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人狠话不多”的中国企业

“以史为鉴。”这是作者分析万华化学的第五篇文章。

作者:villike的财务自由笔记

“整个地球上,就只有8家公司能够生产这个MDI。

这是什么概念呢?各位想想,在基础材料领域,还有什么东西,是全球就只有几家公司能生产的?

我是绞尽脑汁,也想不出来还有别的什么领域了。

接下来的问题是,为什么没有其他企业来生产这个东西呢?难道难度比原子弹还大?”

这一篇文章,我们一起来探索MDI的竞争优势。

01瞠目结舌!

咱们接着上篇文章结尾那个问题说。

MDI的生产难度有没有原子弹大,我不知道,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

MDI产品的工艺和技术很困难,而且很不稳定,想要稳定、精益地生产,是非常有难度的。

这一点,历史上倒是有活生生的例子,可以供我们参考。

最典型的例子,发生在2017年,那一年,MDI价格大涨,聚合MDI(MDI分两类,聚合MDI和纯MDI,读者知道这个就行了)的单价,从2017年初略高于1.5万/吨,一路飙升到2017下半年的4.5万/吨,涨了大概3倍!

直接结果是,公司营业收入增长76%,利润则增长了接近3倍,ROE也达到历史最高值、简直逆天的49%。

感叹完以后,我们更需要问的是:原因是什么呢?

一方面是因为下游需求扩张,另一方面,更直接的原因是:在前一年,竞争对手的设备频繁出现问题,导致整个行业的产能严重不足。

听起来是否荒唐?机器坏了!

要知道,这些竞争对手可都是巴斯夫、拜耳这样的国际大厂啊!

如果连这样的行业巨头,都不能保证设备的稳定,工艺和技术的不稳定性与复杂性,可见一斑。

多说一句,有意思的是,万华的设备似乎一直是稳定运行的,至少从公司上市以来的报道中,我没有发现因为设备或工艺出现问题,造成严重的停工停产的消息。

02静止的时光

前面讲的主要是MDI,聚氨酯系列还有TDI和多元醇,TDI和MDI类似,全球都没有几家能生产。

多元醇信息不明确,但是从万华披露的信息来看,MDI应该是占到大头的,所以暂时可以先放在一边,留到未来有需要时,再深入挖掘。

从前面这两个角度(毛利率和产品垄断性,有一部分分析在上一篇文章中,读者可以到这里找,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判断:

万华的聚氨酯产品具备明确的竞争优势,一方面天然具备垄断性,另一方面,由于万华的技术投入成效显著,所以产品的利润不低。

这是截止到目前的情况,但是投资是看未来的,未来呢?

聚氨酯,或者说具体到MDI的竞争优势,可以保持吗?

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维度进行思考。

第一个维度,会不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攻破MDI的进入壁垒,逐渐拉低利润率?换句话说,第9、10、11家能够生产MDI的企业,会很快出现吗?

关于这个问题,我有两个信息可以给各位分享。

第一个信息,可以看看过往的情况。

万华获得MDI技术能力的时候,大概是1996年的事情,当时全球一共有几家具备MDI生产能力呢?

当时有几家具备这个能力,网上已经找不到资料了,但是我在网上找到以下信息:

那一年,万华掌握了MDI技术,让中国成为第5个拥有MDI自主技术的国家。

从这个角度来看,也就是说,20年过去了,依然是5个国家拥有这个技术,并没有新国家的企业进入这个领域。

而按照MDI这些年的利润情况来看,如果这个壁垒容易攻破,那恐怕早就已经城池不保了。

03门口的野蛮人

第二个信息,是个小插曲。

2019年,万华的年报里披露了这样一起收购:

“2019年,为了维护MDI行业有序良性发展,巩固和提升万华化学聚氨酯行业竞争优势,公司完成了对Chematur Technologies AB 100%股权和福建康乃尔聚氨酯有限责任公司的收购。”

本来,这起收购起初没有引起我的注意,直到有一天,我去网上看万华材料时,才发现一个重要信息:

“瑞典国际化工是全球第六个掌握光气法MDI生产工艺的公司,也是六家公司中唯一通过技术授权而非MDI生产盈利的公司,其尚未大规模量产的MDI技术成为了众多新入局者的共同突破口。

2014年7月,来自吉林的康乃尔集团斥资约6亿元人民币,收购了瑞典国际化工75%的股权,并开始正式涉足MDI的生产,成为了行业的新入局者。国内TDI的主要生产商之一的烟台巨力利用瑞典国际化工的技术在新疆投资新建40万吨/年的MDI项目。

不过瑞典国际化工的MDI生产技术并未实现过大规模的生产应用,因此,获得MDI技术后康乃尔的MDI生产之路并不顺遂,其曾先后宣布计划在沧州、葫芦岛建设80万吨MDI项目,但均未兑现。

2018年与福州市政府和福建石油化工的合作是其在公开信息中的第三次计划投资生产MDI,合资公司福建康乃尔拥有福州市政府的强大支持,也有福建石油化工的光气生产资源,看上去胜算似乎多了一点。”

大家看明白了吗?

这家瑞典企业,作为“老6”,成了个搅局者,他要对外出售这个技术!

先抛开“拿到技术不等于可以量产”这个问题不谈,单是技术泄露,这一条就对于现在行业里的几家企业,是晴天霹雳般的打击。

万华的做法是什么呢?

迅速收购。所以才有了上面我们看到的2019年报中的收购信息。

万华极快地将这家企业全资收购,避免了技术的外泄,也算是为行业内的几家公司都做出了巨大贡献。

说回到对MDI未来的看法。

我无法判断未来会不会有更多“掌握技术以后来碰瓷”的公司出现,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行业寡头垄断的格局是稳定的。

当然,有数量可观的竞争对手打入行业,是万华未来需要重点关注的风险之一,这是读者需要记住的。

MDI产品过去的独特性,还有“保持独特”的分析就先到这里。

04心中的困扰

但这样还不够,这里还有个隐藏的问题,而且是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

万华最早只是一家不起眼的、想要逆袭的中国小企业,她到底是如何逐渐成长为全球领先的MDI制造商的呢?(截至目前,已经是世界第二大MDI生产商)

更重要的是,既然这是一个寡头垄断的行业,新对手的出现是很难被容忍的,竞争对手为什么会放任万华从“队末”跑到“队前”呢?

这个问题可以分成三部分,对应三个阶段。

第一部分,万华是如何“从无到有”的?

第二部分,万华是如何“从小到大”的?

第三部分,万华是如何“从弱到强”的?

回答这个问题的关键是,与其说“万华有这样的成就”,不如说“国家能有这样的成就”,至少对于前两个问题,这个答案是很关键的。

我们先来看“从无到有”的部分。

万华的前身,是“烟台合成革厂”,是周总理亲自批示成立的工厂,1979年成立,办厂的目的,是为了“让每个中国人能穿得起皮鞋”。

应该说,从一开始,万华就不是一家单纯的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她是承载了某些“国家意图”的

那个时候,因为MDI的制造完全是由几个发达国家垄断的,所以,对于MDI技术的攻克,与其说是“企业想做的事情”,不说说是“国家想做的事情”。

MDI技术的攻克,也经历了比较久的时间,1984年,万华从日本引进一套1万吨产能的设备,那套设备也就相当于60年代的技术水平,而且当时的要求非常严格,甚至不允许向国外售卖。

另外,因为设备落后和前面反复提到的MDI本身设备工艺不稳定性,这套花了4.6亿(在当年可是巨款!)的设备,前三年还能每年生产个四五千吨,从第四年开始,就隔三差五的罢工,连稳定运行都是问题.

这套设备,经常是维修的时间大过运行的时间,偶尔还发生个爆炸,生产出来的产品也经常是残次品。

后来,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不惜一切代价”了,总经理带着技术人员,把设备的零件拆了又组装,用最笨的办法,一点点理解设备和背后的原理。

设备搞明白了,工艺流程和化学反应是难以攻克的难点,这时候:

“在国防科大、中科院计算机所等多家单位的支持下,万华终于成功开发出MDI工艺流程计算机模拟、核心化学反应计算机数学模型。”

一家企业,能够获得当时国内最顶尖资源的支持,这个事情,很明显地展示了“国家意图”。

最终,在1996年,第一条中国人的MDI生产线才出现了。

只是,在一个寡头垄断的市场,对于新进入者的封锁,是已有玩家的共同默契,国外巨头一出手就是重手。

2000年,国外巨头开始以低于国内售价约6000元左右的价格,向国内开始倾销,而万华当时的实际产量不过5000吨,如果这个趋势继续,很快万华这家公司就不复存在了。

在这样的背景下,万华是如何实现突围的呢?

我们下一篇见。

文章来自:villike的财务自由笔记

(0)

相关推荐