较劲不是教育
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在面对孩子叛逆的时候,往往会陷入与孩子较劲的漩涡。
“我就不信了,还治不了你了!”
“这次决不能惯着他,必须让他服服帖帖。”
“现在就管不了了,以后还不翻天了?”
大人和孩子在这种较劲中,变得剑拔弩张,针锋相对。
在较劲中,随着事态发展,家长的控制欲越来越强,孩子的抵触情绪越来越浓。双方互不相让,渐渐地,家长要的,不再是让孩子明白事理,而是让孩子听家长的命令;家长维护的,也不再是真理和正义,而是自己作为家长的面子;家长争取的,不再是孩子的成长,而是自己在家里的权力。
一个爱和孩子较劲的家长,思维会变得狭窄。
“为什么这个孩子就是不听话呢?”
“为什么孩子就是执迷不悟呢?”
这是家长在与孩子较劲失败后,心头涌上的问题。岂不知,孩子的问题根源在家长,最大的可能不是孩子不听话,不是孩子执迷不悟,而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出了问题。
班主任也容易犯这个错误,屡教不改的学生,令老师焦头烂额。但是老师有没有考虑“屡教”而“不改”,还有一个更大的可能,是不是“教”的方式存在问题?
今天迟到了,罚站一节课;明天还迟到,罚站两节课;后天继续迟到,罚站一上午;大后天……
老师怎么就没想想,这都迟到这么多次了,罚站还有用吗?
这是真实的与学生较劲的案例。
老师常说的那句话“这个问题我讲了多少遍了,怎么还是出错呢?”
对啊,为什么讲了这么多遍,学生还是出错,有没有可能是老师讲解有问题呢?
这就像我们去移动一块巨石,废了九牛二虎之力,石头纹丝不动。不仅是因为石头太大,我们力气小太,主要原因就在于我们的工具不凑手,如果用杠杆原理,用撬杆去撬动石头,就比较容易让石头移动了。
所以,教育讲的是遵循规律,讲的是用对方法,较劲用的是蛮力,怎么能够有好的效果呢?
我们可能一时在较劲中占了上风,让孩子变得更加服从了,但是,很遗憾,表面上的服从,其实蕴含着未来的隐忧。
有句话需要家长记住并细细品味——父母赢了,孩子就输了。最终的结果是两败俱伤。
当父母成功地控制了孩子,孩子就失去了独立思考;当父母逼迫孩子去做不喜欢的事情,最终会让孩子陷入痛苦;当父母的强势,是以孩子的懦弱为代价的时候,我们还能为孩子听话而得意吗?
教育问题需要深入思考,当我们感觉教育孩子带给我们痛苦的时候,这种痛必须促使我们反思。
今天从知乎上看到一句话,很有启发——思维的深度,来源于知识的广度。作为家长和老师,如果想让教育更有效果,如果想摆脱较劲的漩涡,那就必须多涉猎教育方面的案例,多研究教育规律,多向书本学习,多与优秀的教育者交流。
当我们有了知识的广度,我们再去思考孩子出现的问题,就可以进行有效得推理。
“为什么孩子不听我的?”——是不是我没有说清楚、讲明白?——是不是孩子不具备理解这个问题的能力和基础?——是不是我的方式让孩子产生了抵触?——是不是不符合孩子的个性?——是不是对孩子要求太高了?
各种可能都应该估计到,然后和孩子一起去探讨到底原因在哪,而不是简单和孩子较劲。
这就叫思维的深度。
较劲是浅层思维导致的结果,而教育孩子是一种复杂而细腻的活动。曾经有人打过比方,这个世界上有非常复杂的工作,比如把飞船送上天;比飞船上天更复杂的工作是什么?
那就是教育孩子。
较劲不是教育,较劲的家长不是合格的家长,较劲的老师也不是合格的老师。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