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边之外的刘强东,起底京东融资史 (上)

她才是京东“背后的女人”

2020年开年不过三分之一,刘强东已经卸任29家京东旗下公司的高管职务,引得众人纷纷揣测他是否真的要隐退放权了。

自2018年明州事件以来,刘强东在公众前出镜的频率已经大幅减少,每次出面或发声,都会遭遇无数调侃和嘲讽。这很大一部分源于广大网友看热闹和仇富的心态,但是对此他怨不了别人。

有趣的是,大多数人对于刘强东的了解,基本上来自两次花边新闻,第一次让他走入大众视野,成为令人羡慕的逆袭典范;第二次让他名声扫地,从此不再抛头露面。

早在2008年,京东年销售额就突破10亿,2010年估值超2亿美元并在次年美股上市,但是当时的刘强东还不为公众所知。

直到2014年被媒体曝出与章泽天的恋情,刘强东才真正进入舆论中央,他可能怎么都没想到,他苦心经营京东多年获得的知名度还不如一朝之间恋情曝光。

而如今,同样令他难以预料的是自己一手打造的京东帝国,却可能要因为一次出轨而拱手让人。

这些年舆论对刘强东的关注也大多止于私生活与工作狂的层面。本文却要另辟蹊径,从资本的角度,看看京东崛起的背后,都是哪些资本在互相角逐。

相信我,资本的游戏比起娱乐花边可能更加精彩刺激。

线下到线上的野蛮生长

京东的A轮融资发生在2006年,正式开始之前,先讲讲京东成立初期的野蛮生长史——

创业对于精力旺盛的刘强东来说就像是自然而然的事,和很多从乡村来到大城市的穷孩子一样,大学伊始他们就不再向家里要一分钱。

大学期间的刘强东从抄信封、卖书到编程无所不干,不仅生活无虞,还攒下了几十万创业资金。

很多人不知道,刘强东的第一次创业其实是做餐饮,最终因管理不善而失败,然后带着巨额负债毕业,进入日企,见识到了日本人严密精细的管理模式。

两年后,按耐不住创业冲动的刘强东从日企辞职,到中关村二次创业,他瞄准了多媒体这个新兴行业。

“京东多媒体”应运而生,那是1998年。

说是创业,但其实也就是在中关村租了一个柜台,卖视频刻录机之类的设备,最初刘强东为了拉来生意只能不断发传单。对于人大毕业的学生来说,这是很丢人的。

刘强东的初恋女友,同是人大学生的龚晓京——京东名称中的“京”——正是因为看不下去他每天发传单、在电线杆上贴广告的势头,最终和他分道扬镳。

但也正是靠着这样的干劲和明码实价、薄利多销(当时同行基本采用买一台坑一台的“战略”),让京东多媒体不断野蛮生长,销量也蹭蹭上窜。

2003年,京东已经从一个柜台发展成十多个柜台的规模,但这一年,非典来袭。疫情对线下产业的影响吓到了刘强东,也启发了他。

正好当时柜台的租约到期,刘强东果断选择不再续期,转战线上。

2003年开始的四年里,也就是刘强东后来经常提起的“那四年”,他以办公室为家,白天办公,晚上就睡在地板上。每天睡前他就在地板上放一个闹钟定时两小时,每隔两小时铃声大作,他就起来上论坛当客服解答客户问题。

凭借这样的拼命和产品口碑的建立,2006年,京东销售额破8000万,运营资本开始吃紧,京东融资史的大幕,正式揭开。

首轮融资:公司估值?资产减负债!

京东的融资史,也是刘强东融资心态变化的历程。2006年的他,对于融资、VC(风投)可谓是一窍不通。

2006年,京东正为现金流发愁之时,刘强东注意到京东论坛上的一条网友留言“老刘,我觉得你们做的不错,产品服务都很好,想不想找VC?”

当时只知道维C的刘强东回复:“啥是VC?”

“Venture capital,风险投资。”

原来这名网友名叫岳勇(音),是高盛前员工,认识几家VC,想介绍给京东。刘强东一听便来了兴趣,深入了解后,经岳勇介绍,刘强东与一家国企上市公司牵上了线。

简单谈过之后对方当即决定投资500万,占股40%,并立马打了200万过桥资金,收取10%的利息。等年底京东销量达预期,再打300万。

没想到到了2006年底,那家国企股价大跌,不仅300万没有了,之前的200万也要收回。

这可急坏了刘强东,他找到岳勇,岳说不要急,我还认识其他VC。

今日资本的徐新就此登场,直到C轮以前,今日资本都是京东的最大投资方。

徐新早年在百富勤梁伯韬麾下,后来进入霸菱投资做到执行董事,是网易、哇哈哈、中华英才网的早期投资人。2005年从霸菱投资出来之后成立了今日资本。

2006年11月,刘强东第一次见到徐新,两人十分投机,一聊就是5、6小时,徐新听完刘强东的商业构想,很兴奋,当时就决定投资,并承诺会帮京东还200万给国企。

至于具体投资额,徐新还是比较谨慎,带刘强东到上海总部与合伙人常斌细谈,常斌也很认同刘强东,后来甚至加入京东,负责战略与投资。

但是在问估值的时候,闹了个笑话,刘强东当时不懂什么叫估值,以为就是资产减去负债,让会计算了半天,然后报了个数,对方一听就乐了,说太少了!

最终今日资本决定投资1000万美元,占股40%——当时的京东,还是一家30多人的小公司。

投资协议中还附了一个对赌协议:2007年起五年内京东销售额达到10亿就给刘强东增发9%,否则就给今日增发9%。刘强东当时假意为难,其实对此胸有成竹。

之后果不其然,仅一年后的2008年,京东销售额就轻轻松松达到10亿。

1000亿美元怎么花?烧钱物流

拿到1000亿美元之后,刘强东就有了践行他的核心商业模型的底气——前端用户体验,后端成本效率,这是借鉴自通用公司的一个体系。但这个模型似乎很难和他决心做物流联系在一起。

在京东宣布1000万美元大力投入自家物流建设时,大家都认为他疯了,一时关于京东无脑烧钱的说法甚嚣尘上,同行、媒体无不嘲笑这一决策。

但刘强东显然有着自己的“烧钱”哲学。

通常企业烧钱有两种,一种就是打水漂,钱花了,什么都没有建立起来;另一种则是大力投入之后带来的竞争壁垒和行业护城河。

这就像美剧纸牌屋中第一集所说的:世上有两种痛苦,一种毫无意义,另一种则会让你变得更强。

京东对物流的投入显然属于后者。

当年国内物流体验很差,京东70%的投诉都来自物流,大多是送货慢、货品损坏,而这两者都会对用户体验造成毁灭性打击。

与外界的质疑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徐新对于刘强东砸钱物流并没有特别反对,只是问了一些细节就认可了。

京东物流并不是与快递公司竞争,它只是作为京东用户体验的一部分,目的还是与其他电商拉开差距。

事实证明,刘强东赌对了。

比起传统快递公司的配送员每天一半时间接单,一半时间配送,京东的配送员每天的送货订单都有信息系统统一调配,规划好路线,效率提升一倍以上,不仅构建出强有力的竞争壁垒,也大大降低了每笔订单的可变成本。

投资物流让京东尝到了甜头,但是在全国各地建立物流系统的烧钱速度显然也超过了刘强东的预料。

不到两年,京东又缺钱了。

今日资本想要独占B轮的投资,他们能否如愿?哪些资本又会参与其中?刘强东对于融资的态度有何质的转变?我们下回分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