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 | 当黛玉遇到晴雯,真性情的碰撞,撞出了什么?

晴为黛影,袭为钗副,奇怪的是,袭人和宝钗之间有很多互动,晴雯和黛玉却少有交集,这是为什么呢?

作者曹先生通过一个情节进行了说明:这两个人如果碰到一起,必定制造出事端来。

晴为黛影,说的是她们个性相近,即为广大读者所推崇的真性情。什么是真性情?就是完全按照自己的性子来说话行事,不考虑别人的感受。

那么,同为真性情的人相遇,她们会撞出什么来?这个情节很有意思,作者通过这个情节,说明了用真性情待人处世的破坏性。

这个情节发生在第二十六回,宝玉因看到黛玉躺在床上念“每日家情思睡昏昏”,忘情地说了句“若共你多情小姐同鸳帐,怎舍得叠被铺床”,惹怒了黛玉,说要去向贾政投诉。原本两个人要吵一架才罢休,结果宝玉被薛蟠以贾政的名义叫去赴宴了。

从共读西厢开始,黛玉的所有心思都在宝玉身上了,只要宝玉出了大观园,她必要找个借口来打听回来了没有。这一次也一样。

却说那林黛玉听见贾政叫了宝玉去了,一日不回来,心中也替他忧虑。至晚饭后,闻听宝玉来了,心里要找他问问是怎么样了。一步步行来,见宝钗进宝玉的院内去了,自己也便随后走了来。刚到了沁芳桥,只见各色水禽都在池中浴水,也认不出名色来,但见一个个文彩炫耀,好看异常,因而站住看了一会。再往怡红院来,只见院门关着,黛玉便以手扣门。

此时,黛玉虽然担心宝玉,但心情是愉悦的,看到宝钗先进了怡红院,她还在路上看水禽浴水,因为“好看异常”,便多看了会,也并不急着要进怡红院。

按照这个情势发展,这将是一个和谐美好的夜晚,宝黛钗共聚怡红院,听宝玉说说外面的趣闻。

但是,怀着愉悦心情的黛玉,却遇到了正在生气的晴雯。

于是,情势急转直下,原本该有的其乐融融变成了凄凄惨惨戚戚。

谁知晴雯和碧痕正拌了嘴,没好气,忽见宝钗来了,那晴雯正把气移在宝钗身上,正在院内抱怨说:'有事没事跑了来坐着,叫我们三更半夜的不得睡觉!'忽听又有人叫门,晴雯越发动了气,也并不问是谁,便说道:'都睡下了,明儿再来罢!'

晴雯生气,是因为和碧痕拌了嘴,这本也是正常现象。但是,晴雯却把情绪迁怒到来访的宝钗身上,这就有问题了。

问题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迁怒的行为不可取,属于幼稚且内心虚弱的表现。如果说真性情是有情绪就要释放,但不能迁怒到无关人身上,要么和当事人一直闹下去,要么自己消化情绪。二是晴雯是下人,主子的客人来访,主子没有生气,下人凭什么生气?这就好比职场,晴雯作为一个员工,老板有客人来了,员工因为自己心情不好就把气撒到客人身上。

这种行为,正应了“心比天高,身为下贱”,作为当值的员工,得清楚自己的身份和职责,这种没来由的迁怒,在哪个职场都呆不下去。

晴雯的迁怒到了什么地步呢?明明还是能看水禽浴水的傍晚时光,她非要说成“三更半夜”,只因为她想提前下班去睡觉,就信口胡说。

如果说宝钗是“三更半夜”跑来坐着,那么随后赶来的黛玉又算什么呢?

当然,晴雯对宝钗的迁怒并没能影响到宝钗,因为晴雯并没有当着宝钗的面说,而是背后自言自语。但是,这种幼稚的表现,只会让她的情绪升级,不会有任何消解的作用。

正在这个当口,黛玉撞到了晴雯情绪升级的枪口上了,被晴雯关在了门外。

晴雯有没有权力替宝玉挡客人?当然没有,这便再次印证了她的“心比天高,身为下贱”,忘了自己的身份和职责,私自替主人作主了。

林黛玉素知丫头们的情性,他们彼此顽耍惯了,恐怕院内的丫头没听真是他的声音,只当是别的丫头们来了,所以不开门,因而又高声说道:'是我,还不开么?'晴雯偏生还没听出来,便使性子说道:'凭你是谁,二爷吩咐的,一概不许放人进来呢!'

黛玉认定宝玉的院门,不向别人开也会向她开。她并不知道晴雯是在迁怒,于是提高声音想让里面的人听出是她,以为这样就一定会开门。

这便是黛玉和晴雯相同的地方:都只从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即过于主观。一个认为只要是我一定会开门,一个打定主意谁来了也不开。一道门隔开了两个真性情的人,于是本来心情愉悦的黛玉受到了极大的伤害。

这个伤害主要来自晴雯随口胡诌的一句话:“凭你是谁,二爷吩咐的,一概不许放人进来呢!

这又是晴雯“心比天高,身为下贱”的体现:假借主人来为自己谋私利。明明是自己想早点下班,却说是主人的意思。这要是在皇宫内院,那就是假传圣旨的杀头之罪。

这话如果听在别人耳朵里也就罢了,不开门就不开门吧,有什么大不了的,反正也没什么要紧的事。

可偏偏这个人是黛玉,本来就敏感多疑,无事也要想出事来,何况晴雯搬出了让她最受不了的理由:宝玉啊宝玉,你怎么就对我如此无情?

黛玉这种敏感性格的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善于联想,一个小小的点,都能在心里演成一部连续剧。

林黛玉听了,不觉气怔在门外,待要高声问他,逗起气来,自己又回思一番:'虽说是舅母家如同自己家一样,到底是客边。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在他家依栖。如今认真淘气,也觉没趣。'一面想,一面又滚下泪珠来。正是回去不是,站着不是。正没主意,只听里面一阵笑语之声,细听一听,竟是宝玉`宝钗二人。林黛玉心中益发动了气,左思右想,忽然想起了早起的事来:'必竟是宝玉恼我要告他的原故。但只我何尝告你了,你也打听打听,就恼我到这步田地。你今儿不叫我进来,难道明儿就不见面了!'越想越伤感起来,也不顾苍苔露冷,花径风寒,独立墙角边花阴之下,悲悲戚戚呜咽起来。

由晴雯的这句迁怒之语,黛玉想到了“父母双亡、无依无靠”。这可真是对贾府的莫须有之想:贾府上下又何曾对她有过慢待之处?晴雯的这句话,只能代表晴雯自己,而且还只是当下的自己,是迁怒之时的口不择言,不是针对黛玉而说。

然后,听到院里传来的宝玉与宝钗的笑语之声,黛玉又想到了白天与宝玉闹矛盾的情形,认定宝玉因生气而不理她。这是有多不自信才会这么想,如果感情这么经不起风雨,那还是真感情吗?这说明在黛玉心里,一直缺乏安全感,对宝玉的安全感,也就是不自信。她不能确定自己在宝玉心中的位置,认定宝玉随时都可以弃她而选择别的女孩,比如宝钗。

实际上,宝玉早就把白天的事给忘了,他已经在薛蟠组织的聚会上得到了释放和满足,哪还记得黛玉的情绪?

就这样,一向以真性情自居的黛玉,遇到了同样真性情的晴雯,受到了极大的伤害。

为什么受伤害的是黛玉而不是晴雯呢?狭路相逢勇者胜,黛玉内心明显比晴雯脆弱得多,因为黛玉读书,晴雯不读书。

读书人如果把书往风花雪月、伤春悲秋上读,就会越读越往云端里走,失去了立足的根基,风一吹就跌落了。

两真相遇,必有一伤,读书的黛玉和不读书的晴雯相遇,黛玉被伤;不读书的晴雯和更不懂书为何物的婆子相遇,那就一定是晴雯被伤。

所谓真性情,其实是动物性,即动物的共性,只要心里不爽就可以开撕,于是有了弱内强食的丛林法则。

读书的目的,是去除动物的愚昧,开启明理的智慧,在明理的同时收敛真性情。读书受教育是文明的标志,即把人和动物区分开来,懂得用文明的方式与人相处,不以真性情(动物性)去伤害他人。

所以,晴雯早夭是必然的,她的真性情终究敌不过更资深的真性情群体,在这场撕咬局中,晴雯注定被婆子们咬死。

黛玉的早夭也是必然的,她的真性情更像是刺猬,用张狂的刺来保护脆弱的内心,但最终伤的是她自己。

晴雯的话,本来并不具备杀伤力,黛玉却把它演绎成了“风刀霜剑”,给自己想象出了若干敌人,像一只惊弓之鸟,在惊惧中哭干了眼泪,全身衰竭而死。正如书中所述:“无事闷坐,不是愁眉,便是长叹,且好端端的不知为了什么,常常的便自泪自干的。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何况是用生命在哭?

如果黛玉对宝玉多一些了解,对自己多一些自信,何至于因晴雯一句迁怒之语而悲恸到不可自抑?

世界本美好,何必自扰之?

专栏
红楼梦醒何处——人物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