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岛屋退出中国,外资百货“出走潮”何时了?

连亏7年

上海高岛屋败给了谁

近日,日本百货品牌高岛屋上海店宣布将于今年8月25日终止营业。同时,高岛屋日本总部宣布,上海高岛屋百货有限公司面将解散。

根据上海高岛屋在官网发布的终止营业的通知,关店原因为受中国市场消费结构变化、行业竞争加剧、实体店低迷等因素影响,高岛屋上海店经营极为困难。

根据高岛屋2018年的财报,公司营业收入为32亿日元,同比仅增长0.7%,营业损益为亏损9亿日元,连续7年出现营业亏损。

高岛屋创立于1831年,是日本最大的老牌百货公司之一。根据公开资料,高岛屋在日本有约20家门店,在海外市场有4家门店,在中国只有面临关闭的上海店这一家;上海店于2012年营业,甚至没有高光时刻,自此陷入了连年的亏损,高岛屋在中国的这几年,败给了谁?

 高岛屋的失败“写”在了网站里 

按照之前forever 21,new look这些外资品牌的“套路”,在退出中国之前都会来一波“清仓”,打开上海高岛屋的官方微信号,目前还没有动向,仅有在线商店部分商品的限时折扣。

在线商店中,品类比较全,服饰、美妆、电器、家居用品......所售产品除了资生堂、花王、calbee等中国人常买的品牌之外,大部分是相对“冷门”的自有品牌。

高岛屋的这些自有品牌其实在日本本土市场是有核心竞争力在的,但是在中国市场的知名度却并不高,初入一个新的市场,很难让消费者接受,不具备群众基础。

但其实高岛屋的定位最初并不是群众,而是“小众”。高岛屋上海店并没有选择人流量大的市区位置,而是开在日本人、韩国人等聚居的长宁区古北商圈,目标人群是中产阶级、在上海的日本人。

但是上海人口流动性大,日本客群的拉动效应并不固定;而且对于周边的中产阶级来说,本就经常出入境,对于在国内购买日本品牌的需求不算大,进一步削弱了高岛屋的吸引力。

高岛屋上海开店的第一年,正逢中国电商的崛起,零售市场形势严峻,加上定位的局限性,首先度的销售目标就从130亿日元“腰斩”至50亿—60亿日元;第二年,高岛屋调整战略,增加了兰蔻、满记甜品等知名度高的品牌,又上线了电商业务。

但是高岛屋采用的依旧是百货店的固有布局,负一餐饮、一楼珠宝女鞋,二三四楼女装男装,并没有发展出自己的特色;加之百货店在上海的布局相对充分,很难吸引消费者跨区购物。

“小众不准”,“大众不稳”,是造成高岛屋连年亏损的关键。

 外资百货“出走潮”何时了?

对于外资百货败退中国的消息,并不让人感到意外。

2015年,上海的梅西百货直营店关闭,去年关闭天猫旗舰店,至此撤出中国市场,未来将通过美国官网继续服务;去年1月份,英国老牌零售巨头玛莎百货退出中国市场。

据悉,“泰国零售代表”尚泰百货入华五年后关闭了最后一家百货店,成都店已于2015年8月31日正式停止营业。

对于外资百货的“出走”,业内人士认为,一方面,中国市场的变化很快,前有购物中心的冲击,后有电商、新零售的追击,很多外资企业的发展模式从国外照搬,很难形成竞争力。一些企业的决策流程较长,很容易错失中国零售发展的“风口”;另一方面,外资百货引入的多是本土品牌,缺乏知名度,在国内不具备群众基础。

事实上,在外资百货“出走潮”下,依然有外资零售的不断涌入,目前最被看好和期待的是德国平价超市Aldi和美国最大仓储式会员制零售商Costco。在老牌西尔斯百货破产的“当下”,根据公开资料,Costco2019财年第三季度的销售额逆势同比增长7.4%。

Costco的逆势增长靠的是拼命压低毛利率,靠低价吸引会员,提高会员年续费率,取得的利润几乎来自于会员费。但对于中国市场而言,能否在适应即时配送市场的同时保持低价,将会是Costco面临的挑战。

本土化做的到不到位,决定了哪些外资零售在中国市场笑到最后。

更多信息咨询财经秘书

网络 | 图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