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全芳 ‖杂剧中的杨家将
宋朝统一大江南北后,国家趋于稳定,社会生活逐渐出现了生气。北宋的最高统治者在承平之时,除了要文臣们为其讲读历史外,还请擅长讲故事的人到宫廷中讲故事。这种口头讲的故事,叫小说。“小说起于宋仁宗时,太平已久,国家间暇,日进一奇怪之事以娱之,名小说。而今之小说,则纪载矣”(《两般秋雨庵随笔》卷1)。这种相当于说书艺术的小说,其实在宋初就出现了。“(宋)太祖少亲戎事,性好艺术。即位未几,召山人郭无为于崇政殿讲书,至今讲官所领阶衔,犹曰崇政殿说书云”。宋太祖请郭无为讲书,主要是讲历史,看来不免要讲些传说、故事。这种讲故事性质的说书,宋初民间也已流行。随着城市社会的繁荣和市民阶层的兴起,产生了瓦舍勾栏,说话人便以瓦舍为专门说书的场所,每家各专一艺,在北宋汴京已经形成,到南宋临安更为兴盛。
宋初大将党进在开封“过市,见缚栏为戏者,驻马问:‘汝所诵何言?’优者曰:‘说韩信。’进大怒,曰:‘汝对我说韩信,见韩信即当说我,此三面两头之人。’即命杖之”(《宋朝事实类苑》卷64),闹了个笑话。可见宋初就有说书艺人。艺人在说汉初的韩信,党进是一介武夫,不清楚韩信是谁,以为是同时代人,结果艺人挨了一顿揍。
宋代尤其是南宋出现的话本,就是艺人讲故事的底本。话本主要有小说、讲史两大类。前者多为白话短篇,后者近于长篇。苏东坡讲述过,同去听说书的听到刘备失败,有流泪者,而听到曹操失败时,多喜形于色。这大概是在讲三国故事。在《醉翁谈录》里,记有两篇杨家将小说的目录,一篇是《杨令公》,一篇便是《五郎为僧》。前者归在朴刀类,后者归到捍捧类。另外还有一篇目叫《杨温拦路虎传》,也有人归为杨家将小说。因为杨温自称杨令公之孙,杨重立之子。杨家将中当然不会有杨重立其人,这些都源自民间传说。
与南宋长期并存,统治长江以北广大地区的金朝,文化艺术也在向中原靠拢,并且出现了粗具戏曲形式的院本即脚本。从《辍耕录》中可知,金院本中有《打王枢密》。这里的打,是打扮即扮演,是一种表现形式。据说是某外国人朝见宋徽宗,穿着奇装异服,宋徽宗便让唱戏的也穿这种服装上台。金朝占领北宋首都开封等地后。承袭了中原艺术。由于《打王枢密》已失传,只能推断为该剧表演了王钦若与其女婿谢金吾,拆毁杨家清风府,陷害杨家将的故事。另外还有一个剧目《救驾》,现在无法肯定是否是杨家戏。
从宋、金时代杨家将的传说、话本、院本中,可以领悟到,当时民众之所以喜欢杨家将,主要是因为杨家将祖孙三代的爱国抗侮,是岳家军出现前最杰出的民族英雄群体。
宋、金时代的杨家将传说、话本、院本,为元明杂剧中的杨家戏打下基础。可以说,元明杂剧中的杨家戏,是以杨家将传说、话本、院本为基础改编创作出来的。
现在保存在《元曲选》中的杨家戏有两出,一出是《孟良盗骨》,一出是《谢金吾》。《孟良盗骨》的全称是“瓦桥关令公显神,昊天塔孟良盗骨”。这出戏的作者是谁,无法断定,一说是无名氏,即隐去了作者姓名,一说是大剧作家关汉卿,而朱凯也创作有《盗骨殖》。在《永乐大典》中,仅有回目叫《孟良盗骨殖》,没有作者姓名。比较客观的看法是,《孟良盗骨》剧本不是一个,而是两个或数个,而《元曲选》中的这个,为无名氏作,因为其艺术水准较低,不大可能出自大手笔关汉卿之手。该剧剧情简单:镇守三关的杨景,梦见父亲杨令公,诉说由于潘仁美陷害,自己被吊在幽州昊天塔,每天被辽军箭射。杨景与孟良潜入幽州盗骨,至五台山,与杨五郎相遇。辽将韩延寿追至,被杀死。寇准传旨,在五台山建杨令公庙,安放杨令公骨殖,这出戏出自《五郎为僧》和杨家将传说。在戏中,不仅将潘仁美(潘美)刻画成奸臣,而且将杨六郎改成杨景,至于托梦等.更是传说而不是历史。可见,杨家戏从一开始就传说多于历史,只能认为是传说剧,不能认为是历史剧。
《谢金吾》全称是“杨六郎私下瓦桥关,谢金吾诈拆清风府”,也是无名氏作。该剧演的是宋真宗下令拆毁首都东京一条街,拆到杨家的清风府为止。私通辽国萧太后的王钦若,奉萧太后之命,要杀害杨家将。王钦若命其女婿谢金吾私改圣旨为“拆倒清风府”。杨景与焦赞私下三关回府。焦赞怒杀谢金吾,杨景与焦赞由此被王钦若逮捕。杨六郎的丈母娘长国姑(皇姑)救出杨景、焦赞后,终于真相大白,惩处了王钦若。这也是传说剧。尽管王钦若、萧太后实有其人,但王钦若没有私通辽国。杨家在东京肯定有住宅,但不会是十分显赫的清风府或天波府。北宋时东京有“天波门”、“天波门桥”(《枫窗小牍》卷上),却查不到清风府或天波府。杨六郎的丈母也不可能是皇姑。无论从人物还是从情节来看,传说的成分多于历史。
以上两处元杂剧,很少见到战场上的刀光剑影,而是盗骨与敌境,争斗与街巷。这就把杨家将的对敌斗争,转移到忠奸之争,不过,从这忠奸之争中,仍然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剧中把潘仁美尤其是王钦若的奸,放到了通敌的位置,从而突出杨家将的忠于国家、民族和人民。
《孤本元明杂剧》中保留有三出杨家戏,多为无名氏所作,无法考证出是元代的作品,或是明代的作品。
《焦光赞活拿萧天佑》演的是辽将韩延寿向边关挑战,寇准保荐在瓦桥关的杨景迎敌。杨景与焦赞、孟良一起战辽兵。杨景刺死敌将耶律灰,焦赞活捉先锋萧天佑。这出戏有历史的影子,但还是不能称为历史剧。尽管杨延昭在河北边关转战多年,但像如此轻而易举地战胜辽国,活捉敌将的事,却不曾有过,把杨景(杨六郎)塑造成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形象,难免带有神话的意味。辽国并无韩延寿其人,可能是赵延寿与韩延徽两个黏合而来。赵延寿是河北人,“契丹主破团柏谷,得赵延寿北归”(《辽史拾遗》卷3),后来成为辽国的顶梁大臣。韩延徽也是河北人,曾奉使辽国,被留下而成为辽之大臣,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讲,赵、韩都为辽国的振兴做出贡献。或许是从民族感情出发,杨家戏中把韩延寿描绘成为虎作伥的大坏蛋。
《杨六郎调兵破天阵》剧情也很简单,说的是谢金吾被杀后,杨景被贬职到汝州,王钦若欲害死杨景,被胡祥太守相救,寇准派呼延赞之子呼延必显找杨景,以救铜台之围。杨景终于同岳胜、焦赞、孟良、杨宗保一道来到铜台抗辽。杨景曾败于神仙颜洞宾,后战胜辽军,回朝封官,这出戏中有了天门阵、杨宗保和颜洞宾(后为吕洞宾),但穆桂英还没有出场。不难看出,《破天阵》带有强烈的传说甚至神话色彩。
《八大王开诏救忠》要复杂些。辽将韩延寿等兵围代州,潘美挂帅抗辽,八大王赵德芳调三关的杨业父子为先锋,呼延赞为监军,保护杨家父子。潘美借故欲害杨业,被呼延赞阻止。潘美逼令杨业父子出阵,被围于两狼山,杨七郎突围向潘美求救,被潘乱箭射死。七郎鬼魂找到六郎,诉说冤情,六郎突围,将真情告诉八大王。八大王令寇准捉拿潘美,审出实情,六郎将潘美等三人杀死。此前,杨业已碰死于李陵碑。这出戏也是历史的影子,但基本情节与历史不符。戏中曾提到“杨四郎不知所去”,这就为杨四郎当辽国驸马作了伏笔。同时,戏中把潘美陷害杨业的原因,归之于潘美下河东时,曾被杨业射了一箭,潘美报这一箭之仇而施展伎俩。这就把忠奸之争,降低为私人之仇。不过,全剧表现了强烈的对奸臣和敌人的愤恨,对忠臣和杨家的歌颂,充满爱国主义倾向。
阅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