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看到的关于巴菲特最好的一本书
目前看到的关于巴菲特最好的一本书!不吝赞美之辞。当然,除了巴菲特,还有很多投资大师出场。
之前看的关于巴菲特的书(其他投资大师的也一样),都是截取的一个片段,这本书对投资理念的形成和转变、时代背景、策略的实际表现等都呈现的非常完整。巴菲特前后一些“矛盾”的说法和做法也都说的很清楚了,投资案例的成败也很鲜明,不像其他很多书“为尊者讳”,对投资中的失败和痛苦轻描淡写。
以下是印象深刻的一些总结,有些加了自己的评论。
1、格雷厄姆的思想遗产有三条线。(1)烟蒂股投资。主要传人是施洛斯。(2)说不清楚的盖可保险投资。其实是优秀企业。(3)指数投资。晚年否定证券分析(收益没法覆盖成本),给出了类似自行构建低估值指数的量化选股方法。
2、巴菲特1969年解散合伙企业的原因。(1)找不到合适的投资标的。(2)市场短期火爆,来自投资人的压力,影响资金的长期性质。(3)基金行业出现丑闻。
3、巴菲特和芒格生活态度上有很大差异。巴菲特除了投资挣钱没有别的啥兴趣,生活上完全没有情趣,苏珊还出轨了,孩子上学也不太好,现在每人给了点儿钱打理慈善基金。芒格从一开始就很享受生活,也乐于探索各种可能性,为了造条船能自己开个工厂,造好以后妥善解散。
4、芒格对巴菲特的帮助是巨大的。(1)从投资思想上,帮助巴菲特实现了从捡烟蒂到投资优秀企业的转变,捡烟蒂要不断的和烂人烂事打交道,一个又一个,优秀的人则自己解决问题,还能吸引到优秀的人一起做事;(2)通过人脉关系提供了很多投资机会(蓝筹印花、喜诗糖果等);(3)提供专业上的帮助,法律咨询和打官司(维斯科金融复杂股权调查、所罗门等),其实这个不仅仅是专业,很多也是靠的人脉。
5、关系投资。看看巴菲特这些主要的投资案例,也看看芒格的家庭背景,人脉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巴菲特成名以后声誉也有很大的影响。《奥马哈之雾》里试图辩解这个不重要,我觉得说服力不大。当论证一个观点很吃力的时候,往反方向看一看,会豁然开朗。关系投资在提供便利的同时,可能也影响了及时卖出。
6、可口可乐:作者猜测买入可口可乐的催化剂是,可口可乐推出新口味失败证明了可口可乐在美国人心中的地位无可替代。没有在大幅高估的时候及时卖出,可能有几个原因:对未来过于乐观,芒格在一篇演讲中对可口可乐的未来进行了非常乐观的预测,截至2019年远远没有达到预测水平,单价也没有体现出来多好的抵御通胀的价值;巴菲特曾经立下了“死了都不卖”的flag,有些创始人因为各种原因出让股权但不想放弃经营权,巴菲特“不卖”是好买的前提。立下之后食言被怼过,1988年以后就不再提“死了都不卖”了。从1998-2019,可口可乐年化回报3%。
7、企业管理。巴菲特管理那么大一个集团,自己做的工作主要是资产配置,具体的运营CEO负责。但这并不表示他们有很大的自由度。巴菲特不管的时候,是因为企业运行在预想的轨道上,一旦偏离,就是雷霆手段。《商界局外人》里边讲的8个案例(包括巴菲特),也都是通过资产配置来实现企业价值大幅提升的,虽然具体做法各异,企业运营另有人负责。
8、巴菲特的非典型投资之路。提起投资,一般讨论的其实是二级市场股票投资(一级市场那些有不同的逻辑),巴菲特之道其实并不典型。一则收购了很多未上市的企业,这些都是直接控制经营了。二则上市企业持股比例大,可以进董事会影响经营了。投资理念还是相通的,不过二级市场投资更多的还是用脚投票。还有另一点很重要,通过保险的浮存金加杠杆了,这个有利的位置是很难占到的。
9、巴菲特的投资收益要分段来看。(1)按照投资主体,合伙企业1957-1969,13年年化回报率29.5%,伯克希尔1965-2019,55年年化回报18.9%,股票年化回报20.3%。(2)按照投资理念,以喜诗糖果为界限,烟蒂股体系1957-1971,15年年化回报28.1%。优质企业阶段以2000年为界,再分为2段:1972-1999,28年净资产年化增长26.1%,股票回报26.5%,至此没有出现过年度亏损。2000-2019,20年年化回报10.1%,股价年涨幅9.4%,年度最高收益率明显降低,出现了2次年度亏损。最近20年的巴菲特没有学习价值。
10、2000年以后收益率显著下降,一是钱太多了,没有好的投资机会,所以退而求其次,能源、航空、金融都投了;二是2000年以后不能再享受信息披露豁免,不能在低位买到足够的量了。
11、(这一段是我瞎猜的)巴菲特为什么不分红?巴菲特是通过积累财富来构筑讲台的,财富越多讲台越高,可以向更多的人布道(施洛斯比较反对,别人都知道投资方法了影响自己的收益啊),这是巴菲特的兴趣所在。这个其实和公司管理者希望掌控更多资源,而不是完全从股东角度考虑把钱分掉有点儿像。自己这么多年一直在说没有好的投资机会了,也确实投资了很多很烂的项目,手里握有大把现金,为什么不分掉呢?
12、所有的投资收益都要分段来看的。一个是前后不同阶段年化收益率的差异,前高后低的情况非常多;另一个是前后的投资理念和方法可能存在根本区别,像巴菲特这种进化当然是好的,也有可能前期有很大的投机和运气因素,后来做大了开始用一些高大上的理念来包装。对投资者来说,自己持有阶段的收益率才有意义。
13、提到投资分段,说一下彼得林奇。(1)因为退休早,投资生涯只有13年,而且赶上了大牛市,参考性就下降了。(2)13年收益率29%,前4年40%,后9年23%,前面资金量小的时候收益高,后面资金量大的时候收益低。(3)调研方式对个人精力要求太高。
14、凯利公式。凯利公式的下注策略,可以保证不损失全部本金。但是,亏损的概率仍然是很高的,实际收益低于预期收益(平均数)的概率更高。而且很多概率和赔率也都是主管评估的。
15、神奇公式。逻辑是选择低估值的优秀企业(ROE、PE双因素选股)。格林布拉特在弄出分散投资的神奇公式以前,通过集中持股获得了很高的收益。但是,自己抗波动的能力比较差,迫于压力才转向分散的神奇公司策略。但是,采用该策略以后他们公司的产品业绩也就是围绕指数波动而已,所以目前神奇公式的威力还停留在书本里的回测上。
16、投资的康庄大道有四条。(1)指数基金。格雷厄姆晚年转向了这个,巴菲特(对普通人的建议)也从有保留的推荐转向了全力推荐(一开始还强调有能力的人可以自己选股,后来不提了),还有博格等人全力推崇。(2)套利。格雷厄姆、巴菲特都做过,“战胜一切市场的人”索普主要做的是这个。其实倒掉的长期资本做的也是这个。长期资本倒掉以前和索普的投资收益率特征很像,稳定收益,回撤极小。长期资本倒掉一是低估了市场非理性的时间长度,二是低估了不同类别资产短期的相关性。不同资产短期相关性大于长期相关性,短期可能受相同的外部冲击影响,之后还是各自延续自己的走势。(3)烟蒂模式。这个又分为2种,一种是巴菲特用过的,买到控股,清算实现价值,另一种是施洛斯的,分散买入,持有等待价值回归。《投资要义》的刘诚是彻头彻尾的施洛斯模式。(4)伴随优秀企业一起成长。这是巴菲特后来的模式,也是现在最流行的价值投资方式。
写完以后,又想起来两个有意思的点,增补一下:
17、选股标准要随着市况有所变化,找不到格雷厄姆标准的绝对低估以后,施洛斯找的是相对低估。
18、现在流行的私募基金提成方式,早在格雷厄姆时候就存在了。遭遇大萧条熊市以后,基金净值开始反弹,但要首先弥补损失以后才能提成。很多人干脆把旧基金清盘,发新基金,现在也有这样的做法。格雷厄姆则是和投资人重新谈,不必弥补亏损了,降低提成比例。
20200531
1、巴菲特从捡烟蒂到优秀企业模式的转变慢,一部分原因是,捡烟蒂模式太赚钱了,有路径依赖。
2、烟蒂捡不到以后,施洛斯改变了便宜货的标准,优秀企业的标准也会发生变化,各种需求满足差不多以后,更多的优秀企业可能不是来自消费领域,而是科技领域,年轻人在分析上可能更有优势(苍蝇)。巴菲特不投科技企业,不是说科技企业都不好,是能力圈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