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陰符經》注
夫陰符三百言㫖歸一也。世人多罔測玄奥,談道兵法人事者,非耶!
太玄曰“陽推五福以類升”壽、富、康寧、好德、終命。“陰幽六極以類降”凶、短折、疾、憂、貧惡、弱。
聖人敷演天一地二、三生萬物,禀一炁而生。
是以修心合性,修性合炁,炁合虛無,虛無合體;然後執天行道、觀象法言;測三要之奥文、煉五行之正炁;陶甄日月、潜運坎離;察陰陽造化之權,通天地發生之理。
經曰“日月有數、大小有定,聖功生焉,神明出焉”,大哉!深窮妙㫖、洞測眞源。得之則長生,失之則輕命。
有以見“演道、演法、演術”三字,古聖賢秘而存焉。乃天機密也,不可輕泄。
今略注解,用導精微、直貴无文,易明大意。
上則神仙抱一,演道。夫演道者,還丹抱一之門,運炁走朝泥丸,如炁丸轉上朝天也。人之元炁走於首,爲之道字。仙經曰“長生不老,還精補腦”。太清玉訣曰“若到河車地,黄金滿我家”是也。
中則富國安民,演法。夫演法者,中去邪欲之心,上朝淳坎之水,爲之法字。是心爲帝王,坦然得一,正其法度,富國安民也。太清玉訣曰“若到褐河津,造白色藏眞”是也。
下則强兵戰勝,演術。夫演術者,木生火、離中虛,是水也;坎中實,是火也。是以中心“行眞水眞火相伏”,爲之術字也。太清玉訣曰“若到紫精丹,不死亦不難”是也。
《黄帝陰符經》注
給事中沈亞夫 注
演道篇第一
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
君子仰觀天道,運行不息,合法順動,固其性命,乃保毓天數,盡矣。
天有五賊,見之者昌。
天有五賊,五行也。
日者火也,火生於木,木克土;月者水也,水生於金,金克木。
見五行相賊相生,是爲寒暑。
故曰“予仰視天之盜,五行順逆得其次序,則天命昌延,乃長生之大本。”
五賊在乎心,施行于天。
天有五星,人有五臟,應眼耳鼻舌心。
心者,五賊之首,是以觀於五星,經緯萬象,内外相成,執天之道行矣。
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
君子曉達眞源,譬天地在乎手,造化生乎心;知萬物禀一炁、生萬物之身也。
天性人也,人心機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天命之謂性,人也;人心機變,測造化之功,定行天道无差失也。
天發殺機,龍蛇起陸。
三陽之月,陰陽交泰,水火相賊,乃天發殺機。有雷霆風雨振動,龍蛇出蟄,萬彙發生;見生殺之權備矣。
人發殺機,天地反覆。
凡人心不可動,動則吉凶悔吝生焉。
天地非反覆,天者聖人也;地者,臣道也。反覆者,順逆也。
六順六逆不常,則乃爲之反覆。
聖人不動心,則順天之命;小人逆行機,則不盡天數矣。
天人合發,萬變定機。
聖人合天道,機衡當无差變,乃定其心機,是故守一。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
夫人巧拙之性,坎離之象。巧則既濟,拙則未濟。
故伏藏於丹田。丹田者,精炁之元也。
九竅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動靜。
人身之九竅也。心正則九邪不能入。
三要者,陽之正數也。三三如九,陽炁足則動靜无奸邪可入。
火生於木,禍發必尅。奸生於國,時動必潰。知之修鍊謂之聖人。
火生於木,陽炁之盛,則戒之在鬭、戒之在慾。勿令奸賊生焉。
君子修身鍊行,然後治國安民。聖賢之人也。
演法篇第二
天地萬物之盗,萬物人之盗,人萬物之盗。三盗既備,三才既安。故曰食其時百骸治,動其機萬化安。
三生萬物,含正陽之炁。一炁盜受,七日來復。乃三才得一而備。
人既盜萬物之始,日用而不知。知之者長生,形骸无變,萬化自安也。
人知其神,不知其不神,所以神也。
人之有三萬六千神光,故多慾則耗竭精神,故不神也。
易曰“陰陽不測之爲神”。抱一存神,所以神也。
日月有數,小大有定,聖功生焉、神明出焉。
日則火之精,晝夜行一度;月則水之精,晝夜行一十二度半。
是故君子盗水火之數、小大運動,乃有殊聖之功也,神光出焉。
其盜機也,天下莫能見、莫能知。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輕命。
故賊盜天機造化運動,愚者莫能見、莫能知。
君子得之歸眞,小人逆之亡命。
演術篇第三
瞽者善聽,聾者善視。絶利一源,用師十倍。
瞽、聾善聽視,則絶利根源;人能專一心而中道不廢,十倍之功不可及也。
三返晝夜,用師萬倍。
君子專心反覆,晝夜三陽之時,行用不闕,乃過師之功萬倍也。
心生於物、死於物,機在目。
心即灰,而目不外視;生死絶念,乃忘其機也。
天之无恩,而大恩生。
天之不言,日月无私。人能盜餌精華,得不死之術。恩无極,則是大恩生也。
迅雷烈風,莫不蠧然。
專一志而慤乎不拔。故蠢然而不動也。
至樂性餘,至靜則廉。
性和則包荒有餘,心清則萬化平廉。
天之至私,用之至公。
天垂象,人能盗而行之,至私也。天之造化,无偏无黨,乃至公也。
禽之制在炁。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
人因炁而生、因炁而死。萬物因地而生、因地而死。
人若能擒制得天地正炁,乃長生不死之根也。禽者,擒縱也。
恩生於害,害生於恩。
萬物春生、夏長,恩也;秋殺、冬藏,害也。
人因婦人而生,乃恩也;因婦人死,是害也。
愚人以天地文理聖,我以時物文理哲。
天文地理也,天時地利也。象天體制者,聖;順時變動者,哲。
愚者不能察天時,人事若能合天地化育,與時設教,乃聖人賢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