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寒露,杜甫望月思念弟弟,写下一首诗,其中一句人人皆知

寒露是我国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第17个,本来是每年农历九月,国历十月,由于今年闰四月,寒露便紧随中秋而至。24节气中有两个“露”,一为“白露”,二为“寒露”,寒露的露水比白露多,寒意更甚,北方一些地区已经开始由露变为薄霜(白色)。

四川从8月开始,秋雨不断,而今天气更显凉,街头的人们已经纷纷穿上了带绒的衣物,着凉的人也变的多了起来,一定要记得加衣服,毕竟感冒了不好受。

我们现在在寒露当天似乎没有什么特殊的讲究,其实在以前人们是把寒露当做一个节日来过。小时候,村里的老人们就习惯将“寒露”说成“寒露节”。那么过节那天要干嘛?登高呀!很多人知道重阳节有登高的习惯,殊不知由于重阳节基本在寒露前后,故而寒露便慢慢也有了登高的习俗。

由于,寒露天气越来越凉,大多数人都是“以物喜,以己悲”,故而在外客居的人在寒露时节,心中的悲凉则更甚,对家人总有抑制不住的思念,我们能在《全唐诗》、《全宋词》找到不少寒露思乡思念亲人的佳作。

今天咱们来读一首杜甫写在寒露的一首思念亲人的作品——《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改变整个唐王朝命运的安史之乱爆发,这一场叛乱持续了近八年,老百姓在战乱中流离失所,四处奔波,杜甫弟兄数人也不例外。

《月夜忆舍弟》写于乾元二年(759年)九月,那时叛军首领安禄山、史思明攻陷汴州、洛阳,波及到齐州、汝州、郑州、滑州等地,现在的山东、河南一片都处于战乱之中,杜甫弟弟杜颖、杜丰、杜观生活在唐王朝的东部地区,战乱中人们自保尚且艰难,谁还愿意穿越战乱地区为人送家信呢?故而那时,杜甫与弟弟们是通信中断,他不能够联系到自己的弟弟们,心中甚是担忧,这首诗便是他心境的真实写照。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是杜甫为大家描绘的一幅边塞秦州(今甘肃天水地区)秋景图:戍楼上响起禁止通行的鼓声,边境上传来孤雁的哀鸣,露水从今天开始变白,抬头望月,这边塞之月没有家乡的白。很多人认为这是写在白露的诗,其实这个是写在寒露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寒露》“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透明的露珠在今天开始冻结成霜,也就成了白色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全诗中有名的一句,千古流传,几乎人人都知道,月光照在大地,本来在哪都是一样的,但是杜甫却认为没有故乡的月光白,可以说是将杜甫在边彊的思乡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只说境,含情往复不可言”,“此二句妙绝古今矣”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从思念故乡转到思念弟弟们,兄弟离散、家已不存、家书不达,生死茫茫不可知,尤其是“况乃”二字,将对弟弟们的思念以及对时局的担忧全部融入其中,将家庭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相连,足见其心胸的博大。

整首诗从景到情,从家到国,句句真情,朴实而又耐人寻味。

参考资料:《全唐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