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千年文化,弘扬匠人之心 ——制砚艺术大师张明
——匠人读书公社 鲁之揅
传承千年文化,弘扬匠人之心 ——制砚艺术大师张明
始产东晋,闻名盛唐
中国宣砚
“八月九月天气凉,酒徒词客满高堂。笺麻素绢排数厢,宣州石砚墨色光。”这是李白诗句中的“宣砚”。“中国宣砚”古名“宣州石砚”,始产于东晋,闻名于盛唐。宣砚因温润如玉、发墨光润而闻名遐迩,突出特点有“黑亮如漆、涩不留笔、滑不拒墨”。
初次见到安徽宣砚文化有限公司的张明,给人感觉很年轻,果不其然是八五后小伙,年轻有为。他是中国文房四宝制砚艺术大师,安徽省高级工艺美术师、宣砚文化研究会理事等,师从国家级制砚艺术大师李铁民先生。
张 明
滁州人,十七八岁开始接触宣砚,当初做这的原由是因为家里有砚台,小时候看的多,慢慢了解,对文房四宝很感兴趣,然后来到徽州拜师学艺。他说:“第一次看见砚台,觉得一块石头能变成一件作品,很是神奇”。也因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雕刻砚台,看似粗犷没什么技术含量,其实不然,它对人的体力,脑力是个双重的考验,制砚的工序也相当复杂,大的工序有九道,分别为:一、挑石选料;二、构思设计;三、造坯成型;四、精雕细刻;五、打磨美化;六、刻铭落款;七、护砚保养;八、配盒包装;九、建档防伪。每道细分下来又累计有几十道小的工序。
设计砚台的时候,同样是画,有的人几根线条就带过去,有的人能理解透彻,理解深浅穿插的关系,砚台做的僵硬往往就是因为对其理解生硬不够透彻。每方砚台的图案也很有讲究,“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不能随意雕刻,要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古典文化、国学的领悟了解。
简单的一方砚可能要花费一个星期,精细的砚台半年一年都是有可能的。灵感的来源,首先要能沉得住气,不要急于求成,每天给自己一些时间,不断地总结和提高,利用这段独处的时间,去想很多东西,一遍遍在脑海里构思砚台制作的过程,力求严谨。
张明说:“自己经常与同行之间交流,或者去看展览,文化创意展、茶博会等。闭门造车,永远造不出好车,一定要相互交流沟通,这样才会收获更多。包括对市场的走向,未来的发展,要多方位的思考结合。这也是对自己知识储存的沉淀。”
张明说匠人要有匠心,匠心最主要的是坚持,不忘初心。工匠精神一定是个坚持的过程,从自己的行业入手,始终保持着谦逊、学习的态度,既然做就要做出好作品,不能做变了味,做走了形。不管社会发展的多快,做砚这门手艺都不能脱离它本身的功能——实用,这也是他坚持的方向,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在保证了功能性、实用性的情况下,你可以尽情的雕刻发挥。
一方砚,百年情。砚文化的传承离不开一代又一代工匠的努力。(喜欢砚台的朋友可以添加微信aidushuxuexi)
九洲制砚文化赵九洲,我要培养竞争对手
小班 班墨空间 2018-07-14
关 注 班 墨 空 间
发 现 工 匠 之 作 , 结 识 更 多 匠 人
学生时代的赵九洲天资聪颖,动手能力极强,是校园美术能手,学生时期就自制雕刻刀具,创作了许多稚嫩却饱含天赋的艺术作品。17岁毕业后的赵九洲跟随家乡的老一辈砚雕师傅开始学习制作辽砚,打下了坚实的从艺根基。他在一次次的刀耕琢磨中,体验着砚雕艺术给他带来的追求与快乐,一位日后的砚雕翘楚就从这石末崩飞、尘嚣扬卷的小小工作室里开始扬帆起航。
2003年,赵九洲有幸结识了广东肇庆端砚界的多位名师吸收南派制砚技法后个人砚雕技艺突飞猛进。东北砚雕市场风格多有东北粗犷豪放,而赵九洲的作品风格受南派大师的影响,日趋靠近于南派温婉细腻的风格。这种南派温婉细腻的风格在这里更受市场欢迎,渐渐名声在外,购砚者络绎不绝、啧啧赞赏……。这也是他艺术道路上的第一桶金。
2006年为迎接北京奥运会的到来,受章永军先生邀请设计制作奥运系列题材辽砚,并参与雕刻中华九龙砚等作品,此时的他已不满足于现状,他怀揣着对辽砚艺术的梦想,毅然婉拒了多家制砚企业的高薪聘请,于2007年回到了家乡下马塘,开始了孤独而决然的艺术潜修之旅,终于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独特艺术风格。南派砚雕的婉约温润,北派砚雕的豪放不羁在让这里细腻的融合。
但是他仍然没有满足。
他深知中国的砚文化与其他传统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等文化多有关联,于是为了丰富自身的文化素养,找寻艺术灵感,在创作之余,又开始了对其他传统文化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一段时间后,他的作品又多了些文人气质和内涵,工艺水平又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有心者,天不负,赵九洲的作品开始在全国各大专业评比中获奖, 2012年参加辽宁省政府举办首届玉、砚石雕刻“玉龙”杯评选活动荣获‘银奖铜奖’,同年参加第29届全国文房四宝艺术博览会《龙腾盛世砚》荣获金奖,2017年《赤壁怀古暖砚》荣获辽宁四宝玉龙杯金奖,首届辽宁工艺美术大师巡展《富甲一方暖砚》荣获铜奖…。
成绩的取得与荣誉的授予并没有迷惑这个年轻人对砚雕艺术执着的追求,在他提高自身雕刻水平的同时,也不忘对整个行业做贡献。他在制砚和经营企业的同时,不忘培养辽砚产业的后备人才,他深深知道,光凭几个凤毛麟角是不可能让辽砚艺术有大发作的,只有让更多的年轻人参与进来,辽砚这门艺术才能后继有人、发扬光大。他和他的公司先后培养了制砚人才40余人,这些人好多都成了其他辽砚企业的中坚力量。
别人笑他自掘坟墓,他说:“我就是要培养竞争对手辽砚这门行业要发展就必须有人才,以一己私利是不能带动产业发展的,人才是地区的资源行业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