳明,循着这六阳经一周。每一周下来,要通过阳跷脉交会足少阴肾经一次,然后通过阴跷脉回来,再到足太阳。所以行于阳是二十五周,从足太阳经开始,每一周都要交会足少阴肾一次,以取得肾精的滋助。这是卫气白天运行的路线。

卫气夜里的运行路线是:卫气白天运行二十五周之后,又通过阳跷脉到达于足少阴,从少阴注于肾,再入心、肺、肝、脾。夜里在五脏运行二十五周。

夜里在五脏运行二十五周之后,平旦又从脾运行到足太阳膀胱经了。又运行于阳了,这样有规律不停地运行。

第三种,卫的散行。卫气行于脉外,有一部分是“散行的”,没有一个标准的路线可描述。散哪里呢?散于肌肉、皮肤、胸腹、脏腑。也就是说,无处不到。《灵枢·邪客》篇说:“卫气者,出其悍气之彯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首先因为它是剽悍之气,不适循着脉行,既先行又是四散开。“四末”,手足四末,皮肤、分肉之间,这是一个解释。《素问·痹论》又说:“卫气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这两段话联系起来看,就是卫气散到全身,对全身各处起到温煦的作用。后世所说“气主煦之,血主濡之”,“煦”就是温煦,全身各处都得有温暖之气。脏腑、肓膜、皮肤,都需要有卫气的温养。因此,卫气有“散行”的特点。

这是卫气运行规律的三个方面,都是依据《黄帝内经》的经文作为依据的。因为认识的不同,也可能有一些其他的见解。

听春宏老师聊中医(第1期):五运六气如何着手学

零基础学中医第34期:五行六气如何着手学

听春宏老师聊中医(第2期):聊一聊 ” 汗 “

零基础学中医第37期:聊一聊“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