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澳洲是孩子的天堂,但成年人放弃一切移民过来并不值得。对后半句话我持保留态度,但前半句确实是千真万确。澳洲就是一个宠孩子的地方,从政府发放的育儿补贴、幼托补贴,到严格限速的学校路段,还有无处不在的母婴室、卸载婴儿车专用车位,从事与儿童相关的工作还要向政府申请相关证明,说“捧在手里怕摔,含在嘴里怕化”并不为过。(一)上周带女儿去儿童医院做一个肺功能试验,接待我们的是一个叫Brendan的医生。我记得上一次女儿做肺功能试验是在上海,那时只有五岁,她一个人被叫进了测试间。当时我们两个都不清楚这个试验是怎么做的,会不会吃什么痛苦,在外面走廊里等得忐忑不安。后来她出来以后,也问不出什么名堂。Brendan把我们带进了一间很大的实验室,给了我们两张椅子让我们坐好,说肺功能只是一个简单的试验,女儿按照他的指示去做就行了,不用感到紧张。他还反复向女儿强调,可能你还会做得很开心。他在女儿面前放了一个管状装置,让女儿用嘴巴包住管口,指导她呼吸吐纳的步骤,说本来我可以示范给你看的,现在因为疫情不能做,但相信你照样可以做到的。然后他打开了电脑里的一个程序,屏幕上出现了黑暗中的几排蜡烛,他让女儿按照他刚刚说的方法,尽全力把蜡烛吹灭。他在发出指令时,用了很夸张的语气和动作来加油鼓劲,仿佛这不是在医院,而是生日party的现场。吹过几次之后,他又换了一个程序,测试的步骤一样,只是把蜡烛换成了一根玻璃管,要费劲把玻璃管里的小球吹出管外。女儿眼睛紧盯着屏幕,憋足劲吹了一次又一次。就这样,令人闻之色变的医学检测变成了孩子玩得乐此不疲的游戏。(二)印象中,带女儿在澳洲看了这么多次医生,还没有一次是紧张和恐惧的经历。究其原因,就是医生会想尽办法让孩子放松下来。无论是问病情、打疫苗,还是补牙、抽血,他们都会不住地向孩子问长问短。上几年级啦,在学校有几个好朋友呀,最喜欢的科目是什么呀,看完病准备去哪里玩呀。太多都是跟病症无关的闲聊,听上去似乎是浪费时间,却很容易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可以更顺利地把该做的项目做完。不管怎么说,澳洲医生相比国内医生而言,对孩子更加巴结谄媚,似乎每一个都当真是公主、王子殿下,要小心翼翼地伺候好他们的心情,容不得半点别扭和不快。国内的儿科医生诊疗经验或许丰富,但感觉跟小病人之间没有太多交流,就像把他们看作送修的电脑,只负责发现故障、恢复功能,用不着照顾情绪、形成互动。记得上次抽血的时候,检验室的护士告诉我,小孩抽血最好提前预约,因为小孩情绪不够稳定,要两个护士在场互相协助才能顺利完成。在我们坚持之下,她就一个人给我女儿抽好了血,并对我女儿安若泰山啧啧称奇,还主动提出帮我女儿插队提前出化验报告。她不了解的是,在中国抽血不管大人小孩都是流水线作业,窗口搁手扎针是家常便饭,一个护士几秒钟就能抽完一个,我女儿对此早就久经历练见多识广了。在国内的儿童医院,除了很小的婴儿,我见过的大多数孩子抽血时都可以像大人一样纹丝不动,于是我们就逐渐产生了一种期待——孩子接受治疗时就是应该乖乖就范任由宰割的。儿童医院的雾化室里,我见过不少看见面罩就莫名害怕拼命挣扎的孩子,但父母不仅不出言抚慰,还火冒三丈痛打屁股。习惯了用暴力来稳定情绪的社会,父母也会用暴力来压抑孩子的恐惧。国内的孩子之所以没有童年,就是因为他们都被“成人化”了。每个父母都一厢情愿地认为,孩子应该跟自己一样深思熟虑高瞻远瞩地思考世界和人生,应该能够领悟体会各种“吃得苦中苦”的苦衷,不管是扎针抽血,还是刷题竞赛,都必须交出成年人预定的标准答案,都是可以用简单粗暴的指令进行控制的机器。所以国内的孩子来到澳洲,多少都会感到有些“受宠若惊”。(三)国内的家长也“宠”孩子,但更多的是物质层面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宠溺,在往他们碗里夹鸡腿、给他们报奥数班的时候,很少有人去跟孩子商量他们的真实口味和兴趣。这种完全由成年人安排、而并非由孩子自我主张的生活,很多时候都是家长的面子问题,吃得白里透红、穿得光鲜亮丽、学得琴棋书画无所不通都是可以在人前炫耀的资本。女儿来到澳洲以后,最喜欢的就是这里的生日会,可以召集好朋友一起吃喝玩乐嬉戏打闹。她说在国内过生日非常没劲,就是找几家亲戚到饭店里一起吃一顿,自己从头到尾也就只能乖乖坐着吃菜、吃面、吃蛋糕。不排除国内也有父母是给孩子办真正的“孩子生日会”的,但我所了解到的过生日几乎都是在餐厅雅座觥筹交错,实质上的主角是成年人,孩子只是这种虚荣的社交活动的旁观者。在澳洲,生日会的客人都是孩子决定的,生日会的活动主题也要投其所好。大多数的生日会上,小客人们的父母把孩子送到就离开了,到指定时间再来接,可以说基本没有家长什么事情。就算有家长在场,孩子也不用“叔叔阿姨”地招呼。上次我女儿生日会,她同学过来问我能不能拍照,直接叫的是我的名字。尽管我已经习惯了英文社交没大没小直呼其名的规矩,但这么小的孩子上来平辈相称还是第一次,有点出乎意料。生日会的食物也并不需要太丰盛,甚至可以不吃饱,只是准备点简单的零食小吃就可以了。这里过生日的重点是游戏和节目,像我这样没经验没创意的就找个场地外包出去,但很多本地家长都是在自己家精心准备。上次女儿一个同学开了一个哈利波特主题的生日会,她父母还特意买了服饰装扮成巫师巫婆,设计了跟魔法相关的角色扮演活动,非常有与孩同乐的娱乐精神,孩子们也都玩得都很嗨。澳洲人为了博孩子一笑,当真是心甘情愿地放下架子。本文的封图,就是悉尼某个儿童医院的医生打扮成小丑给病床上的孩子逗乐。(四)在我看来,澳洲人宠孩子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让孩子成为孩子,承认他们的无知胆怯,尊重他们的无理幼稚,理解他们的无序发泄。很久以前看过教育专家Sir Ken Robinson的Ted演讲,他说了这样一段话:When I arrived in L.A. about nine years ago, I came across a policystatement -- very well-intentioned -- which said, 'College begins inkindergarten.'No, it doesn't.Kindergarten begins in kindergarten.A friend of mine once said, 'A three year-old is not half a sixyear-old.'They're three.大概意思是说,“大学始于幼儿园”这个说法是错的,幼儿园才始于幼儿园,这就好比,我们不能把一个3岁小孩看成半个6岁小孩。童年很短,人生很长,让孩子成为孩子,就像不要让成人沦为巨婴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